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 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和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 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一)
没有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人,因为任何人做事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但是有些人同样看重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例子:爱迪生。当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在研究过程中,有这么一个难题,即灯丝用什么材料更安全,更持久。当时他和助手试验了上千次,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竹棉、石墨、钽等等,但每次都不尽人意,最终找到了最合适材料——钨。当时有人问他,前面数以千计的试验是否都白做了,但是爱迪生说:前面的上千次的失败,让我发现了数千种不能作为灯丝的材料。由此可见,爱迪生是个同样注重过程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注重结果,因为没有对结果的执着追求,也就没有那一盏明亮的电灯,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了。时至今日,美国人民都没有忘记他对美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 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二)
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少年时失学在家,帮爸爸经营小棉花店。空闲时,他常常用包棉花的纸解答数学题。
一天,爸爸让他去内屋打扫,打扫完毕,回到柜台一看,哭了:“我的算术草稿纸呢?”爸爸左找右找,忽然,他指着远处一个人的背影说:“我把棉花包卖给他了”。华罗庚追上他,敬了个礼,掏出笔,把题抄道手背上。过路人说:“这真是个怪孩子。”有时顾客来买东西,人家问东他答西,耽误了生意。晚上,店关门了,他就自学到深夜。父亲眼见他不把心思化在买卖上,一气之下夺过他手中的书,要仍进火炉,幸亏母亲抢了下来,才没把书烧掉。
一次,华罗庚看杂志,发现一篇数学论文有错误,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写出批评论文,寄给了上海《科学》杂志,不久登了出来。这篇文章改变了他的道路,使他迈向数学殿堂。
娃娃博士-秦元勋的故事
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秦元勋从小勤奋上进。13岁那年,他报考当时很有名气的上海中学,发榜了,秦元勋被录取了,可是他回到家里,却闷闷不乐。母亲不理解,问他:“你考上了怎么不高兴?”“我的数学只考了70多分。”秦元勋说完便哭了起来。“你的其他几门课都考了90多分,数学分数低一点,可几门课平均起来,分数不低呀”。“数学是数学,怎么能那样平均。”他对母亲的安慰并不满意。晚上,秦元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不相信数学深奥得学不好,我一定要学好它”。
从此,他决心打个数学翻身仗。他常常为解出一道数学难题,很晚才睡觉。有时,已经睡下了,想到了解题的思路,他一骨碌坐了起来,把解题方法记下来。白天,在学校里,一旦遇到疑难问题,他便急急忙忙地找老师,与老师一起讨论。秦元勋为数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的数学成绩上去了,而且名列前茅。
秦元勋24岁就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学门都亲切地称他为“娃娃博士”。
牛顿、莱布尼兹、高斯、柯西、笛卡尔、黎曼、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泰勒、欧拉等
我给你一个例子,你可以自己找。学过高数的都学过洛必达法则,其实这个法则不是洛必达得出的,而是伯努利,为什么大家都把这个法则记为洛必达法则呐?这是因为是这个有钱人罗必塔买下了伯努利的专利,所以将法则的名字转让给他的,具体的可以网上搜搜。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1+2+3+.....+97+98+99+100=?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97+98+99+100=?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5050>
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 1862~1943)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对数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和多方面的,研究领域涉及代数不变式,代数数域,几何基础,变分法,积分方程,无穷维空间,物理学和数学基础等。他在1899年出版的《几何基础》成为近代公理化方法的代表作,且由此推动形成了“数学公理化学派... 伽罗华, e.(galois,evariste)1811年10月25日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拉赖因堡;1832年5月31日卒于巴黎。 伽罗华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彻底解决了代数方程的可解性问题。人们为了纪念他,把用群论的方法研究代数方程根式解的理论称之为伽...
高斯
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 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三)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为世再无之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厮杀,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拔重用。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己的谋士。而鲍叔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这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己的事情,你管的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己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驰。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候,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己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塌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名人名言-友谊篇
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中国谚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真正的朋友有三种:爱你的朋友,忘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 -----桑弗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亚里士多德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崐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已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薄伽丘
友谊!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说这个字的时候指的是茶余酒后愉快的谈话和相互间对弱点的宽容!可是这跟友谊有什么关系呢?--法捷耶夫
友谊之于人心其价值真有如炼金术上常常所说的他们的宝石之于人身一样。----培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
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薄伽丘
人与人之间必须靠耐性来维持和谐,友谊有如一朵小花,必须靠双方小心的培育。----佚名
友谊好比一个分数,双方就是分子和分母。分子(分母)失去对方,分数值就化为乌有。----佚名
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罗曼.罗兰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用不存成见的心情和人交往,才可以交到朋友。----罗兰
友谊,那是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罗伯特.布拉亥
讲到名望,荣誉、享乐、财富等,如果拿来和友谊的热情相比,这一切都不过是尘土而已。----达尔文
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培根
缺乏真正的朋友及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培根
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也许还要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邹韬奋
爱朋友,喜欢朋友,用诚意去对待朋友,但不要依赖朋友,更不要苛求朋友。能做到这几点,你才可以享受到交友的快乐。 ----罗兰
友情与事业代表着人生两大乐趣,而要想拥有这两大乐趣,一是要开朗,一是要勤劳。----罗兰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不论是多情的诗顺,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爱是火热的友情,沉静的了解,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和彼此原谅。爱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环境影响的忠实。爱是人们之间取长补短和承认对方的弱点。----安恩·拉德斯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他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他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他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友情因无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还是不平衡。友情是精神上的寄托。有时他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一份默契。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二者不可颠倒。
人的一生需要接触很多人,因此,有两个层次的友情。广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
友情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不曾拥有友情那么这个人就不能算真正的活过。
“你真自私。”独自苦笑,什么时候,我变得那么让人讨厌?是那自以为是的心理?还是那或自信或自负的自尊心?所以,自尊心是无聊的东西对吧。不,我多想说其实我并不自私,只是我常常想利用别人掩饰自己,不想,最后伤害了别人,也贬低了自己。我多想说做过便不会后悔,也想满不在意地对别人说:“你后悔吗?我不后悔。”然后自以为潇洒地走掉。但那样只会让别人更鄙视我的。很多时候,我不会以为是我错了,是我不好,反而只想用最坚硬额外壳把自己裹得严实,好好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知道,同样我也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只是该死的虚荣心在现实中变得无法搁浅。
也许我会因此而邂逅一段友情,但是我想,那些会因为我而远离的东西里不会包括爱情和亲情。因为在我看来,再暴躁的脾气也绝不可能消减和亲人的情感,再任性的行为也能得到恋人的包容和体谅。可是,朋友,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关系。她们,也许会包容你,也可能会生你的气,可能会关心你,也可能表现得很平淡。也许你会说,连关心都平淡了,那还是朋友么?我要说,是的,就算是很淡的关心,那也是友情。有的时候,平淡是镶嵌在表面的,深情却是铭刻在骨子里的。也许会埋怨、也许会不悦,但埋怨并不会变成怨恨,不悦也不会变成暴怒。冲着这一点,我不会冲朋友吵架,想想,我从未和朋友吵过架。在朋友面前,我总是典雅、温情的,永远都是微笑面对,从来都不会计较和发怒。即使生了气,也一定会强忍着、抑制着,安分地守护着彼此的友情。
但是,当我犯错的时候,也许最好的朋友也不会买单。如果我害她陷入窘境、害她丢失了一种叫做尊严的东西——也就是面子,直了的她就会愤愤嘟囔着说:“看吧,害我丢了面子!”是啊,是我害的,但是我还是没有说对不起。因为假如我因为最好的朋友的一句埋怨而说了对不起,那三个字也许就会和冰一样冷,假如说了,那一定是因为受不了脱口而出的。所以就僵着吧,我固执,我好面子,所以丢脸是我最不喜欢的。但是还是这样了,也牵扯别人这样了。但是她知道吗,我不好受。我不会为着别人的批评或怨艾不好受,我为着我的好朋友说我害了她、说她特遭罪而不好受。尽管我是错了,一切也都是事实,但我就是这么一个究底的人。我没有资格说包容,因为朋友本就无错,反而也许是我错了。但我就是无法忍受,而且我反复在心底里自言自语:“如果是我,不管我的朋友做错了什么,怎么连累我,我都会当做没什么大不了然后若无其事地说别担心,没事,又或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提,也不在朋友面前埋怨。”是的,在我的心里,真正的朋友不会埋怨、不会不乐意,真正的朋友会顾及到对方的心情,不会在别人已经自责、已经难过的时候再踩上一脚,不会把自己的情绪扩到最大,害怕对方不知道这是谁的过错。
朋友,应该是一种需要谨慎对待的东西。有时候发生状况了,我就会想像我这样的人是不是不适合做朋友,又或者说不配有朋友。我傻傻地秉存着友情中应有的纯真、体贴,只是有时我会想,为什么别人就不能和我相同,所有我的朋友为什么不能体谅我、付出和我一样多的东西?久了我便感悟道,生活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与人相处的观念。你不能要求所以人跟你一样,也许你付出了真诚和真心,但是不要奢求大家都能够同种程度地接受并付出,而且对于缺点,每个人的容忍极限都不一样,对于错误,每个人的对待方式也不同。当别人无法忍受或体谅你的时候,想想自己的缺点吧,是不是别人也有忍受自己的缺点的时候?想到这里,我好像就少了许多不高兴,如果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无法相处下去,那朋友是做什么用的。对,朋友不是玩儿的,友情的城墙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推倒,它是坚固的、强大的,永远都不会轻易被摧毁。最耀眼的阳光投射进来,暴风沙尘全都被隔离在外面,友情的天空永远都是清澈而蔚蓝的,飘着洁白的云朵,那纯白就是友情的颜色,纯净、无污染。
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 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四)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63634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头悬梁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锥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顾炎武2113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5261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4102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1653措施: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回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答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后来,顾炎武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这正是他爱读书、会读书、勤思考的结果。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 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五)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凭着勤学苦练,他终于画出了出色的油画,受到了法国有名的艺术家拉蒙先生的好评,徐悲鸿就更加刻苦学习,勤奋练画,也为自己争了一口气《徐悲鸿学画的故事》 徐悲鸿年轻时在法国巴黎学画。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加倍努力。他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当时,轰动了整个巴黎的美术界,徐悲鸿决心跟他们比试比试扬眉吐气。从此以后。他还多次在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有许多外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在最后时刻获取属于自己的胜利。一年后,更看不起他
以上内容是关于注重过程的名人故事和注重过程的名人事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