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哲理故事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人性哲理故事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

神话三国围观:℉更新时间:07-22 23:47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人性哲理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和人性哲理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人性哲理故事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

去世前,她给孩子留下短信

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员从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大声呼喊,没有任何回应。这是震后的北川县,还有很多人在等待着救援。救援队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返身跑回来,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高声喊,“还有个孩子,还活着!”

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孩子毫发未伤。

随行的医生过来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人性哲理故事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道德经 佛经 古兰经 各种中国古代兵法。。。海了去了


寓言


愚蠢的提问!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

羊妈妈带着小羊到菜园去收菜。

他们走到萝卜地

里。羊妈妈拔了一个萝卜。小羊要吃萝卜叶子。羊妈妈说:“萝卜的根最好吃。”

他们走到白菜地里。羊妈妈拔了一棵小白菜。小羊要吃白菜的根。羊妈妈说:“白菜的叶子才好吃呢!”

他们走到西红柿地里。小羊要吃西红柿的叶子。羊妈妈说:“要吃西红柿的果实呀!”

1.这篇短文有(

答案)段话。

2.羊妈妈带着小羊到了哪些地方?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3.读了短文,我知道了:

(1)西红柿的 答案好吃。

(2)萝卜的答案 好吃。

(3)白菜的答案 好吃。

以上内容是关于人性哲理故事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

标题:人性哲理故事 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77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