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

绝品天王围观:℉更新时间:07-29 12:55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顾炎武读书方法和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的精彩内容哦。

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着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二)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三)

苏洵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四)

一九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五)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上内容是关于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和顾炎武读书方法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顾炎武读书方法

标题:名人读书故事顾炎武 顾炎武读书方法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