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

墨匠途围观:℉更新时间:07-29 09:13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走老路是一种悲哀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和走老路是一种悲哀的精彩内容哦。

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

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一)

□文/方元元

1984年11月19日,郑渊洁首次产生了完全由他一个人写一本刊物的想法。因为他发现在一本刊物上,有的作者写得好,有的写得不行。读者是为了看好文章而掏钱买那本杂志的。可是这本刊物上的所有作者却按照统一的标准拿稿费,这就等于写得一般的作者在剥削写得好的作者。他向编发他刊物的主编提出增加稿费,但主编却说若是因为你的作品导致刊物发行量上涨,如何举证呢?就拒绝了他的要求。郑渊洁觉得不公平,于是想改变这种状况。

后来,这样一个场景坚定了他的想法。当时他们的住所附近有一条自北京站延伸出的铁道,每天有很多火车经过这条铁轨奔赴远方,于是郑渊洁骑自行车带着儿子去看火车。

后来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说:“那天带你看火车,对我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我头一次感到火车可怜,它们终生被禁锢在固定的轨道上,每天重复着周而复始的路线,虽然表面看气势磅礴、风驰电掣,其实,风驰电掣走老路是一种悲哀,还不如蹑手蹑脚走新路。火车从咱们身边驶过时,挟雷带电,气吞山河,但我却感受到它在哭泣,这么有底气有力量的物体,却只能按照别人给它设计好的路线行驶,不能越轨半步……那天下午,我和你在火车道旁,在观看了十几列火车疾驰而过后,我决定脱轨,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尝试一个人写一本期刊。”

一年后,《童话大王》创刊。很快,郑渊洁尝到了甜头,他第一个月的稿费就相当于那时候的万元户,他买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后来又有了汽车和更好的汽车……

郑渊洁就这样不再走由别人决定命运的老路,转而开辟了新的人生。

(刘晶萌摘自《思维与智慧》

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二)

在同塑料袋宣战中,需要领军人士智慧地冲锋陷阵,英国广播公司的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是其中之一。

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女摄影师丽贝卡·霍斯金到夏威夷海域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中途岛上的一幕惨景让她心灵震颤:数百只信天翁倒在海滩上。

这些美丽的鸟的胃已被阳光曝晒,塑料颗粒散落在羽毛和骨骼之间。各种塑料器物的残片——塑料袋、玩具,哮喘器、圆珠笔、香烟过滤嘴、牙刷、梳子、饮料瓶盖——都从死亡的信天翁的胃中暴露。

这些鸟,显然是在吃了塑料残渣后窒息而死的。

更糟糕的场面接二连三:鲸鱼、海豹、乌龟等都死于塑料残片。凡是海洋上漂浮塑料颗粒比较集中的地方,海滩上必能见到动物成片死亡的惨状。在中途岛下风方向地带,丽贝卡看到好几千只刚孵化出的信天翁雏鸟要么死亡,要么软弱地匍匐在地。她捡起一只活着的小鸟,它啄着她的手指,很快就死亡了。

那一刻,丽贝卡在气愤和郁闷中崩溃了。

回到故乡英国莫德博里镇,丽贝卡剪辑完纪录片,便展开禁止塑料袋的活动。一个月的时间内,她和儿时的朋友一起向家乡人展播野生动物生存的实况录像,邀请小镇上43个零售商在酒吧边看纪录片边商议禁止塑料袋的行动计划。6个月的实验后,这个随手丢塑料袋的社区全部用上了布袋,向大自然少扔了50万个塑料袋。

莫德博里成了欧洲第一个全面禁止塑料袋的城镇,丽贝卡的勇气和行为在英国家喻户晓。英国绿色和平组织的负责人说:“她在几个月内改变了英国人对塑料袋的态度,她把太平洋上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生活的国家联系起来,她应当是英国的首相。”

丽贝卡的作为向人们证实:不要等待政府和超市去作为。只要公民自觉行动起来就可产生巨大力量。成千上万的人向她写信致敬,80多个城镇自愿加入告别塑料袋的行列,2007年11月,伦敦的33个区宣布要用立法方式对付“塑料袋之害”。作为一个普通人,她用简单的语言向其他普通人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有些事是我们不能大意的。

英国首相布朗在发表他上任后的第一篇“绿色讲话”时,提到他将召集所有超市的高管开会,讨论如何消除塑料袋。“我相信我们能消除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找到可持续使用的替代品”。没有人游说,也没有辩论,丽贝卡用行动说服了首相对塑料袋开战。布朗致信莫德博里镇的行政官员,“莫德博里的人应当为他们所表现的领导作用感到骄傲”。

1974年出生、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丽贝卡,2007年11月获得全英环境与媒体奖。

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三)

周润发刚踏进演艺圈时,狄龙作为大哥,没少提携这个小弟。两个人都性格豪爽,关系一直不错。

有一段时间,狄龙发现周润发天天忙得手忙脚乱,就问他:“最近在忙什么呢?”

周润发不好意思地抓抓头发,憨厚地笑着回答:“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不停地接戏。大哥,讨生活不容易啊!”狄龙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再说什么。

过了一些日子,狄龙感觉周润发简直成了工作机器,一天到晚看不到人影,打电话也经常不接。他纳闷了:周润发天分非常高,也非常努力,可从他这段时间拍的作品来看,演技怎么没有一点进步呢?

一天,狄龙费了好大的劲找到正在拍戏的周润发。

“大哥,很不好意思,我等一会儿还要去赶另一个剧组,咱们得长话短说了——赚钱不容易呀!”周润发双手合十,弓着腰赔不是。

狄龙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演技都没有进步?周润发不好意思地告诉他,自己刚从最底层打拼上来,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每天都要跑好几个剧组接活,拍完戏后,还得把时间用在社交上,争取更多的表演机会,天天忙得不可开交,琢磨演技的时间也就少了。

狄龙看着周润发,过了半天才突然问:“还记得我们刚认识时,你说过你有什么梦想吗?”周润发愣了一下,仔细想了想,猛地一拍额头说:“刚见面的时候,我说过想成为明星。”狄龙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开了。周润发望着狄龙的背影,默然无语。

不久,周润发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狄龙,他已经推掉许多对磨炼演技没有帮助的剧本,减少了应酬的次数,有更多精力揣摩演技了。狄龙满意地望着这个小兄弟。

把主要精力放在磨炼演技上,再加上过人的天分,周润发的表演很快有了独特的风格。在随后的电影《英雄本色》中,所有人都被那个穿着风衣,一脸微笑、洒脱大气、重感情的小马哥彻底征服!从此,周润发成了电影界的一代传奇。

(作者荐自《爱尚》2022年第3期)

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四)

18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14岁的少年罗伯特·戈达德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是能有一种机器把人带到外星就好了!他这么一想,就产生了一种幻觉:仿佛自己驾驶着这台机器,在太空里飞呀飞!

为了这个梦想,戈达德发奋学习,考上了克拉克大学,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有找工作,而是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他写出了一本小册子,共69页,书名叫《达到超高空的方法》。可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和国际理学界没有人理会他。因为在当时,这种设想简直是不可能的。

戈达德没有灰心,他变卖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制作了第一架特殊的机器。这架机器高1.2米,直径15厘米,用汽油和液态氧作燃料,时速达到了100千米。由于燃料不足,这次试飞升到了60米的高空就落到了地上。他给这种机器起名叫火箭。这是人类第一次用液态燃料将火箭送到高空。这一年,戈达德44岁。

实验成功后,戈达德已经身无分文。他向美国政府申请研制这种火箭,但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拒绝。戈达德没有灰心,他继续着自己的孤独的实验。在一家慈善机构的捐助下,1929年7月,戈达德在家乡马萨诸塞州发射了第二枚火箭。这枚火箭装上了气压表、温度计和小型照相机。这次,火箭飞行了1000千米才落到了地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射装载有测量仪器的火箭实验。这一年,戈达德47岁。

第二次实验成功后,当地警方给戈达德下了通告:不允许再在马萨诸塞州实验火箭。戈达德没法儿,只好带着从慈善机构募捐来的微薄的经费,一个人来到新墨西哥州一块荒凉的土地上实验。他像一只猩猩一样,生活在这片荒滩上。从1930年到1935年,他发射了多枚火箭。他研制的火箭已经设有专门的燃烧室,装载有转向器、陀罗仪,可以自由地控制火箭的方向和速度。火箭的最高飞行高度已经从第一次的60米攀升到2500千米,时速达到超音速。

戈达德的火箭研究在美国得不到重视,可是,德国的科学家却采纳了戈达德的火箭研究理论。在希特勒政府的支持下,德国科学家研制出了V型火箭。这一成果,让美国人羡慕得要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德国火箭专家迁居美国。美国科学家去请教火箭研制技术。德国科学家惊讶地说:“你们为什么不去请教戈达德?他比我们知道得多,知道得早!”

美国科学家们恍然大悟,急忙去寻找戈达德。这时候,贫困、疾病已经夺去了这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学家的生命,留下的只是他的伟大的著作和令人惊讶的成果。■

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五)

韦尔乔这个心脏内科大夫长得一点不像医生:脸黑黑的,肩非常结实,话语不多。在日常生活中,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因为他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职业医生。然而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里,他都在专注地做着同一件事情:在处方笺的背面画画,因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纸张浪费降到最低点。

多年来,无人知晓,他画出去的处方和写出去的处方哪个多,哪个少。他的哥哥看到那一大堆画在处方和废纸上的东西,随口说了一句:“行,就这样画。”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画就是胡画、乱画。但他就“这样”一直画了下来,日复一日地画,画面上也逐渐有了变化,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但这些都没有让他停止,他的笔在那些处方笺的背面轻盈地飞翔,他感觉到灵魂里的惬意。那些窄窄的空白的地方,在他看来,是那般空阔,任他的灵魂之笔自由驰骋。

后来,这些信笔涂鸦的玩意儿被一些画画的朋友看到,觉得挺好玩,还把它拿到美术刊物上发表。这使得他这个平时胆子很小的医生,着实出了回风头。打那以后,他开始很可笑地把那些“废纸”保存起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画过后便随手扔掉。直到有一天,好心的朋友打算把那些废纸上的画结集出版,他才知道,自己“惹祸”了。

韦尔乔明白自己没学过一天画,他的画就是他的感觉。他只是一个年轻的医生,在一个不大的医院里,晚上独自值夜班,周围都是生病的人。这样的环境里,他不停地想象,不停地画,试图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繁复的人生,这是一种完全的自我沉醉。

就这么一点儿业余爱好,因为他的坚持,竟出版了好几本书,成了全国闻名的腕儿。他先后为十多部作品画插图。最早与王玉北合作,创作了《西方哲理漫画》2500余幅插图,为畅销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绘制了160余副插图,这本书创造了当时我国出版界一个“版本升级”的成功典型,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特别是他的《梦游手记》,更是扬名于文艺界和书画界,实在出人意料。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药到病除的医生,或许,你可以尝试在处方笺的背面涂抹出人生的精彩。■

以上内容是关于走老路是一种悲哀和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

标题:走老路是一种悲哀 走老路永远都到不了新的地方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9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