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 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 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

社长天下围观:℉更新时间:07-25 07:2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和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的精彩内容哦。

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 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

以前我是一个二流毕业生,现在我是一流企业家

文/俞敏洪

北大一直是我的心灵家园。每到春秋两季的雨天,我一定会开车到北大,在未名湖边坐上一两个小时。学生年代我在未名湖畔孤独地转过几千圈,却没有邂逅过一个雨中佳人,所以当我看到北大学生成双成对从我身旁经过,就有一种欣慰感。还有,新东方的办公地点最后选择了中关村最核心的那栋楼,就是为了有时候能看北大一眼,看博雅塔一眼。有关北大的种种美好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这一辈人当时都是背着诗歌长大的,对生命充满了诗意的渴望。我从小学到高中从来没有进过班级前20名。我背课文背得慢,但背得慢的好处是忘得也慢。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同学都要重新背课文,我就不用背,因为每篇课文我都能立马背出来。在记忆学上有一个原则:速度与遗忘成正比。一篇课文你如果一天背出来了,一个星期后一定会忘记;但是你如果一个星期背出来,可能一年以后才会忘记。

但实际上,我在北大一直挺自卑的,从进北大到出北大的11年间,我一直生活在自卑里。直到离开北大以后,我才发现,北大是我自卑的原因。但是自卑也有好处,在自卑中我学会了两个本领。第一个是察言观色的能力,自卑就要看人脸色,因为我不相信自己,总要揣摩别人是怎么想的,因此看到别人的眼神、动作,我就会琢磨他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后来我发现,这个用在管理中非常有效,管理中就得揣摩员工想要什么,要揣摩与员工的关系怎么发展。这是在北大11年的自卑给我带来的第一个本领。第二个本领是练就了不把自己当人看的心态。就是因为自卑,所以有了这种坦然的心态。到最后就算我做成事情了,也不会太出格。人最怕的就是“飞”起来的感觉,你太把自己当人看了,动辄就会得罪人,动不动就会瞧不起周围的人,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做出格的事情。

从北大毕业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好。毕业以后,我们那一代人不需要担心工作,都是国家分配,只要你能毕业,成绩再差,国家也一定会给你分配工作。当时我期待离开北大,因为在北大从来没好过,同学从来没有重视过我,也找不到对象。我不离开北大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一心一意想要离开北大。我填的工作志愿全都是北大以外的单位,但是最后我被北大留了下来。为什么呢?原来成绩好的同学都去了外交部、新华社、日报社那样的好单位。当时北大刚启动四、六级考试的公共英语培训,从本来只有英语系的人要学英语扩展到全北大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学英语。北大英语老师的缺口很大,最后凡是外面找不到工作的通通留下来在北大当老师,结果我就被留下来了。不过这也是老天安排,如果不被留下来,就没有了我后来做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就没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我留北大的时候心里就比较郁闷,因为同学们找的工作都比我好,但是我也没有气馁。我这个人有一个特大的优点,就是不管是自卑状态也好,成绩差也好,被人瞧不起也好,我从来不气馁,一直在默默地努力。而且我心中总有一股韧劲,这股韧劲也许来自我小时候的经历。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小时候家里没饭吃啃点野菜也能吃饱。这样的经历,让我觉得总能渡过难关的。我讲这些陈年旧事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你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当你为了一个目标愿意慢慢去努力,用时间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往往最后你取得的成就比那些跑得快的人还要大。

有时候,越让你着急的事情可能越是大事;越是大事,你越着急越做不好。因此,你要慢慢地做,把事情做细致了,这样才可能把事情做完美。既然人生不是百米冲刺,那就不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也不能用马拉松的速度去跑。我跑过马拉松,但是我没有跑完,因为跑到最后跑不动了。我很喜欢徒步,身上背着十几公斤的包,每天徒步走几十公里。脚上磨出泡了也没有问题,慢慢走嘛。实在累了,就歇一歇,看看周围的风景,目标不变就可以了。这样的话,说不定你走出来的距离会远得多,看到的风景也自然就比别人多了。

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

看似比你幸福的人,往往经历过更大的苦难

文/温言

我参加过一次新老同事的聚会。

一个刚加入公司的小姑娘偷偷问我:“你认识Katrina(卡特丽娜)吗?”

我说:“非常熟。”

她说:“哦,我好羡慕她。”

人人都羡慕Katrina,人人都羡慕她的生活。

她有一个爱她的法国老公,有一个“中法合资出品”的漂亮宝宝,一到假期全家会飞去艾维浓的乡间别墅度假,种花酿酒收获黑加仑。她正在写一本遇见乡间阳光的书,记录一个热爱生活的姑娘在艾维浓生活的点滴。生活如此,夫复何求?

可是在这段幸福岁月开始之前,我就认识Katrina了。五年前,她新婚的老公被派驻苏州,于是Katrina向公司申请去上海办公室工作——我们没有苏州办公室,上海是离她老公最近的办公地点。每个周五,Katrina都会匆匆地从办公室直奔火车站,去赶开往苏州的火车,度过一个短暂的周末后,她在周日下午会再匆匆地从苏州火车站跳上开往上海的火车。为了行动迅速,她的随身行李只有一个包。当有人在目的地等你的时候,家也在那里,又何必带太多行李呢?

我曾经为她打抱不平:“为什么是你去找你老公?应该他来找你嘛!男生累点儿怕什么!”

Katrina连忙辩解:“他对我很好的,每次都会去接我,只不过他老加班。”

Katrina辩解的时候总是很用力,所以我们总会把一个问题吞咽回肚子里:“他明明有足够的能力在北京找份不错的工作,为什么要大老远地跑去苏州呢?”

有时行动已经说明了答案,只不过人们总在期待时间会给出一份惊喜作为结论。

半年后,“惊喜”来了——Katrina下车后,看到了来接她的先生,不过先生的手中还拉着另一个女孩的手。Katrina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当场石化在了站台上,然后崩溃了。

反复折腾了半年后,Katrina回到了北京办公室。她告诉我,她已办妥了离婚手续,并请我对她的婚姻状态保密。然后她申请调去了另外的部门,再次申请离开了北京,去深圳做一个长达两年的项目,在那个只讲业绩不问过去的地方,她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

也就是在这个项目上,Katrina大放异彩,升职成了经理,然后在一次去芭提雅的培训时,遇到了法国同事、现在的老公。她的老公当时立刻就被她吸引住了,那时的Katrina虽然比两年前要累得多,但全身却散发出一种柔韧而沉稳的光彩。她不再是个不识愁的小姑娘,她像每一个有很多故事的人一样,在静静地思考。Katrina和她的老公在法国的一家农庄里举办了婚礼,这次是她的老公申请调转了办公地点,从巴黎迁到了北京。

Louis(路易丝)是我的另一个朋友,我们以前只是点头之交,因为要同时去伦敦待一年,所以熟稔起来。

我只是陪读,日子悠闲无比,可Louis作为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人重返校园,日子忙碌不堪。

她不仅要读书,还要自己找房、租房、实习、打工、锻炼身体… …到了第二学期,她的日程更紧了,因为她从国内把五岁的孩子也接过来了,只在伦敦北部找到了一所愿意接收的幼儿园。每天一早Louis把孩子叫醒,打扫房间后做早餐,然后领着孩子去赶地铁,用四十分钟的时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下午三点半,她要再坐四十分钟的地铁去幼儿园接孩子,把孩子带回家;下午五点到八点,一位华人保姆在家里陪孩子玩,并给母女俩做饭,Louis则利用这个时间做作业、写paper(论文)、发电子邮件;保姆走后,Louis哄睡孩子,接着看书学习到午夜。

每个周二、周六下午的日程会稍有不同,Louis会带着孩子去宿舍附近的体育馆游泳,还得去超市菜场买接下来一周的菜。每个周末她还会去买特价票,带孩子看一场电影或者音乐剧,有时也会去逛街,带孩子去书店或露天市场逛逛。

因为我们离得不远,我经常会跑去找她,美其名曰给她帮忙,其实是写书写得不顺去找她聊天。我羡慕她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羡慕她能把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条。

我经常把Louis当成知心姐姐,向她请教各种鸡毛蒜皮的问题:我是应该留在英国还是回国,是继续原有的工作还是重新找一份工作,我的书写完了没人出版怎么办,我应该什么时候要孩子… …

Louis虽然不能给我答案,但她总是从现实角度为我分析,让我从烦恼的蜗角中跳出来,着手把眼前的事先尽量做好。

有次我去找Louis,她正带着孩子大扫除,我也加入了大扫除的行列,忽然发现她家最多的就是各种药。“你得什么病了?”我问她。

Louis说:“强直性脊髓炎。”

我惊呆了,没有想到一种如此恐怖的疾病竟然离我这么近,更没有想到一个泰然自若、活力四射地为我排忧解难的人居然是AS(强直性脊髓炎)患者。当她用尽力气在疼痛中生活的时候,我居然还一遍遍地跑来用鸡毛蒜皮的破事儿来烦她!

Louis告诉我,她已经学会了和疼痛朝夕相处。

Louis还说:“我已经找到英国AS方面最权威的专家,我自己发了e-mail(电子邮件)给他,从下周开始治疗。”

Louis说,所有的AS抗疼痛药物都有明显的副作用,会给心脏和肾脏带来负担,可是不吃药又疼得撑不下去,所以她索性按时服药。

我傻了,问道:“那不是会减短寿命吗?”

Louis回答:“怎么说呢?我觉得生命不仅仅是长度的问题,质量也很重要。”

那天下午,我失魂落魄地离开了Louis家,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联系她、找她、面对她。

我甚至不敢想象Louis是如何面对、经历着这一切,并像个斗士一样与之战斗的。她正在经历着一场永远不可能胜利的战斗,无非是用晚倒下的时间,换取7×24小时不眠不休的疼痛。

一年后Louis顺利完成了学业回国,并换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听说她在新工作岗位上连升两级,还把女儿送去了一所很棒的国际学校。好多人羡慕Louis在这么大的年龄还能下决心出国深造,拿到更高的学历;他们还很羡慕Louis有先见之明,在孩子小时候就带她出去,体验一年的英式教育;他们更羡慕Louis会过日子,能在工作之余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我没法开口反驳他们:哪有人生的赢家,挺住才意味着一切!Louis最值得羡慕的不是她的生活,而是她不屈的勇气和强大的信念。

Louis的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使我今后能留心观察更多的光鲜表象,发现背后的故事。

我发现每天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业绩很优秀的同事家里有个渐冻症的母亲,需要他和姐姐请两个保姆,并要由姐弟俩在周末轮番照顾。

我发现每晚去广场领唱大合唱团的邻居有个瘫痪在家的母亲,她说在每天二十四小时里,只有唱歌的那一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我发现刚刚获得风投的那个90后CEO(首席执行官)还在租房子住,他每月只象征性地领一点工资,家里的父母还在指望着他的钱翻修房子和嫁女儿。

我发现在三十五岁就获得了财务自由的姑娘两侧输卵管堵塞,大概要和她儿时最大的梦想——做一个母亲——绝缘了。

这些人生中细微而真实的痛苦和烦恼,和他们人生中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风光和精彩一样真实。特别炫目的东西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那些隐情才是那些我们所羡慕的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人生。那些在照片中冲我们微笑的人,没必要同时展示他们哭泣时的照片。

许多美丽的故事背后,都有一段悲伤黑暗或者忧愁的版本,但正是因为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才让我们已知的那部分故事更加伟大、更加不可思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越来越少有一门心思地羡慕旁人的幸福生活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平静的读者,稍停就走的过客,我为他人的精彩鼓掌,但却并不想替换他们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人生不过是些好坏参半的素材,却被我们过得千差万别。

说到这里,希望你能明白,那些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其实不是一种际遇,而是一种能力。

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

穷对一个人的改造作用有多大?

文/杨熹文

01

小时候,我总嫌弃妈去超市时,仔仔细细看过每一件商品的价签,又常常大着嗓门,在路边和卖水果的小贩计较着抹零几毛钱,觉得那是“妇女”专属的一种神态,发誓今后的我,一定不要老老实实地继承。

可是时间走到了这一年,若你把生活定格,就会发现很多时候的我,简直比“妇女”还“妇女”,明明恨不得用放大镜,看过每一件商品的价格,还要在结账的时候,厚着脸皮和收银员说,“噢,这个没想到这么贵,还是不要了吧,噢,对不起对不起……”甚至还要在结账后,懊恼地想,“若是等到周末早上,农民集市开张时去买,是不是就会便宜许多。”

如今的我,那副拧着脑门精打细算的神情,和十几年前在街边和水果贩子大声嚷嚷的妈,完完全全地重合在一起,她火眼金睛的扫价能力,和口若悬河的砍价技术,我不仅老老实实地继承,甚至比她更胜一筹。

十几年前那个抱着肩膀,袖手旁观一场场砍价战争的少女,那副潇洒的脾气哪儿去啦?哦,她那脾气挨了生活的几记巴掌,再跌入几次泥潭,然后被现实打磨得干干净净。

我刚刚出国的时候,过了一段极苦的日子,后来把这些经历写下来,竟然还成为了一本书,有了大家的包容和支持,这善意的关爱,一直让我受宠若惊。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这些穷苦的日子,都是一边唏嘘着一边回忆起来,总是会出现写不下去的地方,因为那曾经吃了太久的泡面,一旦出现在脑海中,就会让我反了胃,那曾住过的四面透风的出租屋,在心里浮现,又再让我感受了一遍记忆中的那份冷。

有一天看到网友留言,心里落寞,他说,“看你写自己曾经每天只吃泡面,你难道是想教育年轻人都这样做吗?”不久过后,有朋友回复他,“可那是艰难的时候,人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

我对着屏幕抹眼泪,差点大哭出来,世间有两种“我懂得”,一种是因为“善良”,另一种是因为“经历过”。

02

我对穷没有偏见,没有抱怨,当初一个人独自出国,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陌生的土地,靠一双手重筑自己的生活圈,也穷出了一种坦然,穷出了一种滋味。

从打工度假签证,到拼命打工的留学生,那是最被钱束缚的几年,“必须要经济独立”的决心,让我的生活格外艰辛。

那时我总是换住处,从便宜的房子迁徙去更便宜的房子里,行李箱总是放在墙角,处于半打开的状态,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搬去另一个地方。

我常逛的超市叫Reduced to Clear,这里卖的食物因为接近或者超越了保质期,价格十分便宜。我一周光顾一回,把罐头泡面牛奶抱回家,就靠“中国人什么没吃过嘛”的侥幸心态,熬过一天又一天。

我几乎不逛街,偶尔陪朋友去买首饰买衣服,也目不斜视,把钱包捂得死死,也不敢下馆子,倒总是去装修高雅的餐厅外面,装模作样地瞅几眼,作为穷苦留学生的艺术享受。

我最奢侈的物品是一辆九六年的尼桑车,它带我去便宜的超市、加油站,带我去学校和打工的地方,就在这嘈杂的人间里,为我扒拉出一块块落脚地,是我最贴心而乖巧的伙伴,可它那关不紧的门,和每周要打气的轮胎,却让它也随时冒着罢工的风险。

我这样一个女孩子,把几件衣服穿遍一年四季,开面目全非的x手车,不是没遭过别人的白眼。再阶级平等的国家,也有人热衷着看出别人的三六九等。

餐馆的老板娘,时不时挤出一些难听的话,喝酒的客人,总想从我这个无助的女孩子身上捞点便宜占,一同读书的富有同桌,捏着鼻子避开我身上的油烟味,有些聊得不错的男孩子,仿若也躲着我,生怕我爱上他们或是他们爱上我,然后我变成个没有绿卡、没有身家的“累赘”般的女朋友。

穷让我找不到自己的同类,一些爱好也成为了被排斥的理由,“痴迷读书”在富人阶级是高尚的行为,在贫困阶级就成了“装x”的表现,我总是在无意间从身边人的面孔上读到这一种神情,一个没背景没绿卡没姿色的姑娘,还指望靠读书改变命运不成?

我不信,真不信,我非得在这穷里,折腾点属于自己的能力。

03

就如同三毛说的,“轰轰烈烈地恋爱,舍命地读书。”我拼命起来,也有点“把世界全然抛在身后”的意思,我拼命地赚钱,拼命地读书,那几年里不是在打工,就是在啃课本。

穷过了的人,都对钱有种贪恋,一个小钱一个小钱地攒,也能攒出别样的味道。我从不多的生活费里省着,挤着,压榨着,这穷竟然也让我琢磨出了点儿逆境的价值。

读书那阵子,同学间总是组织聚会,我这个曾经爱好吃喝的人,去了几次,就再也负担不起。假装的体面,总是让我的钱包很难堪,每次结账后都要挣扎着想,这付一百多纽币去享受一餐的愉悦是否值得,然后面对第二天早上醒来时的懊恼,这每一分不明不白花出去的钱,都没尽到它原本的用途。

我有时候觉得好气又好笑,“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不是我姥姥那个年代的习惯吗?什么时候也跟着我出了国,在这里扎了窝,还扎得狠狠的?

我后来就因此错过一些朋友,可是在家用几毛钱一包的咸菜下饭,去代替餐桌上的觥筹交错,也因此庆幸获得很多清醒的时间。

穷为我的独处,造就了绝佳条件,我学会了如何和自己相处,也学会了在穷里自寻欢乐。

穷也让我结识了一些珍贵的朋友,我和他们在逆境中结识,彼此鼓劲和生活作战,这些朋友,便是今后人生中的莫逆之交。穷是全世界年轻人所要面临的普遍难题,我的朋友中不乏有和我一样身陷穷苦的年轻人。

近看,在新西兰,到处是成群结伙到超市里,去买贴着“extra low”(超低价)标签食品的留学生;远看,在中国,那海的另一边,是住在廉租房里忍受冬冷夏热的白领族朋友们。我们这些为物质生活所奔波的年轻人,有时也觉得上天不公平,这大好的青春都穷着,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也没挣扎出个所以然?

可是记得有一次,因为有朋友要回国,我和一堆落魄的“联合国成员”(朋友们来自西班牙,韩国,墨西哥,哥伦比亚,中国,我们因此称自己是“联合国成员”)在街上找便宜的聚餐地方,最后走进一家看似简陋的比萨店。

坐稳后却看见菜单上不低于30纽币的两人食比萨,于是我们互相对视了一下,仿若早已有了这种默契,趁着女主人去厨房的间隙,我们一个接着一个,灰溜溜又静悄悄地溜走了。

我们一排人走在街上,浩浩荡荡,每个人都为自己糟糕的行为,笑到没力气。突然有人说,“等十年后,我们都成了大富豪,再回来恶狠狠地吃个够吧!”

那一刻,我们中谁也没有为自己吃不起的比萨而难过,也没有任何人怀疑自己成为不了十年后的大富豪。

这样一想,也许上天是公平的,他让我们这大好的青春穷着,却给了每一个人阔绰的决心。

穷成全了我对过去的一场反省,让我学会了珍惜,坚强,并且意识到责任和宽容的重要性。

穷的时候,每一件拥有的物品,都被赋予了绝对重要的意义,珍惜就成为了必备的品质。一件破洞再补好的衣服,一双一年四季都穿着的鞋子,一个样式简单却结实无比的背包……

这些之前常常让我滥用或丢弃的东西,就成了此刻并肩的战友,它们忠实可靠,朴素踏实,也帮我剔除了曾存于心里的虚荣,也让我在这样物质并不充裕的环境下,知道了女孩子要坚强,更要自强的大智慧。

我也时常回忆起,从前被爸妈庇护着的生活,有点懊恼自己如此晚地懂得,那曾经的每一点“阔绰”,都来自他们万般的辛苦,这让我如今身上肩负了一份责任,我也想给他们同样的,或者更多的“阔绰”。

另一方面,看多了因为疾病一夜贫穷的家庭,便又在心里多生出一份忧虑,作为爸妈唯一的孩子,我要尽全力去给他们一个健康而快乐的晚年。

穷还让我学会了宽容,这是人间最大的智慧,多少人因为失掉宽容的品质,而一步步变得狭隘。记得有一次看到一起打工的女孩子,在后厨狼吞虎咽地偷吃一个鸡蛋,便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经历,任何时候都不要不明真相地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让他如今的生活更加地不容易。

04

也许有人说,穷那么好,你咋不接着穷?穷是挺好的,却让我认识到了“富”的必要性。富是创造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的条件。

我头脑中一直记得这样的画面,几年前自己在餐馆打工时,身上穿着洗不净油烟味的衣服,每天端盘子洗碗点头哈腰,手指的粗糙度,都赶上了脚后跟。

那时我心里面填满的都是写作的梦想,空闲的时候,随手拿一张给客人点菜的纸,裤兜里掏出一支笔,整个人一面抵着后厨里的大米袋子,一面在纸上写着字,心里却几乎恶狠狠地发着誓,“以后有了钱,就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就写字看书个两天两夜!”

那年穷着,什么都要用卑微的劳动去交换,一个异国底层打工的女孩,她的时间是不值钱的,我几乎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

一本书的阅读,通常发生在很多地方的很多时刻,上班前早起的那一两个钟头,学校里一个人啃三明治的午餐时间,中餐馆油腻后厨的打工间隙,以及下班后躺在床上拼命忍住瞌睡的那一刻。

于是开始“不穷”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拼命读书拼命写字,把精神建设搞起来。人穷过,就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怀里揣着五块钱,也不敢去花一块钱,一旦花完一块钱,便该想明天明年再五年要如何过。

正因为这种担心着会再一次“一穷二白”的忧虑,我一刻也不敢停地努力着,看书,写字,拼尽全力做到问心无愧。如果哪一天又回到了那种一穷二白的生活,至少我还可以靠脑袋里的知识,去就着我的咸菜白稀粥。

我从“穷”到“不穷”,经历了三年的时间。最穷的时候,有一次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我饿得前胸贴后背地走出来,都能感觉到从脑瓜子两边开始冒星星,我还愣是忍着口水,没走进学校门口面包店,去买那个三块钱刚好能填饱肚子的蔬菜派。

我回到家里,几乎破门而入,拉开冰箱门,就把两天前做的一大锅炖菜抱了出来,冰箱制冷太差,一揭锅就闻到一股不该有的味道,那也没扔,硬是放进微波炉里热了好几次,勉强安慰自己“加热能消毒”,然后一口一口也照样咽得下去。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是穷出了另一种境界,从馊饭里都能找到活法。

后来,“最富”的时候,也不过是偶尔去买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用“咬牙”“跺脚”再狠下决心了。因为心里为这“最穷”时候的活法,留下了一席位置,这让我一直提醒着自己,人需要用点朴实的生活,挫挫自己偶尔燃起来的嚣张气。

穷治好了我那么多的病,我嘴也不刁了,性格也不娇气了,连那么一点点写字人的柔弱病也不见了。我学着低着头走路,谦卑也踏实。从那样的日子一路走到现在,开始有了大把的时间去写作,觉得感恩又富有,做喜欢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为此常常感慨,活着多好啊!

因为穷来得太深刻,所以今后的日子,即便“不穷”起来,也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依旧热爱逛旧货市场,没有了精打细算的压力,这便成了一种趣味。家里的健身器材,摆设,茶杯,统统是“救世军”二手店淘来的。

那种以慈善为目的的二手店,对我们穷人总是网开一面,有一次因为喜欢柜台前摆着的小人偶,问了价钱,我那恋恋不舍的表情,大概也出卖了我。收银的小伙子对我咧嘴一笑,“来,这个就送给你吧!”我含笑点头,生怕被人看出这窘迫。

我的满足感很高,清炒一盘黄瓜鸡蛋,都能让我欢欣。虽然一直过着从“此处”搬到“彼处”流浪般的日子,却总是能在那里开辟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乐趣,我喜欢在地里种着herb(用来作香料的香草),一场雨就能让薄荷叶窜得遍地都是,用手掐一片叶下来,在手心里搓捻,摊开手就能闻到生之美好的气息。

我在路边树上摘柠檬,摘黄桃,摘李子,要是碰上有处理家庭大型垃圾的日子,还能在路边捡点实用的家具。这看似依旧在穷着的日子,其实在我变得从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富有无比。

严歌苓在《波西米亚楼》里,讲起自己在芝加哥的一段辛苦经历,说道自己在那贫穷的两年中,获得五个文学奖,不禁感慨,“人在最失意时,竟是被生活暗暗回报着的。”

我读着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的故事,心里久久地不能平静,我也感谢我的穷苦生活,在岁月中为我滋长了全部的力量。

穷让我知道,穷并不可怕,咸菜馒头白稀粥的日子,要是热切得过起来,也没有那么糟糕,可怕的是,一个人从这穷里熬不出一点意义,一点道理,那还真是辜负了这么好的人生,白来了这一遭。

以上内容是关于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和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

标题:大学毕业的高层是如何成为企业家 初中没毕业能成为顶尖的企业家嘛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8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