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貌的哲理小故事 关于文明礼貌的小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关于礼貌的哲理小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文明礼貌的小故事和关于礼貌的哲理小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杨时谦虚礼貌的故事
宋朝的杨时非常喜爱学习。一个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学一起去找理学家程颐老师求教
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他俩就站在门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为不打扰老师,仍耐心地等候在门外。
老师醒了。发现杨时俩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们进屋来,杨时赶忙向老师行礼、请教。
题目:文明,从我做起 人们常说:“文明,从我做起。”没错,文明必须从自己做起。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对于“做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自从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活动,文明之风在我校掀起了一股热潮。以前,我有些行为非常不文明。比如: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扔垃圾,我很不乐意,极不情愿地接过垃圾,走出了家门,我看到垃圾池还很远呢,再看看小伙伴,噢,他们的游戏已经开始了。听,那是他们嬉闹的声音。我急不可待,就随手把垃圾一抛,“咕噜”那袋垃圾掉到花坛里了。火红火红的垃圾袋在灯光的照射下特别的引人注目,我又走到花坛旁,用力一踩垃圾袋,只听“嘭”的一声,那袋垃圾开花了。我飞跑过去和伙伴们玩去了。可我玩得一点了不起劲。于是,我从另一条道绕回家了。夜深了,我翻来复去不能入睡,那袋垃圾老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仿佛听到了妈妈的训斥声......第二天,我特地那天里看了看,那袋垃圾已经不见了,花园里显得特别宁静和美丽,绿油油的小草,红艳艳的花儿,参天的大树,几位清洁工阿姨在忙碌地打扫着,那时我的脸突然变得滚烫滚烫的.还有一次,那是一个火热的夏天,我口渴极了,打开杯子想喝水,往杯子一看,啊,居然有几只蚂蚁浮在上面.我气愤极了,把水往窗外一泼."哗"水全倒到楼下了,我伸头出窗外一看,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水全泼到楼下阿姨晒的被子上了!我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把那个杯子放好,坐在沙发让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经过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活动,使我认识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我决心改正缺点.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文明礼仪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对人要有礼貌,使用文明用语,团结同学...... 走进我们学校门口,我就看见巨大的横幅写着:"文明加爱心加力量等于好少年! "我暗暗对自己鼓劲,一定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为创建美好的学校和家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于礼貌的哲理小故事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浏览方式:【特大 大 中 小】
“实践出真知”,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髓。其实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以后他再到江河中游泳,到大海中游泳,去搏击大风大浪。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他对游泳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飞跃,终于熟悉了水性,掌握了游泳的要领和规律,达到了运用自如的地步,在江河湖海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难免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难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优缺点也是一分为二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看到他身上脏兮兮的,皮肤晒得黑不溜湫的,世俗的眼光看不起他,甚至鄙视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遇环卫工人,他可能文化比较低(也有个别大学生当环卫工人的),没有掌握别的什么比较高级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拿扫把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是他的不足,他的短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环卫工人不怕脏不怕累,起早贪黑打扫卫生,任劳任怨,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一不去偷二不去抢,靠自已的劳动养活自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的人格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更何况他们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有什么理由瞧不起他们呢?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别人的优缺点,还要严于解剖自已,学会用两分法分析自已的优缺点。假如一个人对自已的长处和短处了如指掌,这个人就是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既能正确看待同事和部属的优缺点,又能明了自已的长处和短处,这个人就达到了“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是有些人喜欢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有朴素的辩证法。矛盾的双方处在同一个统一体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危险可以转化为安全,被动可以变为主动,坏事能够变成好事等等,这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比如当汽车行驶到山高坡陡拐弯多的危险路段时,司机往往特别小心驾驶,注意力高度集中,减慢了车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拐弯处及时呜号。因而这样的险段反而很少出现车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而在大路平路却时常因司机麻痹大意频繁出现交通事故,平安大道不平安。唐朝诗人杜荀鹤写的《泾溪》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颠覆人。倒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浮沉。”这首哲理诗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但要看到矛盾可以转化,还要进一步看到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首先是必须具备矛盾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其次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促成矛盾的转化。如果驾车经过危险路段,简单盲目认为“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安全”,不做矛盾转化的工作,不人仰马翻摔个粉身粉骨才怪呢。
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一个捕蛇人祖父被蛇咬死,父亲被蛇咬死,他自已也多次差点被蛇咬死,并非危言耸听。在现实生活中捕蛇人十有八九最终被蛇咬死。我的家乡地处粤东山区,气候湿热,草木茂盛,毒蛇很多,七乡八里有不少捕蛇人,他们最后大部分被毒蛇咬死。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捕蛇人整天与毒蛇打交道,随时都有被毒蛇咬死的生命危险。而捕蛇人与蛇接触得多了,对蛇习以为常了,思想上极容易麻痹大意,放松了对毒蛇应有的警惕性。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这就决定了捕蛇人迟早会被毒蛇咬,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捕蛇人往往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以偶然的方式被毒蛇咬死,或在荒山野岭捕蛇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于荒外,或在熟睡中被从铁笼、布袋里逃跑出来的毒蛇咬伤致死,或在杀蛇取毒牙时不小心被毒牙划破皮肤没有引起重视而中毒死亡。虽然纯属偶然,但是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处处小心谨慎,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增强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学习哲学思想,掌握唯物辩证法,对克服主观性片面性,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生活是一部巨大而深奥的教科书,每一每一行都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闪光的金子。
你看!那四季都风格迥异的叶子不就是如此吗?叶子是树的眼泪,片片晶莹;叶子是微风的歌声,轻轻低吟;叶子是孩子的甜梦,淳美欢畅;叶子是大地的音符,充满活力。
春叶是柔美的,她总是无声无息地探出脑袋,注视着积雪初融的大地,用她娇嫩的身体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夏叶是刚韧的。在炙热的阳光下,树叶一片片紧挨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毕竟,大部分都是树荫;毕竟大部分还是凉爽。在夏季,叶子总是想着别人,为别人挡风遮雨,在自己的身上留下一个个难以抹去的伤痕;
秋叶是哀婉的,是多愁善感的,那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在风儿的追随下,头也不回地选择了离开。我听到,那“沙沙”的声音是她对根的留恋,对树的告别;
冬天,那一棵棵松柏依旧常青。但是更多的叶子只为季节更迭。
叶子是渺小的,但是她带给人们的,是对她更深意思上的领悟。
给你一个故事,希望你能喜欢并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象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他们让你开怀,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的朋友你多么爱他们,告诉所有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动可以从邮寄这个小小的故事开始。有一天,当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里时。你会发现你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 最后,我要说:"友谊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谁倾吐秘密。"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如果你总说太忙,不能将这封信转寄出去,老是说:"改天再寄。"你将永远都不会去做这件事的。所以,不要找借口,静心的看看这篇古老印度来的故事,然后决定为你的朋友们作一些事,从传寄这封信开始。当你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时,请认真的说出来。当你道歉时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定性。说话时要慢,思想时要快。 打电话的时候请你微笑,对方一定感觉得到。 朋友本不该有那么重要,朋友又的确那么重要。生命里或许可以没有感动、没有胜利...没有其他的东西,但不能没有的是朋友。 朋友是可以一起打着伞在雨中漫步;是可以一起在海边沙滩上打个滚儿;是可以一起沉溺于某种音乐遐思;是可以一起徘徊于书海畅游;朋友是有悲伤我陪你一起掉眼泪,有欢乐我和你一起傻傻的笑…… 朋友不一定常常联系,但也不会忘记,每次偶尔念起,还是感觉那么温暖、那么亲切、那么柔情;朋友是把关怀放在心里,把关注藏在眼底;朋友是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黄昏;朋友是想起时平添喜悦,忆及时更多温柔。 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淡雅且芬芳;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 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朋友不是珐偿粹锻诔蹬达拳惮哗画,它比画更绚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朋友的美不在来日方长;朋友最真是瞬间永恒、相知刹那;朋友的可贵不是因为曾一同走过的岁月,朋友最难得是分别以后依然会时时想起,依然能记得:你,是我的朋友。 有朋友的日子里总是阳光灿烂,花朵鲜艳;有朋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切。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也许并不能成为一段永恒,朋友也许只是你生命中某段时间的一个过客,但因为这份缘起缘灭,更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朋友的情感更加生动和珍贵。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妨?至少,曾经我与你一起走过朋友的路。
看看我的博客吧
字数不够适当加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561f90100dl1h.html
孩子~哲学是很复杂的!
123456789
这就是哲学!~!
关于文明礼貌的小故事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 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
“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
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
“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幺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
“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苏格拉底说:
“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国!”
选 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
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分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幺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它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愁 人
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
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幺老是不快活,有什幺不顺心的事吗?”
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幺时候能得到它们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幺不高兴的事呢?怎幺还是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
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
“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幺能够享受欢乐呢?”
头 发
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
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
“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苏格拉底说:
“不一定。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幺用?”
远 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
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
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幺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 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
“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房子
从前,在希腊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名叫苏格拉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都来投奔他,向他学习聪明智慧。他讲了许多开心的事情。他讲述的方式非常生动,所以听的人都不感到厌烦。
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
“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
“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新歌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
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
说服
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遗传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在于对人类做出贡献。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领袖,非常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多的人进行演讲。按理说,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理想,并非坏事。遗憾的是,格老孔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这是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闯上讲坛,弄得不好被人拖下来,落下笑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他不要这么做。这件事被苏格拉底知道了,鉴于和柏拉图的关系,他决定开导开导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苏格拉底看见格老孔迎面走来,老远就喊;“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做我们城邦的领袖,这是真的吗?”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苏格拉底故意装出十分热情的样子,选择了格老孔最感兴趣的话题。
“是的。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有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将能够帮助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增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中享有盛名。那时,你无论到那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听了这番话,大为高兴,就停下来同苏格拉底交谈。
看到格老孔留下来,苏格拉底接着说:“看来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贡献。”
“正像你所说的。”格老孔回答。
于是苏格拉底请格老孔谈谈做贡献的打算。正当格老孔思考的时候,苏格拉底问他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实现富裕的途径是让税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苏格拉底又问,税收从何而来?总数多少?不足的补充来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对这些问题没有考虑过。之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对治理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如削减开支、国防力量、防御战略、粮食供应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托这类事没必要亲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为难的样子,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家一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确实很难说上来,但如果能帮助一家,就可以着手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试一试呢?”
格老孔说:“只要叔父肯听我的劝告,我一定能对他们有所帮助的。”
苏格拉底笑了;“怎么?你连叔父都说服不了,还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内的整个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呀!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无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获得盛名并受到人们的赞扬,就应当努力对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广泛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胜过别人;当处理事务的时候,你也就会很容易地获得你所期望的目标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领袖的格老孔被说服了。
底的经典故
以上内容是关于关于礼貌的哲理小故事和关于文明礼貌的小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