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的故事 契约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契约精神的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契约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和契约精神的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三个经典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契约精神
一、一个小孩的故事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
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
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从而,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
可是,在中国,更崇尚的是“聪明”而非诚信。正是因为这种崇尚“聪明”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彼此防范。城市楼房里家家户户都有防盗门、防盗窗,遍地都是高高的围墙,但我们生活得仍然不安全。
二、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一段日子。这天,在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内的法庭上,正在开庭审理着一个案子。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旧,满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盗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
法官审问道:“被告,你确实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吗?”
老太太低着头,嗫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确实偷了。”
法官又问:“你偷面包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饥饿吗?”
“是的。”老太太抬起头,两眼看着法官,说道:“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一些小孩子呀!”
听了老太太的话,旁听席上响起叽叽喳喳的低声议论。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说着,法官把脸转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处以10美元的罚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面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处罚。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的判决。”说着,他转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惊讶了,都瞪大了眼睛望着市长拉瓜地亚。法庭上顿时静得地上掉根针都听得到。片刻,所有的旁听者都默默起立,每个人都认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长的帽子里,连法官也不例外。
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
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
三、一个牧师的故事
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当今的社会太冷漠,我们会为自己的自私付出代价。
契约精神的故事
有些路必须走过才明了
文/高宗飘逸
有个古老的笑话:一个人有些饥饿,买了几个烧饼,把第一个吃掉后没有一点感觉,吃了第二个后还是觉得饿,就这样,直到他吃完第七个,才感觉饱了。于是他拍了拍肚子,深有感触地说:“要知道吃这个烧饼能饱,我就不吃前六个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历经一个过程,雄鹰历经艰苦练习,才能展翅翱翔;树木历经四季轮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海蚌历经砂石的磨砺,才能生出美丽的珍珠;黄河流转了九百九十九道弯,才有了九曲回肠的壮阔画面。如果我们不付出就得到结果,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失去很多色彩。况且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好事?总得走一些路,让我们恰好在走路的过程中,积淀丰厚的哲思,走向成功的终点。
记得小时候,看到火苗闪耀,总是蹒跚着走向前,想要伸手去抓,而这时总会被大人看见,旋即一声高喊:“别碰,小心烧了你!”恐怖的口气足以把我们吓得缩回手去。接着大人一边描述火的凶残程度,一边把我们拖走,而我们的脑子里却时时惦记着火苗那摇曳多姿的可爱模样。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背着大人亲手触碰了火苗,一种火烧火燎的痛感袭来,这回总算相信火苗确实如大人们所说的那样骇人。
还有一个故事:一只年轻的小鸟,想飞过大山去看风景,大鸟知道后,劝它道:“这山太高,你飞不过去!”小鸟听了,并没有停止飞翔,而是继续向上飞。它又累又饿,却不肯停歇,直到气力耗尽,再向上看,仍旧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山巅,最后无奈飞回巢穴。第二天,它痴心不改,再次向上飞,依然没能看到山顶。第三天,第四天……直到它老得再也飞不动,只能停留枝头,望着高耸入云的山顶,想象着山外的景色。这天,一只小鸟经过,它问小鸟去干什么?小鸟说:“我要飞过大山去看风景!”它笑着说:“这山太高,你飞不过去!”小鸟听了,头也不回,继续向上飞去。
有些时候,我们用毕生行动获得了一些感悟,想要用这些肺腑之言来警示别人,以避免他们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我们的初衷无可非议,然而大部分人却并不买账,因为这些对你而言是经验,但对他们来说,有些路,必须亲自走过才明了。“梨子究竟什么味道,只有亲自品尝后才能知道。”
有人曾想过发明一种芯片,将所有知识汇集在芯片里,然后植入人脑,需要什么知识只需搜索即可,这样,人们就不用再学那么多枯燥的知识了。我不知道这些人想过没有,直接将芯片植入人脑之后,人和机器还有什么两样?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又从何而来呢?况且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都那么可靠吗?1963年,坦桑尼亚中学生埃拉斯托·姆佩巴将热牛奶放进冰箱,发现“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结冰快”这一现象,不就否定了人们以往根深蒂固的“冷水比热水结冰快”的错误经验吗?由此,对于后面的那只小鸟,凭着对大山外的好奇,它想出各种办法,终于飞出大山看到了别样的风景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每个人总要从懵懂到明理,一步一步迂回地走过来,而这一步一步走来的过程,正是我们探索世界的过程。大人们以为直接告诉孩子火苗会伤人,孩子就可以绕过火苗而直接得到经验。可是孩子如果没有一次被火烧的经历,他就永远不能感受到那种被灼伤的痛。就像吃烧饼,如果没有前六个垫底,怎么会在吃第七个之后感觉到饱呢?
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生之路本就是由一个个蜿蜒曲折的道路连接而成,只有在这样弯弯曲曲逶迤着通向远方的道路上行走,我们才能欣赏路旁的旖旎风光,收获千般美景万种风情,留下无尽的回味与展望。很难想象,为了直达山顶,顺着索道直升上去,省略了登山的全部过程后,你还能兴致勃勃地描述出哪里的风景最迷人吗?
契约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为了抬头的璀璨
文/王月冰
大学毕业后,他挤了很多人才市场,在网上投了无数简历,参加了不少面试,但最终也没找到一个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他想,我总不能一直这么依靠父母吧,一定要做点事才行,哪怕是苦力。
于是,看到一家文物单位要招几个苦力时,他咬咬牙去了。说是苦力,其实不过是跟着文物专家满山遍野找古墓,挖开某一块土层,或者砍掉某一片山林灌木,或者用洛阳铲把深层的土壤铲出来。跟他一起做苦力的是几位老农,碰上要用力气大一点的事,他都主动承担。专家们看这小伙子为人善良,便偶尔让他帮忙做一些与文物研究相关的工作。每一次他都做得仔细认真,有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有时专家会随意教他几句,有时就指指那些大块头的书:“自己看去。”他果真捧起那些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啃读,一张图一张图地细细研究。挖出文物后,专家们聚在一起研究,他就主动给他们添茶加水,站在一旁静静地听。
他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领域。毕业三年,有的同学已经换了几份工作,有的也当上了小领导,而他,一直风餐露宿,拿着做一天挣70元不做便没钱的微薄薪水。
专家们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因为他们总是看到他空闲时捧着那些专业书籍看,不嫌脏臭地在墓地帮他们清理文物,甚至对一片小小的碎瓷片也爱不释手地研究半天……渐渐地,专家有意识地给他看许多朝代各种各样的文物,给他指点它们的特点,告诉他它们的魅力何在。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有的同学有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同学在职场竞争中小有成就……而他,似乎离这个繁华世界越来越远。有同学劝他:“赶紧别干了!”可他说,既然还在干,就认真些、努力些吧。
这时,一个专家拿出一件瓷器让他看看。他看了一会儿后,说:“老师,这是仿的,是新东西。”专家高兴起来:“孩子,你真不错!有空去古玩市场试试眼力吧。”
他很兴奋,因为他明白这是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从此,他又埋头到古玩市场练起了眼力。观察,对比,请教,如此又是两年多。一天,他买回来了一件青铜爵,小心翼翼地向专家请教。专家惊讶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这是一件汉朝的青铜爵,而且是品相很好的精品。这类藏品仿品多,连古玩店的老板也以为是仿品,刚出茅庐的他,慧眼识珠,捡到了大漏。
专家们对这个默默努力的年轻人另眼相看了,他们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如此又是数年,他像一个苦行僧般前行在朝圣的路上。
如今的他,已是文物鉴定圈里赫赫有名的专家。他的那些藏品,每一件都价值不菲,他却花销甚少。有人说,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全让他一个人摊上了。熟悉他的那些专家却替他鸣不平:他的眼力比那些藏品所值更高!
于是,有人问他:“你怎么会有那么厉害的眼力?”他微笑,答:“没什么,我只是埋头修炼,有一天抬头,就发现世界璀璨一片。”
以上内容是关于契约精神的故事和契约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