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理的故事 哲理故事简单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生活哲理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哲理故事简单和生活哲理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在此的状态。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说法,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儿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地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将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经历过一代代沧桑浮沉,甚至经历过民族救亡的抗争,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哲学基因一直蛰伏在血液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于从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生活中呈现多元可能的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纠结。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个人成长的代价。“鸭梨(压力)老大”,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生活哲理的故事
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我经常受邀参加一些有趣的金融体验项目。这不,接下来的24小时,我要过一把亿万富翁的瘾。
早上6点,司机开着劳斯莱斯到公寓接我,到一个俱乐部吃早餐——成为该俱乐部会员需要每年缴纳1.5万美元手续费外加5万美元入会费。之后,我匆匆赶往新泽西州的泰特波罗机场。有位亿万富翁请我乘他的私人飞机兜一圈。机舱内柔软的扶手椅可自由旋转360度,并可通过按钮调节成平躺姿势。一名空乘人员热情地为我送上咖啡和奶酪甜点。为华尔街阔佬定制西装的克里夫顿?巴瑞为我精心挑选了一件海军细条纹外套。但这位亿万富翁却穿得比较随便。就像我采访的所有富翁一样,他不看重金钱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富人和常人无异,面临的烦恼如健康、工作、家庭关系、财政问题都一样。然而和这位阔佬待了两个钟头,我依然沒看到我们的相同之处。下机后,他带我参观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别墅及修剪整齐的高尔夫球场。每到一处,他都能享受四星级服务:车门打开,行李被专人拿走;在闲聊的时间,刚出锅的巧克力甜点奇迹般出现。
3小时后,我飞回纽约。来到一个私人健身会所。一般来说,一个私人教练对于健身者足亦,但这家场馆为富翁配了两个教练:一个教练带我锻炼时,另一人记录我的运动状况,不断取饮用水给我。到目前为止,我弄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一旦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失去私人空间。每一天,你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服务者包围。但当你习惯这一切之后又欲罢不能。
我不得不承认,做亿万富翁的感觉让我十分压抑――司机、安全细节、排得满满的日程。我感到自己正体验着心理学家所说的“暴富综合征”。那种感觉是一种认知失调,一种介于排斥和吸引之间的震荡。一方面我被亿万富翁的生活方式及特权所诱惑,另―方面我不能确定自己能否适应这样的生活。
第二天醒来时,我将几年前买的廉价手表戴上,穿上那件一只口袋有洞的蓝夹克。去往地铁的路上,我顺便在咖啡店点了一杯卡布奇诺。和往常一样,味道似乎有点糊了,但是这个清晨,它的味道尝起来有点特别。
哲理故事简单
年轻人羡慕别人,老年人羡慕自己。这差不多是一个通例。
我过去说过,现在的人不愿意当自己,都想当别人,粉丝实际上是由一帮想当某个人的团体组织。他们恨不能跟自己的偶像嫁接一体,或者成为他们的一部分,伴其左右,共度朝夕。锅里的饭比碗里的香,那山总比这山高,这一番心情古已有之。现代的传媒强化了这一种价值观。各行各业的明星通过传媒加大了大众的自卑感,生出脱离皮囊追偶像而去的仙人之念,尽管偶像们也是皮囊裹身,没什么仙气,最多替药品代言。美容与整容更是自我厌倦的表现,明目张胆当别人,当一个自己都不认识但好看的人。古人给父母写信,自称“不肖子”。肖者像也,不肖即不像,谦称自己跟父母比起来差得太远。整过容的人离父母更远,姓相近,貌相远,相当远。
人不像点谁,都感到寂寞。消费催生了民众的集体表演欲望,服饰发式相貌朝商品社会提供的样本看齐,然后整瘪钱包。这是与DNA的生死决战。
老年人不再羡慕别人,多大的明星都成不了他们的偶像。老年人考虑得更多是活,而不关心活的花样。能活着已经很好,为什么要像别人那样活?老年人像柿子秧、茄子秧一样知道植物与水土光照的关系,不想变成豆腐秧或肉秧。一人一体,一人一道,是老人对生的体悟。他们羡慕过去的“我”。看过去的照片,老人崇拜自己年轻时候的力量、干劲、勇气和满头乌发。如果问他们想当什么人,老年人的回答一定是当过去的自己。人老了,甚至弄不清自己年轻时有那么大的力气,能吃那么多的饭,为什么酣睡不醒?这些一般人不屑讨论的问题成了老年人神游化外的课题。一切源于年轻,一切都没人替他回答。所有人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都会产生陌生感与敬畏心,世界在他们眼里越发不可理解。科学、哲学在许多细小的事物上发射出光芒,就像当年曾在儿童眼前放射过一样。老年人越来越想当自己,通过自己来探究整个宇宙。年轻人还在忙着当别人,远离自己。丰子恺说:天下事往往如此。
以上内容是关于生活哲理的故事和哲理故事简单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