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

纸墨流年围观:℉更新时间:07-24 17:59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和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

苏格拉底的妻子”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凤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差别:“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是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不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使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大圆圈和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点灯找人

古希腊大儒学派学家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04一前323年)常常在大白天也点着灯走路,每当人们诧异地问他时,他便回答说:“我正在找人。”

这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上没有一个真正配得上“人”这一称呼的有德行的人。

亚历山大大帝来到科林特市时,拜访了这位哲学家,并且对他说:“你有什么希望尽管讲,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第欧根尼爬进自己所住的酒桶,一边晒太阳,一边说:“只希望你让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到我身上的阳光。”

智救故乡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一前525年)出生于中亚的莱普沙克斯。他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跟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军队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急于想拯救他的故乡;使它免遭兵殒。

一天,他为此进谒国王。可亚历山大早就知道他的来意,未等他开口便说:“我对天发誓,决不同意你的请求。”

“陛下,我请求您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哲学家大声回答说。莱普沙克斯终因他的智慧幸免于难。

机会均等

古希腊时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智者和名人、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雄辩家和演说家。

狄摩西斯(公元前384一前322)就是一颗灿烂星辰,和他匹敌的另一个雅典人是福西昂将军。他俩不仅才气相当,辩力相当,而且所持论点总是相左。因此,他们的遭遇总能给人带来智慧的享受。

一次,两入争得不可开交,狄摩西斯批评福西昂说:“无论何时,只要当雅典人怒火中烧时就会杀掉你。”

福西昂则说:“可一旦他们头脑冷静时,就会对你绝不客气。”

更大的荣耀

戴奥珍尼斯是古腊有名的讽刺哲学家。有一天,他来到柏拉图家中。他从不穿鞋,两脚很脏,就这样在柏拉图的地毯上来回走动,并说:“我在践踏柏拉图引以为荣耀的东西。”

柏拉图说:“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荣耀。”

不同之处

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

“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回答说。

无所不在

庇希特拉图是希腊有名的哲学家。人们问他:“真理在哪里?”

庇希特拉图说:“还要说吗?真理无所不在。”

一言不发

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傻瓜,那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便是最愚蠢的了。”

趣答问路人

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在世),一天遇见一个行人向他问路。

行人:“我到城时需走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问走到城时需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这人真可恶,于是就气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2小时——”

行人问:“为何刚才不告诉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多长时间呢!”

心和舌头

伊索曾当过奴隶。

一次主人吩咐伊索宰一头羊,然后,用羊身上最可口的部位给他炒盘菜。过不多久,伊索给他端上一盘炒心和舌头。

第二天,主人又吩咐伊索,叫他用羊身上最不爽口的部位炒一盘菜。过不多时,伊索端来的还是炒心和舌头。

“这是怎么回事啊?”主人不解地问道。

“主人啊,”伊索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心地正直、语言公道,这便是上最美好的东西。但,若是用心险恶、语言龌龊,这却是所有的人都厌恶的。”

真的不知道

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上,他遇见一位法官。

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

“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关进了监狱。法官办完事,又到监狱来审问伊索。

“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法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低产和高产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曾承认写三句诗有时要花三天时间。一位跟他谈话的低能诗人惊讶地叫了起来:“那么长时间我可写出一百句诗呢!”

“这我完全相信,”欧里庇得斯答道,“可它们只会有三天的生命力。”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

有一个寓言也许你早已听过,但是,我们所有的“寓言智慧游戏”却都要从这个“关于寓言的寓言”里开始,所以,请你耐心地听我再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然后我们一齐来说说这个“关于寓言的寓言”,再接着我们的“教育智慧游戏”。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个人也一直观察着这只蚂蚁,他听到这两个人的话,就去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蚂蚁,为什么他们两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想反;他们得到的启示迥然而异。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在他们中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呢?”

智者回答:“两个都对。”

问者感到更困惑了:“怎么可以都对呢?对蚂蚁的行为,一个是褒扬,一个是贬抑,对立是如此的鲜明,

您是不愿还是不敢分辨是非呢?”

智者笑了笑,回答:“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光辉,它们是‘相反’的,你能不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

是的,所有的意义就全在这里:我们的这一百个寓言只不过是那只在光滑的墙壁上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滚落下来的蚂蚁。我们的解读,也不过是第一个的褒扬和振奋,或者是第二个人的贬抑和反思。但是,我们希望你是那个智者,能够看到这只寓言蚂蚁中全部的奥秘,而不要成为那第三个人,他不能自己从故事本身中得益,而只能听从他人的解释。

也就是说,我们试图在为每个寓言打开一道门,让亮光透进来。但显然,这里并不只有一道门,它可能还有更多的窗户,更多的门。你可以也应该看过这道门后,找到你自己的门和窗户,进入那寓言的智慧深处。

譬如这个故事,有一个人打开的窗户里透入的是这样的光亮:教育,也不过是在“执着”与“变通”之间寻找一条最合适的道路。我们该教会学生坚持到底,还是灵活变通呢?

而另一个人,也许他会这么说:第三个人的错误,正在于他采取了过多的思考而不是行动。行动,无论是第一个人的朝一个方向前进,或者第二个人的选择一个新的方向,他们都将寻找到所需要的新的奶酪。我们不要停留在原地一味地苦思冥想,徒劳地讨论哪一种教育最有意义,却白白地错过了孩子们受教育的黄金时间。讨论一个月的识字教育有没有意义,不如用一个小时去教他识字,或者选择让他绘画和唱歌……

是的,他们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打开了自己的窗户,让自己智慧照亮了一个死的寓言。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成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便拿到市场上展出,旁边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了说明:请每一位观赏者对画中欠佳之笔标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的。画家十分不快,决定换一种方式。他又临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同样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笔划,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画家终于明白,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别人对你的评价往往是众说纷纭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满意。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事情,就是被别人捧上了天又能怎样呢?所以,我们不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我们常常走不出生活的无奈,常常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又不得不做的事,原因是别人喜欢。有一个女孩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因为爸爸喜欢;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因为爸爸喜欢。一个人应当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要把这个权利轻易地交给他人,哪怕是真心爱你,衷心祝你幸福的人。 建立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这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至关重要。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工作不称心,事情处理不公平,经济条件不宽裕,健康欠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报,受冤枉挨批评等等。对这类事情,如能持积极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顺利,心情舒畅。如果总是想不开,越想越气,自控能力减退,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大闹一场,出言不逊,开口伤人,使你的人品大为降格,人际关系受损。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根本不值得。 消极的心态是从负面看问题:看社会,一片黑暗;看同事,没一个好人;看工作,一塌糊涂。也就是看到什么都不顺心,看见谁都不顺眼。这是消极心态者的典型特征。有的消极心态者,一谈到领导就有气,反正当领导的没一个好人,一律攻之。要认识到建立忠诚心态的作用及意义。“诚能动人,至诚可以胜天。”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真诚的作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典型一例。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鞠躬尽瘁,为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是刘备真诚所致。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宋太祖有一次出兵打仗接纳了许多降兵,降兵怀疑宋太祖不能善待他们,宋太祖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便从中挑选了一些勇士作为自己的近卫军,环绕在自己的营盘周围安然而睡,结果降兵大为感动,成为一支劲旅。可见你对别人真诚,别人也会竭诚待你。 塑造壮丽的人生,就要有突破常规的气魄和创新的意识。不论开创命运,拓展生活,还是张扬新思想,都必须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说人所不能说、不敢说和没有说过的话,做人所不能做、不敢做和没有做过的事。要善于从常规中解脱出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你的见解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智慧就将"不可胜穷也". 不管什么遇到什么事只用积极心态去面那么什么困难都能解


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

毕业5年后,我从三线城市到了深圳

文/凡尔娜

写下这个题目的我,已经坐在深圳某孵化器创业工厂的12楼里,从事我喜爱的工作。

八年前,我从一所二线城市的二流大学毕业。很多同学考研了,很多同学出国了,很多同学去了北上深很彪悍的单位。而我,默默地回家了。在老家的三线城市,我成为一名文员,月薪不过三千元。

文员这种工作实在不算有技术含量。老家非常安逸,我家距离上班的地方走路20分钟,骑车5分钟。上班前下班后,妈妈可口的饭菜等着我,隔三差五我们还商量做什么新鲜的食物吃,去附近的山上爬山、泡温泉、野炊。衣食无忧,根本不知道焦虑是什么。

工作大概八个月的时候,我突然慌乱,心跳经常加快,呼吸喘不过气。起初,我以为是春季,天气回暖,有些不适应,后来越来越严重,体重下降。

爸妈带我去看医生,诊断证明是轻度焦虑。医生说,什么都不用做,没事儿,这是最适合人奋斗的状态。

工作安稳,不舍得辞。更深刻的原因是,我没有辞职的资本。在看了无数的心灵鸡汤之后,我选择了读书写字,想要在文字的道路上走得远一些。

之后的两年里,我每天下班后读书到12点,有时候到凌晨3点。这段日子是我知识大爆炸的时期,也是充实和焦虑并存的时候。我读了大量的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等书籍,甚至在上班不忙的时候也在看书。我的领导很好,在工作不忙的时候允许我看书,如果他有时间,还会指点我读书。具体读了多少册书,我没有计算,大概在150到200之间。这样的读书量并不大,但是对于资质平庸基础一般的我来说,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

当我把写出的20篇文章拿给一个读过创意写作的表哥看时,他对我的作品大加赞赏,甚至说我有做编剧的潜质。

编剧?我眼前一亮,我身边没有一个人从事这种职业,看电视剧的倒大有人在。

收到表哥的鼓励,我飘飘然起来,以为一只脚已经跨入编辑池,梦想着有一天成为李安、王家卫,没准可以在电影圈里出个名。

我拿作品给同学看,有显摆的成分。朋友在我的作品上写满批注。我当时非常生气,不久,便与朋友绝交了。现在想想,自己的举动是多么的幼稚、冲动、“中二”。朋友给我的评价非常客观,我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作品,跟中学生作文没什么两样。语法上,错误密密麻麻;词语上,要么匮乏,要么矫揉造作地堆砌不合适的华丽词汇;整篇文章读下来,流畅性都不能保证,逻辑词几乎没有,跳跃地比兔子还快,需要他自行脑补无数字。

傅雷给张爱玲提出写作意见时,张爱玲当时二十出头,风头正茂,接受不了批评,哪怕那些批评建议是善意的、中肯的。张爱玲立即写了篇小说讽刺傅雷,那篇小说便是《殷宝滟送花楼会》,到了2022年3月份,张爱玲遗产继承人宋以朗才在发表在《南方都市报》的文章里石破天惊地告诉我们,《殷宝滟送花楼会》的男主角,那个神经质的音乐教授的原型,是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

我当时也写了一篇文章,讽刺我那位善意的同学,写完便被我撕了。写的内容也不记得了,当时的情绪还记得。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自己,内心是那么“黑暗”。

我并没有气馁,继续写作。素材不够,就从身边人下手。我“采访”了姥姥、舅妈、舅舅、姨妈、姑妈、我爸、我妈、表哥、表姐、高中同学、小学同学......那段时间,我见到亲戚朋友,甚至熟人,两眼放光,仿佛看到金子。我把他们的故事编进小说和散文里。

这样的日子过了整整三年,我写了大量的散文和短篇小说,还有三篇中篇小说。拿着这些稿件,我不停地投稿,从起初的石沉大海,一路fail,到后来零星见报,再到后来有人找我约稿。我的自信心大增,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脑子里开始蹦出一个新的想法——成为编剧。

我先找表哥谈了谈,因为学历和眼界的局限,我非常自卑,不知道前方道路到底有多少黑暗。表哥鼓励我,有梦想就大胆追。

我又跟爸妈谈论想成为编剧的想法。爸妈起初是不同意的,后来拗不过我,同意我辞职出去闯一下。辞职前,我投的作品获得一家小型动漫公司的认可,工作地点在深圳。经理让我去试一试。

就这样,我去了深圳。到了深圳,一切都那么新鲜,一股创新、开放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花了五分之一的薪水,只是为了上下班不挤地铁,节省下的时间用于工作或读书,提升自己。

我开始全身心投入工作。同事很年轻,可却很优秀,到处都是海归和名校985硕士,我“自卑”地向他们学习。

也许是在老家的三线城市,我已经自律了四年半,深圳的高强度工作不仅没有给我压力,却把我的五脏六腑四肢都打开了,仿佛有一个通往天空的梯子打通了我与天空的对接,我的身体处于张开的姿态。我的灵感源源不断,我的创意开始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认可。

两年前,我与同事合作创作的剧本被投资方看中。

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之后的人生格外顺利。

我的经历非常普通,不过是在还没有足够优秀的时候回到老家待了5年。5年里,我积累了在大城市厮杀的功力,我积累了自律的习惯,我积累了黑暗之中独自一人行走在路途的强大内心。虽然在深圳还没有房子和车子,可是我对未来从不迷茫更不焦虑。

我的同学们已经从国外回来,在各个城市找工作;读研的同学们开始步入职场打拼,寻找自己的社会坐标;曾经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同学,大部分回到了家乡,所剩无几的已经成为公司的中层领导。

从三线到一线,从一线到三线,有人来,有人走。其实,做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在哪里都一样

以上内容是关于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和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

标题:哲学家发现哲理的小故事 哲学家发现哲理的过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8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