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

永生战神围观:℉更新时间:07-27 23:03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和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的精彩内容哦。

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

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一)

二战期间,我是一个年轻的海军外科医生。战后,我回国继续从医。1972年一个宁静的周日,我在家里看《纽约时报杂志》时,读到一篇令人吃惊的文章,其中说美国第6大意外死亡的原因是异物误入气管造成的窒息。每年有3000人因此死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赶紧查看了急救手册上关于窒息抢救的建议:用手掌猛击后背,再用手指抠喉咙。怪不得会死这么多人!我是专门研究食道和吞咽问题的外科医生,我明白那样只会使异物在气管内越陷越深。我决心立刻帮人们改正错误的做法。

经过反复实验,我找到了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救人者站在病人身后,两手抱住病人腰部。用手对腹部进行快速冲击,重复这一动作,直到异物从气管排出。

更多的报道开始从全国各地涌来。最令我高兴的是:救人者常常是没接受过正规急救培训的人。这是一种普通人也能掌握的救命术!1975年10月,《美国医学会杂志》以我的姓氏将这一技术命名为“海姆立克急救法”。

然而美国红十字会却仍旧坚持说,必须先敲击背部,然后再进行腹部挤压。我明白这是非常致命的操作,特别是他们对挤压的位置规定不清,更容易误伤病人的内脏。看来推广正确的急救法,将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工作,好在人们逐渐熟悉了这一技术。1985年,美国公共卫生部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称为最佳急救法。从此之后,“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了全世界抢救气管异物患者的标准方法。

从1975年至今,我发明的急救法至少救活了10万个性命。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纽约前任市长埃德·柯赫,还有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世界名人录》称我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这让我感到自己为战胜困难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李素素摘自2009年1月7日

《环球时报》)

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二)

继12年前驾着他的大船《泰坦尼克号》全球狂收18亿美金的创纪录票房后,他就从公众眼前消失了。12年后,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巨幕,3D影厅,厚重的3D眼镜,这就是一部电影带给我们观影方式的深刻变革。

《阿凡达》特技镜头史无前例

毫无疑问,卡梅隆是一位特效先驱,而拥有3000个特效镜头的《阿凡达》则是其特效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早在15年前,卡梅隆就已写好了80页的《阿凡达》剧本草稿。并将可能用到的特效技术一一列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等待和帮助这些技术臻于完美,并推动电影产业接受3D格式的电影。

在摄影棚里。演员们穿着做了标记的紧身莱卡服。棚顶的102个摄像头可以对这些标记加以辨识。没有丛林,没有怪兽,没有外星人,演员们在做着没有对手的表演,而在导演卡梅隆的镜头里,演员的现场表演和外星人的镜头可以同步且无间地呈现,产生互动。这种“同步镜头”技术,正是卡梅隆等待数年的新技术。据称,那3000个特技镜头,他平均每个要看上20遍,以保证每个镜头的完美。就这样,《阿凡达》于2009年12月18日横空出世。卡梅隆本人称《阿凡达》是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片中连续20分钟的特效镜头“耗尽了他14年的心血”。

曾经是个蓝领工人

中学毕业以后,卡梅隆被一所大学的物理系录取,他很快就对大学的课程感到失望,决定走出校园寻找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在外面闯荡的生活中他干过机械修理工,更主要的是给别人开大卡车。1977年。卡梅隆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创造的东西。

这使詹姆斯·卡梅隆开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此忙了起来,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开始到处寻找机会接触电影,接触电影人。1981年,卡梅隆的导演处女作《食人鱼2:繁殖》问世,然而,其拍摄过程充满了曲折。在意大利拍摄期间,卡梅隆备受疾病、饥饿和贫困的折磨,还受到说意大利语的剧组人员的排挤以及制片方的不信任。痛苦的经历使他每晚都做噩梦。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噩梦:他被一个来自未来的机器杀手追杀。根据这个梦,卡梅隆写就了《终结者》的剧本。他将剧本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一位制片人,换来独立执导该片的条件。1984年,卡梅隆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影片《终结者》上映,成本只有650万美元,却赢得了3600万美元的国内票房,获得影迷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脾气古怪的艺术家

也许是对电影过多苛刻的要求,詹姆斯·卡梅隆总想要把自己的电影表现得趋于完美,这就使得他在片场获得了“暴君”的称号。卡梅隆曾在工作室夺过特效师的笔,亲自绘制道具手稿;他曾威胁《泰坦尼克号》的制片人,要是不让他按他的预算和想法拍某场戏就立即自杀;在拍摄《深渊》时,卡梅隆让女主演一直待在水下,以至于差点把她活活淹死,而男主角——硬汉子艾德·哈里斯由于无法忍受卡梅隆带来的压力,在回家的路上曾忍不住失声痛哭。

但是。也有跟卡梅隆合作过的演员对他追求完美的性格表示赞赏。他们甚至敢于在T恤上印上这样的话:“你吓不倒我,因为我在为卡梅隆工作。”

烧钱高手赚钱天才

而在好莱坞同行看来,卡梅隆是一个偏执狂和烧钱的机器。1990年,《终结者2》的投资轮番上升。最终达到了一亿美元,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超出了它的制作公司“Carolco”的承受限度,导致这家公司破产。《终结者2》上映后,卡梅隆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光风暴”,福克斯公司随即和“光风暴”签订了为时5年的合同,答应为该公司出品的电影投资并代理发行。但卡梅隆为福克斯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的投资《真实的谎言》即大大超出了公司6000万美元的预算,达到了1亿2千万美元。

在拍摄其经典之作——《泰坦尼克号》时,卡梅隆追求完美的个性得到了极致体现。严重超支的预算、投资方的冷言冷语、手下的怨声载道、酷寒的海水,再加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一切使卡梅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仍然坚持着,并喊出了近乎悲壮的豪言壮语:“‘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

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三)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18471931)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可是爱迪生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特斯拉(18561943)一生中获得了112项美国专利,也是科学发明的佼佼者,可他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令人感到奇怪。

原来,在爱迪生与特斯拉之间进行着一场“战争”。爱迪生为了使自己心爱的直流电占领市场,不惜妖魔化交流电。他甚至于1903年亲自电死过一头大象,还雇人把这一过程拍了下来,广为播放,向人们宣传交流电的危害。而特斯拉则为了给自己的交流电争得更多的用户,毫不示弱地来了个“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1912年,诺贝尔奖委员会评选出爱迪生和特斯拉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时,两人已经成了死对头。特斯拉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爱迪生也拒绝领奖。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

但是,交流电的好处并不因为爱迪生的诋毁而被忽视。不久之后,甚至连爱迪生自己的电器公司都决定改用交流电,并去掉了公司名称前面的“爱迪生”,最终变成了著名的“通用电气”。

爱迪生为什么如此固执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数学不行。爱迪生只上过3个月的学,他所做的发明全是凭自己的经验和勤奋。但是,交流电和直流电非常不同,要想真正理解交流电的工作原理,必须精通高等数学,这恰恰是爱迪生的弱项,于是他始终都未能真正理解交流电的好处究竟在哪里。

据说在爱迪生死后,美国媒体都不吝笔墨赞美他的功绩,只有他的对手特斯拉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爱迪生)用的方法的效率非常低,经常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特斯拉说,“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就能省掉90%的力气。他无视初等教育和数学知识,完全信任发明家的直觉和建立在经验上的感觉。”

聪明的特斯拉日子也不好过。由于性格怪僻,不善经营,特斯拉没有从自己的发明中赚到什么钱,最后死于贫困潦倒之中。

现在看来,他们争什么呢?无论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辛麦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编辑/静眉

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四)

■编译/小丑

我今天的荣誉,全都来自我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对我的爱!

埃迪·盖尔从小就很不快乐。他想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是身高1米8的大个子,自己却是个身高不到1米的侏儒。在学校,他坐在最前一排,同学们都比他高出几个头。在家里,那3个大个子也都是俯视着看他,总把他当个小孩子。

埃迪·盖尔不愿意与同学们交往,男孩子爱玩的游戏和运动他都参与不了。有时他会坐在角落偷偷地掉眼泪,他心里想,盖尔啊!你真没用,活着真是个大失败。

一天,新来的体育老师杰里弗发现了埃迪·盖尔的不同,他决定帮助这个敏感的男孩树立起人生的信心。杰里弗老师说:“埃迪,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棒球队吗?”埃迪·盖尔惊讶地望着杰里弗老师,问道:“您认为,像我这个样子能参加棒球队,能打好棒球吗?”杰里弗老师同样以反问的语气说:“埃迪,难道你缺乏勇气吗?我们棒球队需要的只是勇气,可并没有其他要求呀!”埃迪·盖尔恍然明白了杰里弗老师的良苦用心,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老师,我明天就报名参加棒球队!”

埃迪·盖尔拿着一杆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棒球杆打得异常辛苦,杰里弗老师让他回家去将棒球杆锯掉10厘米。杰里弗老师还说,第二天有一场重要的比赛,他希望埃迪能够参加。当埃迪回家高兴地将这件事告诉爸爸,并希望爸爸能帮他将棒球杆锯掉10厘米时,爸爸似乎并没在意,而是像哄小孩子一样地哄走了他。

埃迪只好去找他的大哥。正在为第二天攀岩做准备的大哥说:“埃迪,真抱歉,你看我实在太忙了,不如你去找二哥。”当埃迪找到二哥时,他正在跟女朋友打电话,二哥用手捂着话筒小声对埃迪说:“小孩子家打什么棒球,赶紧睡觉去!”

埃迪·盖尔失落至极,他觉得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他,既然这样,他参加棒球队还有什么意义?他躺在床上默默地流泪,哭着哭着,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埃迪起床后才突然想起,今天还要参加棒球比赛呢。可又一想,父亲和两个哥哥都不愿意帮他将棒球杆锯掉10厘米,可见他们真的是不在乎他了。他颓然地坐在床上,再也不愿去学校了。不经意的一瞥,埃迪·盖尔突然发现了立在床边的棒球杆,棒球杆居然被锯去了30厘米!

原来当天晚上,父亲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拒绝儿子的要求,于是便悄悄地将埃迪·盖尔的棒球杆锯去了10厘米后放回了原处;同样,埃迪·盖尔的两个哥哥也分别偷偷地将棒球杆又锯掉了10厘米。这样,埃迪·盖尔的棒球杆便整整被多锯掉了20厘米。埃迪·盖尔拿着超短的棒球杆,兴奋得跳了起来,虽然球杆用起来并不顺手,但因为心里充满了亲人的关怀和爱心,他竟然在赛场上表现极佳,从那些大个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出色的棒球运动员。

那天,当埃迪·盖尔看到父亲和两个哥哥坐在台下热烈地为他鼓掌时,他紧握球杆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

1951年,美国棒球联赛圣路易斯布朗队对底特律老虎队比赛的最后一局,圣路易斯布朗队派上了一个替补击球手。上场的是一个身高不到1米的侏儒,圣路易斯布朗队的教练比尔·威克,竟然让这样一名侏儒来当关键时刻的击球手!但是,这名叫埃迪·盖尔的侏儒表现得相当不错,竟然将球赛转败为胜,最终赢取了金牌。

这是埃迪·盖尔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他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棒球之王,我今天的荣誉,全都来自我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对我的爱!”

(顾勇摘自《女报·时尚》2006年第7期)

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五)

许多观众记住年轻的台湾魔术师刘谦,是由于他在央视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那次充满悬念的魔术演出。这个当下极受观众欢迎的魔术师,每次在秀魔术的时候,总喜欢说一句台词:“各位,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对刘谦充满好奇的观众也许会问:他的成长和成功也存在魔术般的奇迹吗?其实,他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也是一个经历坎坷艰辛的普通人,命运并没有特别眷顾和垂青他。像阿里巴巴的CEO马云那样,失败、奇遇、惊险、运气,一则童话所需要的材料,刘谦也经历过。

说起来难以置信,刘谦从小学艺竟没有拜过高人,基本是自己做自己的刀锋,朝着自己最粗糙、最薄弱的地方,一刀一刀地雕刻下去,经历疼痛,遭受磨难,终于华彩出世,风光无限。

刘谦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对其自然寄予厚望,几乎把宝全押在他的身上,期望他好好读书,考名牌大学,找前途光明的工作。但每个人都会朝着自己渴望的阳光生长,如同藤草,纵然外界有牵扯,它依然会顶破阻挡,朝着自己的方向坚韧盘绕。刘谦自幼便迷上了魔术,内心颇多幻想,成为一个梦想执著,对世俗荣耀不管不顾的孩子。7岁时,他经过一家百货商店,见到一个店员在用硬币玩一种小小的魔术。他停住了,感到那人真帅真神秘,渴望自己也能够那样。此后,他一放学便朝这边跑,呆呆地看着欣赏着。结果,店员烦不胜烦,喝问他到底要干什么?他勇敢地说:“我想学,你教我!”原来是想拜师学艺,店员有了虚荣心,开始一招一式地教刘谦一些小魔术——他也只会小魔术,但对于小刘谦而言,那是一个渐渐拓宽的广阔天地。有兴趣,又精勤,刘谦学得很快,最后竟掏空了店员的所有“绝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在父母眼里,玩魔术只算旁门左道,当不得正经事业,因此对刘谦的痴迷魔术极为担忧,也一再阻止。玩一玩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心交给它。然而,刘谦早已经将心交给魔术了。他喜欢在生活的底层寻找魔术上的良师益友,他懵懵懂懂地觉得魔术只有生长在尘世里才有生命力,它的花朵才能更艳,常开不败。离开店员后,他又先后找到两个老师,二者均不是职业魔术师,但他们表演的魔术有着不可压抑和阻挡的魅力,这已经足够了。在常人眼里,拜师就要拜高人,可以少走弯路,学艺者每一天醒来仿佛都有新境界、大进步。刘谦偏不,他只需要老师帮助他将门推开,自己的天地还是自己闯荡为好,少了高手的束缚和面对高手的焦灼,自己反而更能够自由地发挥和创新。

12岁那年,刘谦参加了台湾少儿魔术比赛。在100多名小选手里,他是不折不扣的丑小鸭:第一,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都有很厉害的老师;第二,他没有奢华的道具;第三,他还缺乏舞台经验。但他却显得很平静,自己表演的是货真价实的魔术,而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靠老师摆阔装门面。于是,他仅凭几张纸片登上了舞台,单靠一个孩子的本真和对魔术的热爱和领悟,自自然然地表演着——这次献艺也能够看出他以后个人表演风格的雏形……比赛完后,他没有多想,悄悄地到后台准备收拾东西走人。突然,担任颁奖嘉宾的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用很不流利的中文兴奋地喊出了“刘谦”,属于一等奖的名字。刘谦幸福得有些眩晕,他感到人生发生了一次奇遇,他被一个真正的偶像肯定了,他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

但要真正走上职业魔术师的道路,远非易事。对于当时的刘谦来说,迫于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也并没有期待自己成为像科波菲尔那样的职业魔术师,如果将来自己成为一个“帅气的上班族”,下班回到家里玩玩魔术,兴致一来,当众表演一下,这种生活应该也很不错。

从东吴大学日语系毕业后,刘谦踏上了找工作、忙就业的艰难征途。也许是冥冥中有什么不愿他远离魔术,总是让他四处碰壁,推动他走上自己应去的轨道。百般无奈,刘谦依靠魔术表演来挣钱养活自己。但即便能够挣到钱,他的父母也坚决不同意,害怕他在“旁门左道”里越陷越深。他们迫使刘谦立下军令状:如果半年里没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彻底放弃魔术表演。

以上内容是关于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和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

标题:印度洋海啸小男孩拯救10万人 一个拯救了10万人的拥抱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8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