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 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 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

神武轩辕围观:℉更新时间:07-25 00:3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和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 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

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然遇到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凝重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我们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达到零下三十七摄氏度,要想在野外熬过一个晚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人约一米的巨岩,大家一齐挤进去。六个人背靠背,蜷缩着,用彼此的身体取暖。

这时,一个队员猛然发现,他们栖身处的岩缝里竟萦绕着许多干枯的灌木枝。大家激动不已,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全队唯一的烟民——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火柴盒里的火柴仅剩区区几根了。

这里海拔有数千米,氧气很稀薄,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腾起一缕青烟。仅剩下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把柴火点燃的话,他们将魂断高原。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拿着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狂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六个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

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今大家把臃肿的外衣脱下,拥在各自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个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屏住了呼吸。“哧”地一声,火柴绽开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一堆篝火疯狂地燃烧起来!那一夜何等漫长。生死之间,大家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也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人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谁也不会想到,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

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会有它伟大之处。一个人没有理由自轻自贱,更没有理由不去对那些所谓渺小的事物重新审视,哪怕是一根火柴。

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

一只狼出去找食物,找了半天都没有收获。偶然经过一户人家,听见房中孩子哭闹,接着传来一位老太婆的声音“别哭啦,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吃。”狼一听此言,心中大喜,便蹲在不远的地方等起来。太阳落山了,也没见老太婆把孩子扔出来。晚上,狼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转到房前想伺机而入,却又听老太婆说:“快睡吧,别怕,狼来了,咱们就把它杀死煮了吃。”狼听了,吓得一溜烟跑回老窝。同伴问它收获如何,它说:“别提了,老太婆说话不算数,害得我饿了一天,不过幸好后来我跑得快。”

别人信口开河,你就信以为真,全然不知许多时候人家只是在拿你说事而已。不要让别人的话改变了你的正常工作、生活。

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心理实验证明“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曾做过这样一项经典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一些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求家庭主妇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或在一个关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该招牌很不美观,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上称之为“登门槛效应”。

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做“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的第一个小要求之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比较难以拒绝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一只脚都进去了,又何必在乎整个身子都要进去呢?

男子求爱,直截了当会吓跑姑娘,从朋友做起,则易达成目标。

一位男士遇到一位令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如果他马上直截了当地要与对方结为夫妻、共度一生,恐怕女孩子会在惊讶之余,对其避之唯恐不及。大多数男士不会这么莽撞冒失,他会邀请她一起吃饭,看电影,逛公园等等,这些小要求实现之后,才顺理成章提出求婚。

做父母的望子成龙,但人才的培养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拔苗助长。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她)按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渐实现他的人生目标。

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于拒绝。

与此相对,买东西,我还发现另外一种现象。

比如,你在市场相中了一件衣服,一问价钱居然要300块。你打定主意这件衣服最多出180元。“对半砍”总不会错。

“150元。”“那卖不起,我连本钱都没有收回来,实在亏大了。这样吧,你再加一点,我就算给你带一件。”“我最多出180元。”“成交!”你正偷着乐,以为只有自己掌握另外“秘笈”,其实精明的商家早就在暗暗地运用此策略了。是什么策略呢?

心理实验证明“留面子效应”的存在,想得寸先要尺,往往能实现目标。

心理研究者查尔迪尼等人曾做过一项被称为“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的研究。研究人员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对于第一组大学生,研究要求他们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需要两个小时,但只有1/6的学生答应了这个请求。对于第二组大学生,研究人员首先请求他们花两年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辅导员,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谢绝了。他们接着提出了一个小的要求,让大学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两个小时,不就两个小时嘛,太容易了!一大半学生都答应了这个请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心理学称之为“留面子效应”。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真正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待别人拒绝之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比较小的要求来,别人答应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心理学家认为,留面子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的大要求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别人,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愿望,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达到自己心理的平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个小一点的要求。

“留面子效应”应用:想借100元钱。先向对方要1000元,易达成目标。

想找朋友借钱。如果你这样问:“嗨,老朋友,借100块钱花花吧?”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借钱干什么,我还缺钱呢!”可是,如果这样说:“老同学,我最近手头很紧,借1000块钱给我救急,行吗?”“什么?我哪有那么多,我也正用钱,最多只能借你100块!”看看,目的是不是也达到了。

“留面子效应”是一面双刃剑,善加利用可以使沟通、交流事半功倍。但应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轻易利用他人的心理。

另外,“留面子效应”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它是否会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的需求和合理程度。如果既无责任,又无义务,双方素昧平生,却想别人答应一些损对方利益的事情,这时候“先大后小”也是没有用的。

以上内容是关于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

标题:最后一根火柴的故事 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8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