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的金币 碗中的金币阅读答案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碗中的金币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碗中的金币阅读答案和碗中的金币的精彩内容哦。
乔治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庄园主。圣诞节前夕,他觉得应该给予兢兢业业的管家以嘉奖。于是他拍着管家杰克的肩膀说:“这里有四大碗粥,我在其中一碗的碗底放两枚金币,亲爱的杰克,看看你的运气怎么样了。”
杰克非常渴望得到金币,但是他不确定究竟哪个碗里放有金币。他犹豫着把第一碗里的粥喝了一部分,忽然觉得金币应该在第二个碗里,于是他又去喝了一半第二碗的粥;但是心里还是不甘心,便把第三碗的粥又喝掉了一部分;最后又改变了主意,第四碗粥又被他艰难地喝了一半——这时候,杰克感到自己的胃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结果,他一枚金币也没有得到。
其实,乔治在每碗粥的碗底都放了两枚金币,杰克只要随便喝掉一碗美味的粥,都会得到梦寐以求的金币。
看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往往会使我们失去唾手可得的财富。
碗中的金币
东汉时期,有个太守生病了,感觉到胸闷难耐,请了很多大夫来诊治都不见好转,家人只好请来了当时的名医华佗来给太守看病。
华佗来到太守的府中,既不询问病情,也不给太守号脉,只是每天在太守府里大吃大喝,享用美酒佳肴,招待的稍有不周,就怒目相向,还对太守府里的人呼来唤去,仿佛他不是来给太守医病的,而是来太守家享清福的,就这样一连十几天,却始终不提给太守开药方的事。太守一催促,他便推托说“病情复杂”需要多考虑几天。这样又过了十来天,正当太守对这个名医心生疑虑时,华佗竟不辞而别,走了。更为糟糕的是,他还留下一封信,信中把太守骂得狗血喷头,太守哪受得了这番责骂,竟然气得吐起血来。让人奇怪的是,经过华佗的这么一番折腾,太守的胸闷病也好了。
原来,华佗早就听说了太守得的胸闷的病,到了太守的府中,不用“望、闻、问、切”,对太守的病早就了然于心,成竹在胸,只需用“愤怒”这幅药方激怒太守,让太守胸中郁结的闷气吐出来,自然胸闷的病就痊愈了。因此就装成个骗吃骗喝、不讲道义的江湖郎中的样子,气得太守怒火中烧、口中吐血正是华佗的一剂药方,“气太守吐血”正是治病的良药。
愤怒是一种不良的习气,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就像是一副毒药。不过,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毒”和“药”相连,就像一把刀的两面,只要运用恰当,愤怒这副“毒药”同时也是一剂良药,可以医治人们身上的病痛,华佗正是据此治好了太守的病。
碗中的金币阅读答案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夜里,齐国国都临淄的城门忽然洞开,一大队人马举着通明的火把从城内奔出,叫嚷着让停在城门外的载货车迅速挪开。
原来,国君齐桓公要出城迎接贵宾。
在载货车车队中,有一个赶车的人叫宁戚。此刻他正在牛车旁喂牛,听到齐桓公要出城的消息,他激动不已,因为这一刻他期待很久了。
宁戚是卫国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心怀经世济民的大志,却一直没能实现。他听说齐桓公有宏图大略,重用人才,便决心去齐桓公那儿谋取官职,实现理想。然而,到齐国路途遥远,宁戚家中穷困,连路费也没有,只好受雇替商人赶车来到齐国,夜晚在城门外歇脚。
当齐桓公的车驾缓缓驶出城门时,宁戚敲着牛角高声唱起了自己创作的《宁戚歌》。求贤若渴的齐桓公听到宁戚的高歌,对身边的人说:“那个唱歌的人或许就是个难得的人才啊!”于是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
在听取了宁戚论述治国、平天下的见解之后,齐桓公便准备起用他。有大臣劝道:“卫国离齐国并不远,国君不如派人先去打听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一个有才有德之人,再起用他也不迟啊。”
深谙用人之道的齐桓公说:“调查之后就难免会发现这个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正是一些君主难以得到大才大德之人的缘故啊!”于是,他当即拜宁戚为上卿。宁戚果然不负厚望,屡建奇功,后来又担任了主管农业的官员,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才,权衡其优缺点的轻重,用他的长处,才是精明的用人之术。不“以人之小恶”,而“亡人之大美”,齐桓公的用人之术体现的就是这种胆识与气度。
以上内容是关于碗中的金币和碗中的金币阅读答案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