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的经典事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著名教育家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著名教育家的经典事例和著名教育家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晓庄师范诞生于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炮火声中。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为借鉴。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它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抗日救国新高潮的到来。这时候,陶行知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还与宋庆龄、邹韬奋等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出国前夕途经香港时,与沈钧儒、章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个宣言震动国内外,对全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的热情支持。
抗战开始后,陶行知发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因为陷于贫困和屈辱的境地得不到培养的机会。在周恩来和许多共产党员的支持下,1939年7月他创办了育才学校。这所学校设在重庆附近,学生都是择优选拔的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他们不仅教学生学习文化课,而且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革命的思想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生活教育的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使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向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逝世后,全国开展了广泛的悼念活动。今天人们仍在研究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小马,来到一条河边,要过河。但他不知道河水有多深,于是他去问小象河水深不深,小象说:河水很浅,我淌着就过去了。小马又去问小羊河水深不深,小羊说:河水很深,千万别去,上次差点把我冲走。最后小马自己去过了一下河,才发现,河水不深不浅,他正好可以渡过河去。
很简单的 不用太多解释的
那还是用黔之驴为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寓意:是一个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的贬义词,现在多用于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在老虎第一次看到驴以及对其的不断认识到最后把驴吃掉说明了认识和实践都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内容。
老虎对驴不断认识,从“恐惧”到“接近”最后“吃掉”,说明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实践要以科学正确的认识作指导。也说明了实践属于社会存在,认识属于社会意识。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然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这样解释就有深度了,虽然还是一个意思。
写:物意辩证法的具体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还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作用,再结合材料,就是“哲学的智慧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作用和反作用。再加上材料。
你们是不是刚刚学习政治啊,政治题好答,就是能体现的原理都写上,再结合材料自己写两句和哲学原理相关的话 就行了。
著名教育家的经典事例
她,那天和妈妈闹了点儿矛盾,一气之下,用力把门关上,走了出去。那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她却把它闹大了,她自己也很清楚自己不,可是,就是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满。
走出家门,她抬头看了看天空,阴沉沉、灰蒙蒙的,正和她现在的心情一样。鸟儿在枝头叫着,她觉得,鸟儿叫得很难听,好像在嘲笑她一样,怎么今天听起来不像唱歌了呢?她叫了两个朋友下来玩,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她们只能在楼道里玩了。可能因为心情不大好的原因吧!她玩的也不怎么开心。
她们的对面坐着几个老人,其中一个,吸引了她的目光,那是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老人的头发已经花白,穿着一身绵绸做的衣服,脚上一双白袜子,一双黑布鞋。看起来很干净,很朴素。老人正和身旁的老人聊着天。她背靠着墙,没有说话,也没有玩了,而只是静静地看着老人。
老人把脚稍微抬了抬,一不小心蹭到了她的腿上,可能是因为和妈妈吵了架的原因吧!她十分愤怒,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把不满全都写在了脸上,她刚要说出话时,老人的手慢慢伸向了她的腿,给她擦了擦,然后抬头,望着她说:“对不起呀!奶奶没看到!”说完后就朝她笑了一下,脸上露出了两个深深的酒窝,看起来是那么慈祥,善良。见到老人这样,她也渐渐平静了下来,说了句:“没事儿!”
雨小了,她告别了朋友,往家走,半路上碰见了妈妈,妈妈看到她,紧锁的眉头终于解开了,露出了微笑,脸上也出现了两个深深的酒窝。她忽然发现妈妈的酒窝原来是那么美。她很感动,自己对妈妈顶撞了那么多句话,妈妈居然还来找她。
后来,她向别人打听了老人的事才知道,原来,老人患有很严重的白内障……她很后悔当初对老人的所作所为,而老人只是把这一切对她(老人)的伤害,化作了一个深深的酒窝……
《愚人得燕石》
宋国有一个愚蠢的人,他在山东临淄附近捡到一块颜色像玉的石头,其实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燕石,由于这个人没有见识,他惊喜得不得了,以为捡到了值钱的宝贝。他双手捧着这块燕石,一会儿把它贴在脸上,一会儿用手小心地抚摸。回到家里以后,还一个劲地盯着燕石看了又看,舍不得放手。
晚上,这个人要睡觉了,只好把石头放进柜中。他刚躺下一会儿,觉得心里很不踏实,于是起身从柜中取出“宝贝”,把它放在枕头下,这才安心地睡去。可是他睡着以后,迷迷糊糊在梦中发觉有人偷走了他枕头下的“宝贝”,于是他又从梦中惊醒了。他翻开枕头一看,那“宝贝”在枕头下面安然无恙。可是这个人依然不放心,于是又将石头紧紧握在手中钻进被子里,将石头捂在胸前,这才睡着。就这样折腾了一夜,他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天亮。
这个人想,总是将宝贝握在手里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请来工匠,用上好的牛皮做了一只装燕石的箱子。这皮箱共有10层牛皮。愚蠢的燕人先用10层上好的丝绸将石头仔细包裹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皮箱里收藏起来。这样,他才满意了。
过了些日子,外地有一个客人听说这个人得了至宝,特地找到他家里请求观赏一下宝石。于是这个宋国人在虔诚地斋戒7日之后,穿上端庄的礼服,又举行了隆重的祭祀,这才当着客人的面,十分郑重地打开一层又一层皮革做的箱子;解开一层又一层丝绸巾系成的包裹。那个外地客人这才好不容易地看到了这个宋国蠢人所谓的“宝石”,禁不住捂着嘴“嗤”地一声笑起来,竟笑得前仰后合。宋国人大惑不解,瞪着一双傻呆呆的眼睛望着客人问:“你为什么如此发笑?”
这位客人止了笑,认真地对他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燕石,和普通的砖头瓦片没多大区别。”
宋人听了大怒。他指着客人说:“胡说!你这是商人口中说出的话;你安的是骗子的心!”
那个外地客受辱后扫兴地走了。而这个宋国的蠢人则把这块燕石更加严密地藏起来,更加倍小心地守护着它。
感悟:一个人缺少知识并不可怕,怕的是像那个把燕石当成宝玉的宋国人一样,既孤陋寡闻,又不懂装懂,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做了蠢事还自以为得计。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以上内容是关于著名教育家的故事和著名教育家的经典事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