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和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一)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ac775a1a07e311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二)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知不觉地追随在“黑板”的后面计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追不上了,这时候他看见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发现那块会走动的“黑板”原来是一辆黑色的马车车厢的背面。
8.牛顿忘记吃饭
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9.文章不厌百回改
10.程门立雪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后来,人们就用“程门立雪”来比喻学子毕恭毕敬就学师门。
11.邯郸学步
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人走路姿势很好看,就来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结果,他赵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连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故事比喻盲目模仿,结果把自己固有的本领、特色也丢了。
12.王羲之苦练书法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13.梁启超的读书法
其一,读书要分专精和博览两类。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间不够用,不能博取资料。其二,有些书要熟读成诵,如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其三,要做读书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14.要重视讨论
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重视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讨论学问的。陶源明《移居》诗中就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话,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也说到他与韩愈在一起时“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的情景。而晋代的孙盛和殷洁两人有一次为了讨论一问题,竟至于连吃饭也忘了,以致“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15.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
有一天,牛顿散步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地方呢?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6.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吴国侍候吴I。勾
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17.杨震“四知”羞王密
范晔《后汉书》记载:杨震由荆州刺史迁东莱太守,上任时道经昌邑。昌邑县令是杨震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报推举之恩,王密晚上前往驿馆拜见杨震,并奉献黄金十金。杨震连连摆手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王密羞愧而退。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三)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
《世说新语》,古代志人小说集 记叙了东汉末年至东晋时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
一、《世说新语》简介
《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的临川王刘义庆集结门客编撰的,书中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的士大夫的遗闻轶事。它的思想内容要求国家统一,反对奢侈腐化,称颂聪明才智和广阔胸怀,追求发自内心的高尚情操。
《世说新语》笔法简约,给人以美的感受。如《德行》篇写管宁和华歆原来是同窗共读的好友。有一天在锄地时,管宁看到一锭金子,他就象没有看见一样继续做事,而华歆则将金子拾起来扔掉。事情虽小,却反映了两人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分。后来又有一天两人在一起读书,窗外传来达官贵人出行的声音,管宁毫不受影响,华歆却奔出门去张望。最后管宁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真正的朋友!这就是著名的“割席断友”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言语行动,在对比中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如《雅量》写魏明帝砍掉老虎爪牙,放在宣武场上,让百姓去参观。此时王戎才七岁,也去观看,忽然老虎攀着栏杆大吼,声音惊天动地,观看的人群无不吓得魂飞魄散,只有王戎毫无惧色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世说新语》的又一特点。如《忿狷》篇讲王蓝田吃鸡蛋,先用牙签去刺,鸡蛋滑溜溜的,刺不进去。王蓝田大怒,拿起鸡蛋往地上摔去,没想到鸡蛋在地上转了几圈,仍然不碎。王蓝田又用脚去踩它,又没踩着;王蓝田气得要命,一手就把它从地上抓起来,放进嘴里,咬了个稀巴烂。这则小故事非常形象地描绘出王蓝田个性急躁的特点,可以当作笑话来读。
《世说新语》还讲了不少关于少年儿童的故事,如《孔文举》。孔文举10岁时,有一次去拜见当地的大官李元礼,门卫不替他通报。孔文举就说:“我和李大人是亲戚,你还是赶紧通报吧。”结果李元礼出来后发现并不认识孔文举,便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和我又是哪一门子的亲戚?”孔文举报了自己的名字后解释道:“从前我们家老祖宗孔子曾拜你们家的祖先李伯阳(也就是老子)为师,这么说来,我们两家从上古的时候起就有交情了。”李元礼和宾客们听了这话,都非常吃惊,连夸他是神童。只有一个叫陈韪的人不以为然,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能成器。孔文举听说这话,立刻反驳道:“想来先生你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喽!”这则小说用对话的形式,活灵活现的描绘了孔文举聪明机智的生动形象。《世说新语》中此类故事还很多,如《周处》、《王戎夙慧》等。
《世说新语》在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它的许多故事为后来的戏曲、小说提供了素材。有些故事,如曹子建“七步成诗”等,成为著名的典故。此外,它的故事短小,文笔简洁,非常适合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读物,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四)
9个月大,父母双亡,他被作为战争孤儿带离了越南庆和,飘泊来到德国汉堡。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他无依无靠,惶恐地啼哭,引来不少的好心人,纷纷凑近来哄逗他。其中有对中年夫妇原本育有两个女儿,一直想再添个儿子,无意中见到他,被小家伙清秀聪慧的模样吸引住,于是费尽周折办理好手续将他领回了家。一阵阵恐惧而脆响的哭声,使他成为同批遭受不幸的孤儿中的幸运者,第一个被当地的人家所收养。
孩提时代,他跟着养父母乔迁到比克堡,又到了汉诺威。不论来到哪座城市,他的黄皮肤、黑眼睛都被当地孩童视为异类,令他身陷窘境,屡遭愚弄嘲笑。面对无端的嘲讽,他不反驳也不争辩,只是浅浅地笑,低下头走开,默默地为自己打气。没有多少孩子愿意与他交朋友,老师担心他会因此而自卑消沉,他若无其事地回答说,没有朋友也并非不好,至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可以得到你们的特别关心。孤单的情境,并未影响他乐观友善的性格,相反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自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拥有了一份比同龄人更沉稳更超脱的心智。
19岁,他怀着参军护国的志向加入联邦国防军,被安排到后勤保障系统,成了一名后备卫生军官。没有士兵不想舞枪弄炮,而卫生军官则主要与病人打交道,少有机会接触枪炮,常常被其他兵种的士兵轻视。其他卫生兵对这种安排牢骚满腹,唯独他不哀怨也不吱声,暗自在心底规划起新的前程。既来之,则安之。他下定决心要在医学领域有所作为,格外刻苦地钻研起功课,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到汉堡接受专科医生培训,并在30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低人一等”的境遇,他没有放弃追求,而是调整了姿态,在退守中选择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新天地里编织出同样的精彩。
在加入联邦国防军的同一年,他没有跟随其他年轻人选择加入德国最大的党派,而是悄无声息地成为中间党派自民党的一员。有朋友问他为何不加入大党,他自信满满地说,大党与小党都是相对的,当前的小党可能就是明天的大党,而我今天在小党却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他的判断没有错,在这个以中小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为主组成的党派里,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充沛的精力和横溢的才华迅速得到重用,实现了快速窜升,27岁即荣升为下萨克森州的自民党总书记,此后又任下萨克森州自民党主席、副州长。在自民党内,他的名字等同于平步青云的同义词,更令人惊叹的是,36岁时他又因自民党在联邦议院选举中获得大胜而成功进入德国新一届内阁成员的名单。如果说以前所遭受的逆境,所遭遇的劣势,给他带来了比常人更多的同情,让他更早地学会了坚强,而这一次,他从小党派里脱颖而出华丽登场,则赢得了比其他内阁成员更多的关注和尊敬。
他,就是当今德国政坛最耀眼的新星,新上任的卫生部长菲利普•罗斯勒。
从越南孤儿到德国卫生部长,罗斯勒承受过一次次的劣势考验,可是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积极地把握住自己,始终乐观地利用劣势,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跨越,成为德国最年轻的内阁成员,也是该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部长。
人生难免遭遇种种劣势,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而这些劣势,其实都非绝对,亦非永远,无法决定我们一生的幸与不幸。世间处处有机会,劣势时也不乏潜在的机会。不妨换一种角度去审视,坦然地面对,果敢地应对,珍惜好劣势所引发的同情,利用好劣势所激发的动力,把握住劣势所暗藏的潜力,或许劣势就会转化为成功的强大优势。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 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五)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与坚持的故事,关于人生坚韧和超越的命题。故事的主人公唐锡中,36岁,湖南经仕集团董事长,一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70后”商人。
少年的苦难
唐锡中的故事从一长串苦难的记忆中开始。
1979年3月18日,7岁的唐锡中用背篼背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冬瓜,步行了3个小时的山路后,到株洲去看望在城里当工人的爸爸。在一个计划经济依旧坚挺、城乡差别横亘的年代,乡下人进城,通常要给城里的人带点像样的东西。
第一次进城便成了刻骨铭心的伤痛。走到株洲终究太远,为求捷径,他决定攀爬一辆路过的拖拉机。贴切的场景是:他背着冬瓜,拽着后车板,努力往车里头爬。车突突地前进,拖着他打战的双腿直往前奔……
100米后,他手一松,而后连人带瓜被甩了下来。牙齿磕在石子路面上当即出血,身子翻滚,冬瓜不知去向,路面上一道长长的血印……
“小时候家里太穷,最单纯的动机只想吃顿饱饭,农村人总以为离开农村最好,离开农村就意味着能吃上饱饭。”
打从记事起,唐锡中脑海里体会最为深刻的就是两个字:贫穷。“18岁之前,没有自己固定的床铺。所谓的床,是用红砖和稻草堆成的类似北方的炕一样的东西。腰板硌得生痛,骨节咯咯直响,冬天冻得嗖嗖直抖……”
进城之后,父亲经常加班,他因此时常饿肚子,“两三天是常事”。有一次“几乎就要饿晕过去”的他,忍不住抓起一个刚起锅的油饼往大街上跑,被店老板捉住,一个油勺迎面打来,头上从此多了一个油圈一样的伤疤。后来一个戴近视眼镜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半馒头,这成了唐锡中进城3年里唯一未被歧视也略感温暖的记忆。
彼时,国家结束了多年的混乱,经济建设开始被高层纳入未来中国发展的轨道。
在株洲,对小摊小贩们铁板一样的管制也开始松动。唐锡中的商业生涯由此开始,1980年暑假的夏天,父亲出了12块钱,在熙熙攘攘的路边支了个摊,他开始卖凉茶。
在满街都是凉茶摊的现实环境下,8岁的唐锡中不得不关起门来琢磨怎样能胜出。他用上的招数是,将小碗改成大碗。众人追随,他又将大碗换成有花纹的漂亮的碗。再之后,众人皆换成了漂亮的碗,他干脆挪窝,通过让城管喝免费的下午茶的“贿赂”方式,将茶摊摆到了市中心显要的地段。
他开始被关注,成了株洲城内那个夏天凉茶同行们人尽皆知的“神童”。多年之后唐锡中如是回忆:“从8岁开始,我的脑海里就烙上了3个商业道理:1.要赚更多的钱就得比别人想更多的方法;2.赚钱不在于年龄大小;3.要赚钱还需要得到别人的某种特别的帮助。”
那是一段单纯地为求生的岁月,之后,他利用寒暑假和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卖冰糕、盒饭,搭棚卖馄饨,所有能赚钱的“低级生意”都曾尝试。
1984年小学毕业,升重点中学的考试,他落榜。之后,他因“出手迅猛、摔倒在地十几次还能爬起来”,而被选入了株洲市体校,主练自由式摔跤。
唐锡中觉得看到了前途。他起早贪黑,连睡觉都绑着绷带,“几乎就是一种恐怖的努力”。在湖南省五运会上,年龄最小的他摔倒了一个个体壮如牛的对手,其后将青少组的铜牌收入囊中。他以为人生就此熬出头了。
然而运动会载誉归来3个月,体校却丝毫不提及事前答应的户口、工作等“关键问题”,他依旧摸爬滚打,心情却日渐失落。一个暴雨的晚上,他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决定不再做“不能解决户口”的运动员。
以上内容是关于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和闻鸡起舞的名人故事征文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