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艾森豪威尔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一)
放学后,孩子飞奔回家,突然跌倒在地上,一只膝盖擦破了皮。虽然只擦伤一点点,连裤子也没磨破,但到了晚上这只膝盖疼痛起来。他想,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他都13岁了,而且是一个边区孩子。边区的人是不为这种小事情叫苦的。他不顾疼痛,双膝跪下做起祷告来,然后爬上床去。他和5个弟兄睡在一个房间。
第二天早晨,他的腿部也开始疼痛,但他仍然默不作声。农场的活使得全家忙忙碌碌。他总是在6点钟就得起床,上学前干些杂活,并且要干好,不然就会被叫回来重做。在这个家里,孩子得百依百顺。父母总是公平的,但也很固执。
两天过后,他的腿疼得厉害,已不能到牲口棚去干杂活了。这是个礼拜天,他呆在家里,父母、兄弟都乘车进城去了。他一直呆到弟兄们从主日学校回来。父母没和他们一起回来,因为礼拜天是两老清闲的日子。这天的饭是由孩子们做的,而父母就留在城里做礼拜。待到两老回来时,这孩子已上床睡觉了。他的腿脚已经红肿,不得不把鞋割破取下来。
他怎么没告诉我呢?母亲喊叫着,快,叫医生!
母亲用湿帕子把他的腿包上,又在他发烧的前额放上一张湿帕。尽管看到这红肿的腿,她还是显得镇定自若。母亲抚养了这么几个男孩,皮伤休病的见得多了。
康克林老医生看了看孩子的腿,摇着头说:看来,没法挽救了。
这个病孩子从床上坐起来,问道:那是什么意思?医生温和地解释道:那就是说,如果大腿继续恶化,我们得把它锯掉才行。
不!孩子大声喊,决不!死也不!
越拖得久,越得锯掉。医生说。
什么你也不能锯掉!孩子的嗓音象每个发育的男孩子一样变了。母亲转过背,不让孩子看见她的眼泪。孩子直盯住医生,眼里一点看不出幼稚的神态。
康克林医生离开了房间,点头示意母亲出去。当他站在门外向两老说明这样下去的后果时,他们听到孩子在叫他哥哥:
埃德!埃德,到这里来一下,好吗?
哥哥急忙赶进屋里。只听见这个病孩子痛苦地高声说道:如果我昏迷过去,埃德,请不要让他们锯掉我的腿。答应我,埃德--答应我!一会儿后埃德出来了,径直向厨房跑去。转来时母亲问他:埃德,弟弟要什么?
餐叉--咬着它免得喊出声来!然后埃德站在起居室门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很显然他是在那里站岗的。他直盯着康克林老医生,说:谁也别想进去锯掉那只腿!
但是,埃德--你会后悔的。医生急促地说。
也许吧,医生。不过我向他作了保证。
这个家的孩子是从不在父母或家庭医生面前说个不字的!可是现在,埃德挡在那儿,就站在起居室门前。
看来我们只好等一等,看今晚情况如何。好吗,医生?父亲说。
两天两夜,埃德寸步不离守在门前,困了在地板上睡,饿了在门前吃。这病孩子高烧得越来越厉害,开始说胡话了--他真地已神志不清。但是哥哥毫不退让,仍忠于职守,因为他向弟弟作了保证。
父母知道,如果锯掉这病孩子的腿他是永远不会宽恕的。每次医生转来,都被埃德那不可动摇的态度所拒绝。最后,康克林医生不知如何是好,他恼怒了,大声地叫道:你们是在让他去死!然后走出了这个家。现在除了奇迹外,什么也救不了这孩子了!
在这个可怕的时刻,父母和埃德三人都跪在这孩子床边,一个接一个地祈祷。他们都要出去干活,然后再回来。第二天晚上,其余4个弟兄弟也来参加祈祷。
第三天早晨,医生又顺便来看看,发现起了变化--红肿消退了!他闭上双眼,感谢上帝保佑。孩子入睡后家里仍留一个人守护着、祷告着。
又是一个夜晚,这个病孩子睁开了眼睛,腿上的红肿已大大消退。三个礼拜后,孩子虽然又瘦又弱,但眼睛炯炯有神--他可以双脚站立了。
他--后来在二次大战中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德怀特迪艾森豪威尔--准备着去迎接新的生活。
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二)
20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桑迪的美国穷小子在纽约郊外的杰斐逊港镇上,与一位叫琼的姑娘结了婚。结婚后,他们的所有财产只是妻子的3500美元陪嫁。一段时间内,他的薪水甚至无法同时支付牛奶费和购买婴儿尿布。后来,妻子把陪嫁钱拿出来,让他在镇上开一家生牛屠宰作坊,专卖牛肉。
小镇上还有一家牛排餐厅,那里的生意非常好,每天都能为桑迪的牛肉作坊销掉不少牛肉,再加上外地的订货,桑迪渐渐有了一些多余的钱。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牛排餐厅因为内部管理和经营策略上出现问题,生意越做越差,餐厅老板不想再经营面临倒闭的餐厅了,他希望有人能够买走餐厅。因为餐厅的生意不好,没有人愿意出价盘下这个烫手的山芋。
发愁的人其实还不止餐厅老板,因为餐厅的生意下降在无形当中也减少了桑迪的牛排销售量。最后,桑迪经过仔细考虑后做出了一个很惊人的决定:买下那家餐厅!
他的妻子不解地说:你疯了吗?买下那家即将倒闭的餐厅?它能为你带来利益吗?
能!而且买下它以后,我们所拥有的价值就不是 1+1=2了!桑迪用确定的口气说。
真是荒唐!1+1难道会等于 3?他的妻子说。
确实不是等于3,而应该是等于 4!桑迪回答。
几天以后,桑迪在妻子的担忧中用他们的全部积蓄5000美元买下了那家餐厅。他对餐厅的经营做了一系列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改革,并且还聘请了最好的厨师来做牛排,渐渐地,餐厅的生意开始好转。餐厅的生意好了,牛排的销售量自然就增加了。一年之后,桑迪成了全镇屈指可数的富人。这时,桑迪对他的妻子说出了1+1=4的逻辑:原有的一家作坊加上一家餐厅,表面上看是1+1=2,但是我们经营餐厅在牛排的原材料上省去了一笔开支,节省下的成本实际上就是一种利润,这就使1+1等于3了。至于牛排卖给自己的餐厅,表面上看是收不到钱,但却是一个非常固定的销售点,再也不需要为如何才能保住这个销售点而费脑筋了,而这省下来的精力,又可以用在开拓另外的牛排市场和餐厅的经营上,这又是一种无形却又十分巨大的财富,这样一来,1+1就成为了4!
经过几年的商场打拼之后,桑迪在不断的成长中发现自己对诸如此类的资本运作特别有天赋,于是在1960年毅然卖掉了他的屠宰作坊和牛排餐厅,到纽约成立了一家西尔森证券经纪公司,在随后的数十年里,用1+1=4的理念运作了一连串并购和整合,而他所拥有的商业信贷公司在1992年更名为旅行者集团。1996年,凭借213亿美元的年收益和23亿美元利润,旅行者集团跻身财富500大前40强。1998年他又与花旗银行合并建立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团,桑迪一人统领这家旗下有27万名员工的大企业。
没错,他就是连续多年被纽约证券交易所评为最佳 CEO并且素有资本之王称号的桑迪威尔。美国《财富》杂志曾为他写了一篇《不可多得的管理者》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是对桑迪威尔最巧妙而形象的概括:1+1=4的财富人生!
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三)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 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 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 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三昧,古语指事物的诀要所在。其实,无论哪种科学方法,如果只会从形式上运用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从本质上把握它的人才会成为大师。
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四)
当年他报考中戏时,一波三折,差一点就与中戏失之交臂。那天是1995年的5月22日,当时表演系专业都已招考完毕,只剩了一个音乐剧专业还在招生,那年他25岁,身高1.80米,体重89公斤,一个典型的东北大汉。
报名的老师看到他,一脸惊讶:你也来报考表演?
对,我就是来报考表演系的。他信心满满地说。
老师并没有多看他两眼,摆摆手,说:孩子,回去吧。你考不上的。
仿佛一记闷棍打在头上,从小就好强的他被打晕了,还没考,就被老师关在了门外,他觉得太意外了。
为什么呀?他不甘心就此打包走人,一定要问个清楚。
老师终于抬起眼睛瞟了瞟他说:你知道音乐剧专业需要干吗吗?要跳芭蕾,你看看你,你这身材能跳芭蕾吗?你的脚尖能撑得住你这大块头吗?
他不想放弃一丝希望,小声地问老师:那我减肥成吗?
老师这次有点不耐烦了,应付地说了一句:至少要减掉10公斤。说完就忙别的去了,再也没多看他一眼。
离考试的日子还有30天,那么短的日子要减掉10公斤,可能性为零,估计老师也没指望他能减肥成功,随口应允只是打发他快走,可是这无心的一句话却被他当成了救命稻草。
当天他就找到中戏一个老乡,在他的宿舍住下了,开始了他的减肥历程。每天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每天跑步三次,每次五十分钟,跑完以后,再到一个像蒸笼一样的温室花房,练芭蕾小跳1000下,其余的时间就是练台词。每天的饮食除了喝点肉汤,吃点水果,主食一点都不沾。刚开始,有一帮中戏超重的学生们和他一起跑,可是几天下来,那些人一个个打起了退堂鼓,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像《阿甘正传》里的男主角一样不知疲倦,不怕非议,在风雨中奔跑,在烈日下狂奔,平日沉默不语,到了深夜还在楼道里背台词,那些近乎疯狂的举动让他在中戏大院里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时周围的中戏学子们只要看到他就会交头接耳用不屑的口气说:看,那疯子又来了。
考试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整整一个月,他减掉了18公斤,平均每天0.5公斤多。
接下来,他踌躇满志,志在必得。考试那天,来了七百多人,全是俊男美女,其中有一个女孩特别漂亮,身材高挑,在考生中尤为显眼。巧的是,他正好被老师选中和那位美女合作。考试的题目是:一对恋人分手的戏。他酝酿好情绪,准备好了台词,大大方方地上场了。他神情阴郁,略显痛苦,小眼睛低垂着,不敢注视对方,轻声说了一句:我们分手吧。他听到那位漂亮的女生清脆的声音:为什么?他不由得抬起了头,只见她满脸绯红,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紧张地看着他,手足无措。他不由得被她紧张的情绪感染了,脑海中顿时一片空白,预先设想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他重重地叹息了一声,说:我们分手吧。女生更是不知所措,还是那句话:到底为什么?他一筹莫展,他不知道怎么接下去才好
辛辛苦苦准备了半年,尤其是一个月来近乎残酷的减肥,眼看离中戏的大门越来越近,没想到竟让这几分钟的表演弄砸了,他懊恼得恨不得狠狠地抽自己一下。
当他无比失望、垂头丧气走出考场时,有位老师在后面喊了一声:那位考生,等一下,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再考一次。
原来,从第一次报名起,形象和声音都不错,唯独胖了一点的他就给老师留下了印象。后来他在中戏操场上挥汗如雨的跑步锻炼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多和他一起锻炼的考生都放弃了,唯独他坚持了下来,就凭这种精神,老师觉得也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
这一次的对手是个长相一般的女生,但两人好像有默契似的,一上场就进入了角色,有眼神的交流,有对白的交锋,还有情感的流露,同样一段分手的戏,他俩演了足足12分钟,最后才在老师赞许的目光中结束。
那一次,700人的考生只录取了一人,他就是毕业于中戏表演专业大专班的孙红雷,后来在毕业报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时也是唯一被录取的考生,后来在《永不瞑目》里饰演黑社会打手建军而令人过目不忘,在《征服》里饰演心狠手辣但有情有义的黑老大而征服无数影迷,在《梅兰芳》里饰演文人邱如白如痴如狂甚至比主角还夺人眼球,而今在《潜伏》里饰演一个谨慎谦卑、心有城府的小知识分子的地下党员又赢得无数好评。
如果不是之前顽强的拼搏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他就没有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了。
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对手很重要,伯乐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机会还得靠自己去争取。
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五)
1988年,我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合肥原单位。没几天,我提交了辞职报告。我向以前帮过的朋友借了一台IBM,开始在家编写文字处理软件。半年之后。M6401诞生了。我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几张软盘一装,就能打出比四通打字机24点阵更漂亮的64点阵,而且,编辑屏幕比四通打字机大很多,单位的四通打字机从此被放到一旁没人用了。
1989年8月2日,《计算机世界》第一次刊出了我写的M6401中文软件广告。没几天,广州一家政府机关便打电话过来说要买,我跳上中巴赶到广州,留了3套软件给他们。回来后,我又接到宁波的要货电话。1990年前3个月,我已经挣到了3000万元。
1991年,我在珠海注册了巨人公司。巨人一下子发展了起来,资产规模很快达到2亿3亿。手里有钱,精力也多,我不满于只做巨人汉卡,开始做巨人电脑,巨人电脑挣钱,但管理不行,坏账一两千万。巨人电脑还没做扎实,我又看上了财务软件、酒店管理系统等。
1994年初,巨人大厦开工典礼。我刚想对外宣布巨人大厦要建成中国第一高楼64层。话都到嘴边,面对着珠海市长、市委书记梁广大殷切的目光,我头脑一热:64层也没与国内一些高楼拉开太大距离。我一咬牙,脱口而出:巨人大厦要建72层。我当年成了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
盖72层的巨人大厦需要12亿,此时,我手中只有1亿现金。
巨人大厦成了烂尾楼。我也由此离开珠海,成为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1997年冬,安徽泾县。我召集20多名贴身员工召开太平湖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脑白金构思。我找朋友借了50万元,拿出5万元补发工资。困难时期定的工资标准是,副总一个月800元。吸取巨人3亿应收烂账的教训,这次我们倾尽所有猛砸广告,也决不赊账。
一年半之后,脑白金在全国市场铺开。月销售额1亿元,利润达到4500万。2001年2月6日,《解放日报》第4版。我在上面印了两个20多厘米见方的大字感谢。感谢下面,我发了一通感慨:10年前,巨人创造过辉煌;4年前,巨人跌入低谷;新世纪,巨人从上海复出;感谢上海优良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感谢上海人民的厚爱。史玉柱真的重新站起来了。
2002年,我们的债还清了,现金越积越多。每天都有新项目找过来,但是我特别怕犯错误,担心不该投的项目投了,企业会有问题。最后我们决定了应该如何把这个钱花掉:第一,投在回报率高、稳定的行业;第二,安全,钱不会一下子没了,安全系数高;第三,可变现能力强,因为我们公司可能随时就要钱。
我在管理上参与得越来越少,我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团队中的一些人对我很有意见,他们说我上班不务正业。后来我提出一个想法,如果我去做网游,那就不是不务正业了,管理层全部支持。
由此,国内网游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又在我手中诞生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艾森豪威尔的故事和艾森豪威尔打牌的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