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 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 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

魔门风流围观:℉更新时间:07-22 13:05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和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的精彩内容哦。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 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

困境即是赐予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匆匆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

狮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离开了大象,心里暗自想着:“原来体型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地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他幸运多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事,而它并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做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感悟: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

一、关于生与死

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

二、关于哲学的概念:

所谓哲学,我们指的是耶稣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腊演进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在那以前,人们在各种宗教中找到了他们心中问题的答案。这些宗教上的解释透过神话的形式代代流传下来。所谓神话就是有关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释为何生命是这一番面貌。

在这段期间,希腊人在希腊本土与意大利南部、小亚细亚等希腊殖民地建立了许多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所有的劳力工作都由奴隶担任,因此市民有充分的闲暇,可以将所有时间都投注在政治与文化上。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人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得与以前大不相同。任何人都可以发言质疑社会的组成方式,也可毋需借助古代神话而提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

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目标乃是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慢慢形成这样的观念,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必定是某种基本物质造成的。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

我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等。我们对他们的思考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哲学逐渐脱离了宗教的范畴。我们可以说自然派的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这些自然派哲学家的论述,至今只留下断简残篇。我们所知的一小部分乃是根据两百多年后亚理斯多德的著作。其中只提到这些哲学家所做的若干结论,因此我们无法确切了解他们是经由何种方式达成这些结论。不过,我们根据已知的资料可以断定这些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课题”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三、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

1、泰利斯

据说他在埃及时曾计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另外据说他还在公元前五八五年时准确预测过日蚀的时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我们并不很清楚这希的意思。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

2、安纳克西曼德

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3、安那西梅尼斯

安那西梅尼斯认为当水再进一步受到挤压时,就会变成泥土。他可能曾经注意到冰雪融解时,会有泥土、沙石出现。他并认为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

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四、意大利南部伊利亚:

1、帕梅尼德斯

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这个观念对希腊人并不陌生,他们多少认为世上的万物是亘古长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2、赫拉克里特斯:

他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我们也许可以说,赫拉克里特斯对于自己眼见的事物要比帕梅尼德斯更有信心。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他说:“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这里他提到的“神”所指的显然不是神话中的神。对于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的确,在大自然不停的变化与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神的存在。

3、西西里的哲学家恩培窦可里斯:

帕梅尼德斯和赫拉克里特斯各自主张两点。

帕梅尼德斯说:1.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

2.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则说:1.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

2.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两人的意见可说是南辕北辙。但究竟谁是谁非?这样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后由西西里的哲学家恩培窦可里斯(Empe—docles)解决了。

他认为他们两人各有一点是对的,也各有一点是错的。

4、安纳萨哥拉斯:

安纳萨哥拉斯主张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安纳萨哥拉斯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我们所知第一个住在雅典的哲学家。他生长于小亚细亚,但在四十岁时迁居雅典。他后来被责为无神论者,因此最后被迫离开雅典。

这本书我看过很好,你自己去看看


坐忘:《庄子·大宗师》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理想天地就是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而“坐忘”境界就是道家庄子追求的最终极乐。庄子的“坐忘”,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和“禅定”,而纯属个体的主观修养和主观精神体验。先来看看庄子是如何论述的。

在《庄子.大宗师》有一段虚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阐释何为“坐忘”。这段文字记载,颜回对老师说:“回益也”,意思是告诉老师自己有了进步,孔子说:“何谓也?”颜回告诉老师:“回忘礼乐矣”,孔子说,很好,但做的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说“回忘仁义矣”。孔子仍然说,很好,但还做的不够。直到后来颜回说“回坐忘矣”,孔子听了后,蹴然(非常惊奇)问曰:“何谓坐忘?”,因为在儒家的“词典”里根本没有“坐忘”这个词汇。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学生解释的意思是给说,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摆脱了自己的聪明,离弃本身,忘掉知识,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叫“坐忘”。颜回的回答,不仅受到老师的大加赞许,而且孔子还表示自己也要追随其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纯属一篇寓言,“仁义”、“礼乐”,本来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在这里不仅被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所摒弃遗忘,更有甚者,连孔子都欣赏学生所说的“坐忘”。庄子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否定儒家主张,同时也就宣扬了道家精神自由的“坐忘”境界。

庄子的“坐忘”境界,关键在于“离形去知”。所谓离形,与“堕肢体”同义,就是忘身。忘身,不是简单的忘记人的身体存在,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摆脱由生理上的无止境的欲望;所谓“去知”,与“黜聪明”同义,就是摆脱与忘记知识,实际上乃是强调要摒弃人世间那种种“大知”、“小知”;“大言”、“小言”使人心力交瘁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智慧”。所以,庄子所说的“离形去知”,就是告诫人们要从形骸、智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一个自由、自主的真我。

有了一个自主、自由的真我,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说得具体一些,按庄子的说法,就要“外天下”、“外物”、“外生”(见《大宗师》),所谓“外天下”,就是忘却现实世界;“外物”,就是忘却一切存在;“外生”,就是忘却自身。庄子认为只有逐步忘却了这一切现实的实在,人们才能获得光明,如同“晨曦微启,由黑暗骤睹光明”,这庄子把它成为“朝彻”。也只有如此,方能“见独”,所谓“见独”,即见到绝对的“道”,实际上,就是在想象中,在直觉的把握中,达到与“道”融为一体,与“天地精神往来”。也只有如此,方可算做达到“坐忘”的理想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庄子还认为,必须具有一个先决条件条件,那就是必须修养自己,能够让内心总处在一种虚静状态,否则无法摒弃外界的干扰与各种诱惑。这种虚静状态,庄子把它称为“心斋”。《庄子.人间世》中,作者又是虚拟了很长一段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孔子来告诫学生什么是“心斋”。有一次学生颜回对老师说,我实在无法长进了,还有什么办法呢?老师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学生说,我家贫穷已经有好几个月不吃荤,不喝酒了,这还不算“斋戒”?孔子说,这是祭祀的斋戒,并不是“心斋”。学生颜回不懂,问老师什么是“心斋”?孔子告诉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一定要心志专一。这就要做到“不听之于耳”,即关闭常人接受外物的感观通道,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不听之以心”,就是摒除一切知虑,以虚静状态,听任自然。气乃是空明而又能容纳万物的。所以,“心斋”的关键是一个虚字,所谓“虚”,即指心虚,要无思无虑,也就是保持一种空明的心境、内心安谧虚静的状态。所以,“心斋”,就是要让精神超然物外,保持绝对的安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按庄子的认知,乃是通往与“道为一”,逍遥游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可以对庄子的理想境界做如下的概括了:逍遥而游,与天地精神往来,内心的虚静即“心斋”,是不可少的必备条件;通过逐步遗忘、摒弃一切外在的干扰,达到“朝彻”、“见独”,直至通往“坐忘”的庄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庄子所讲的“心斋”、“朝彻”、“坐忘”、“见独”,说起来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这种直觉体验和感悟,并非消极得一塌糊涂。关键在于个人如何领会,我以为,能从这种体验的修养中,悟出一点支配个体乐于接受的人生之道,就算部分读懂了《庄子》,就是可喜的。说得通俗一点,我把它理解为“想得开,放得下”。一个人面对大千世界;面对名利、荣辱、喜怒、好恶、是非、生死等等,能够无动于衷?无动于衷是不正常的。不过,检点我们人生的艰难跋涉,扪心自问,恐怕很少没有经历过灵魂困扰的大灾大难。老来顿悟,看淡“身外之物”,顺乎自然,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从中享受人生之乐趣,也许这就是庄子人生哲思的可贵之处,也是它对人们思维的一种启迪。

内守:《庄子·刻意》《庄子·在宥》

《刻意》纯素之道,唯神是守;

《在宥》篇述守一之术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前人却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方法.

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

关于责任心的小故事

1、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2、1920年的一天,美国一位12岁的小男孩正与他的小伙伴玩足球,一不小心,小男孩将足球踢到了邻近一户人家的窗户上,一块玻璃被击碎了。

一位老人立即从屋里跑出来,勃然大怒,大声责问是谁干的,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老人跟前,低着头向老人认错,并请求老人宽恕。然而老人却十分固执,小男孩委屈得哭了,最后老人同意小男孩回家拿钱赔偿

回到家,闯了祸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父亲并没有因为其年龄还小而开恩,却是板着脸沉思着一言不发。坐在一旁的母亲总是为儿子说情,开导父亲。过了不知多久,父亲才冷冰冰的说道:“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他闯的祸,就应该由他几对过失行为负责。”停了一下,父亲还是掏出了钱,严肃地对小男孩说:“这15美元我暂时借给你赔人家,不过,你必须想法还给我。”小男孩从父亲手中接过钱,飞快跑过去赔给了老人

从此,小男孩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用空闲时间打工挣钱还父亲。由于人小,不能干重活,他就到餐馆帮别人洗盘子刷碗,有是还捡捡破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挣到了15美元,并自豪地交给了他的父亲。父亲欣然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

许多年以后,这位男孩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得说:那一次闯祸之后,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背上的篓子

3、“你应该明白人的一生,既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坏。”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就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禅师于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禅师反问他说:“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那人答不上来。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一旦拥有它,就对它负有责任。”

4、远涉重洋的一封来函 :武汉市鄱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 在1997年也就是这座楼度过了漫漫80个春秋的一天,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不要说设计者,就是施工人员恐怕也不在世了吧。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还在守着一份责任、 一份承诺。)

5、一个少女到东京帝国酒店做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上司安排她洗厕所!上司对她工作质量的要求特别高: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怎么办?是接受这个工作?还是另谋职业?一位先辈看到她的犹豫态度,不声不响地为她做了示范,当他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时,他竟然从中舀了一碗水喝了下去!先辈对工作的态度,使她明白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责任心,从此她漂亮地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并踏上了成功之路。自然,她所清洗的厕所,一向光洁如新,她也不止一次地喝过马桶里的水。几十年一瞬而过,如今她已是日本政府的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如果是你,你敢从你洗过的马桶中舀水喝吗?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这也是工作责任感的体现。)

6、某公司要裁员,下岗名单公布了,有内勤部的小灿和小燕,规定1个月后离岗。那天,大伙看她俩都小心翼翼地,更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她俩的眼圈都红红的,这事摊到谁头上都难以接受。

(小灿走了,小燕怎么留下了?是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给了小燕机会。)

7、一位名叫吉埃丝的美国记者,有一天来到日本东京,她在奥达克余百货公司买了1台唱机,准备送给住在东京的婆婆家作为见面礼。售货员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地特地挑了l台尚未启封的机子给她。然而回到住处,她拆开包装试用时,才发现机子没装内件,根本无法使用。吉埃丝火冒三丈,准备第二天一早即去百货公司交涉,并迅速写了一篇新闻稿“笑脸背后的真面目”。

第二天一早,一辆汽车赶到她的住处,从车上下来的是奥达克余百货公司的总经理和拎着大皮箱的职员。他俩一走进客厅就俯首鞠躬、连连道歉,吉埃丝搞不清楚百货公司是如何找到她的。那位职员打开记事簿,讲述了大致的经过。原来,昨日下午清点商品时,发现将一个空心的货样卖给了一位顾客,此事非同小可,总经理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商议。当时只有两条线索可循,即顾客的名字和她留下的一张美国快递公司的名片。据此百货公司展开了一场无异于大海捞针的行动。打了32次紧急电话,向东京的各大宾馆查询,没有结果。于是,打电话到美国快递公司的总部,深夜接到回电,得知顾客在美国父母的电话号码,接着,打电话到美国,得到顾客在东京的婆家的电话号码,终于找到了顾客的落脚地。这期间共打了35个紧急电话。职员说完,总经理将1台完好的唱机外加唱片1张、蛋糕1盒奉上,并再次表示歉意后离去。吉埃丝的感动之情可想而知,她立即重写了新闻稿,题目就是“35个紧急电话”。

(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有这样大海捞针的行动,就不会有及时改正错误的机会。今天的市场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责任感的竞争!)

以上内容是关于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和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

标题:哲理小故事及感悟100篇 哲理小故事20字带感悟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7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