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四则 管理故事大全100个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管理故事四则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管理故事大全100个和管理故事四则的精彩内容哦。
管理故事四则
【一】
威尔逊是假日酒店的创始人。一次,威尔逊和员工聚餐,有个员工拿起一个橘子直接就啃了下去。原来,那个员工高度近视,错把橘子当苹果了。为了掩饰尴尬,他只好装作不在意,强忍着咽了下去,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第二天,威尔逊又邀请员工聚餐,而且菜肴和水果都和昨天一样。看到人都来齐了,威尔逊拿起一个橘子,像昨天那个员工一样,大口咬下去。众人看了看,也跟着威尔逊一起吃起来。结果,大家发现这次的橘子和昨天的完全不同,是用其他食材做成的仿真橘子,味道又香又甜!大家正吃得高兴时,威尔逊忽然宣布:“从明天开始,安拉来当我的助理!”所有人都惊呆,觉得老板的决定很突兀。
这时,威尔逊说:“昨天,大家看到有人误吃了橘子皮,安拉是唯一一个没有嘲笑他,反而送上一杯果汁的人。今天,看到我又在重复昨天的错误,他也是唯一没有跟着模仿的人。像这样对同事不落井下石,也不会盲目追随领导的人,不正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吗?”
故事的哲理:
领导力关键体现在善于“识人”,特别是在一些自然流露的细节中,能否细致观察每个人并发现真正的“人才”。
【二】
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生计,很小就得去卖报纸挣钱。
“你一天要跟我订多少份报纸去卖?”报亭老板问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别的孩子能卖多少?”他羞涩地问。老板笑道:“这可没法说,少的卖几十份,多的能卖几百份,但拿得太多剩在手里,是要赔钱的。”李秉喆想想说:“那要100份吧!”老板有点吃惊,但还是给了他。
第二天一早,李秉喆空着手来到报亭。老板纳闷地问:“昨天剩下的报纸呢?”“卖完了,我今天想要200份。”李秉喆答。老板很吃惊,但还是给了他。第三天一早,李秉喆又空着手来了,张口要300份。老板十分惊讶,决定跟着他,看看他是怎么卖报的。李秉喆到了车站后,没像别的孩子那样四处叫卖,而是不停地往候车乘客手中塞报纸,等一个区域的乘客发完了,这才回来收钱。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如法炮制。
老板疑惑地问:“会不会有人不给钱跑了?”“有,但特别少,因为他们看了我的报纸,就不好意思坑一个孩子的报纸钱了。跟那些把报纸砸在手里的报童比,算总账还是我卖得最多!”李秉喆自信地回答。老板立即对他刮目相看。
故事的哲理:
企业的第一使命就是获取客户,赢利是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两者绝对不能错位。否则就只能先甜后苦做一锤子买卖,欲取先予绝对不是什么策略,而是一种态度乃至一种智慧。
【三】
北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家海洋馆开张了,50元一张的门票,令那些想去参观的人望而却步。海洋馆开馆一年,简直门可罗雀。
最后,急于用钱的投资商以“跳楼价”把海洋馆脱手,黯然回了南方。新主人入主海洋馆后,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征求能使海洋馆起死回生的金点子。一天,一个女教师来到海洋馆,她对经理说,她可以让海洋馆的生意好起来。
按照她的做法,一个月后,来海洋馆参观的人天天爆满,这些人当中有1/3是儿童,2/3则是带着孩子的父母。三个月后,亏本的海洋馆开始盈利了。
海洋馆打出的新广告内容很简单,只有12个字:“儿童到海洋馆参观一律免费”。
故事的哲理:
从客户那里获取利润的唯一办法,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废话吗?可我们身边到处可见只想到向客户收费,而忽视其核心诉求的商家。满足客户的核心诉求,取悦客户最在意的人,哪怕看似免费,反而会迎来滚滚财源。商业就是这样有趣。
【四】
1976年,美国《纽约邮报》刚被报业大亨默多克收购。新老板上任,小记者艾伦很怕自己被炒鱿鱼。可这时,艾伦的妻子就要临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不知该不该请假去照顾妻子。那天上午,艾伦接到通知,新老板默多克要给大家开会。
会议开始了,默多克站在台上,讲起自己的报业经历和对未来的展望。艾伦看起来听得很认真,但其实如坐针毡,只想快点知道妻子的情况。这时,会议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大家齐刷刷地盯着墙角的应急电话。默多克无奈地停下来,示意旁边的人去接电话。
“医院打来的,说是找艾伦有急事!”那人说完,艾伦紧张地起身,对着台上的默多克解释道:“怕是我妻子要生了,实在对不起。”默多克微笑着点点头,示意艾伦赶紧去接,然后又压低嗓门对其他人说:“既然是他家里的事,我们还是暂时回避吧。”说完便带头往外走。
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100多位同事依次退出了会议室,直到艾伦接完电话才回来。默多克重新站上讲台,对艾伦说:“谢谢你为我创造了更多的时间,让我可以把报纸的未来想得更清楚。”他用最简短的话结束了会议,然后走近艾伦说:“现在你可以去照顾你的妻子了。”30年后,艾伦成了这家报社的总编辑,这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一直留在他的心里。
故事的哲理:
优秀的领导者都善于凝聚人,并在获得人才之后,能够引导并激发他们的潜能,而要完成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在于要能获得人心。想做到这一点,则首先要发自内心诚心尊重你的“人才”。你由衷信什么,才能拥有什么。
管理故事四则
喜爱,然后成功
文/王林峰
2022年5月14日,历时两个月的第二届微软“编程之美全国挑战赛”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落下帷幕,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李雪获得2022编程之美全国挑战赛冠军,被戏称为当代码界的女神。
李雪1991年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她的童年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上学、放学、做作业,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李雪的自我约束力很强,做事很有计划性,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自控能力。
初一时,李雪开始接触到了电脑,并逐渐地喜欢上了。初二时,她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信息学竞赛,着重考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李雪觉得很有趣,很好玩。从此,编程就闯入了李雪的生活,她近乎疯狂地喜欢上了这个很考验脑力的项目。
中考结束后,李雪的成绩位列全市第四,她可以上本地的任何一所高中,但她没有去读,因为她发现本地的高中都以高考为最高目标,不开展竞赛活动。所以为了能继续参加信息学竞赛,李雪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唐山市一中碰运气,她们直接找到了教务处,表明想在这读书。教务处的老师让李雪参加了竞赛班的考试,结果她考进了每届只收100人的竞赛班。
在竞赛班里,李雪除报了编辑竞赛组外,还报了一个生物学的竞赛组。一个月后,李雪发现参加两个竞赛组有些力不从心,就放弃了生物学的竞赛组,专攻编程。
高三上学期,李雪代表学校参加了国际信息奥林匹克区级联赛,班主任为她捏了把汗,怕耽误她的高考。但竞赛成绩出来以后,李雪取得了区级联赛的一等奖,根据高考政策,她取得了保送上大学的资格。在参加了四所学校的面试考核后,李雪被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录取。
大一时,看到学校程序竞赛的宣传海报时,李雪报了名,但要求是三人一组,能够熟练使用c++,李雪也是大一才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她找同班级女生参赛,她们都没有兴趣,无奈,李雪一个人上阵了,在使劲“啃”了一段课本后,李雪在竞赛中取得了铜奖的好成绩,这样学校的老师就盯上她了,把她挖到了ACM集训队。CCM是程序设计大赛的简称,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自1970年开办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了,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程序设计大赛。
大二的暑假里,同学们大都回家与父母团聚了,而李雪却在ACM集训队里进行着紧张的训练,一场训练往往进行5、6个小时,那次大赛,每组3人,结果李雪所在的轩队配合十分默契,最终获得了银奖,第二次比赛,他们斩获了金奖。
今年3月,李雪偶然在北邮校园里看到了微软俱乐部对“编程之美”竞赛的宣传海报,就报了名,经过充分的训练和准备,在同全国高校1.3万名编程高手对抗中,李雪杀入了前60名,进入了最后的决赛,而入围决赛的仅有2名女生。
决赛中,李雪所在的团队配合得天衣无缝,排名第一,在最后的统分阶段,根据决赛中成绩的高低,李雪的排名较队友靠前,摘得了第二届“编程之美全国挑战赛”冠军的桂冠。接着好事接踵而来,数家公司对她抛来了橄榄枝,欢迎她毕业后来公司工作。多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丰收的喜悦。
在竞赛的总结会上,微软研究院院长宗罗兰说:“李雪的成功与其说是无心插柳,倒不如说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是的,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世界,不知道自己最优秀的兴趣点在哪里,也不去坚持自己最擅长的项目,而是在各种诱惑面前患得患失,颠倒主次,貌似怀才不遇其实是不能坚持走正确的道路。
管理故事大全100个
慧不如痴
文/何飞鹏
我见过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学历又高,拥有国外的硕士学位,他一度是我最看好的未来接班人选之一,但这件事始终无法如愿。他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现突出。但问题是刚熟悉一件事,他就开始想下一个职位,他的期待与要求,总是比主管快。基于人才培养,许多次我也按照他的意愿,提拔升迁。甚至我还一度自责,是不是我的反应慢了,以至于让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埋没了他的才气。于是我密切注意他的动向,以免再度犯错,又被他先开口要求,落入后手,处境尴尬。
结论是,他还是比我急、比我快,我的小心仍然赶不上他的急切欲望。最后我不得不承认,他实在太聪明了,聪明到在组织中,很难有一个职位适合他,我不得不放弃这位让我青睐有加的年轻人。
他走上创业之路,以他的聪明,很快拥有一个小格局的成果,每年有金额不大的获利,足以让他逍遥自在。可是从此他面临瓶颈,而且很难突破。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有决心、毅力、气度、勇气,而其中许多特质都是他所缺乏的。
我只能替他可惜,一块好材料,只因为太聪明了,聪明得仔细计算所有的事情,都要用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做事,期望速成、期待短利,欠缺了“痴劲”与“傻劲”,而使他陷在“舒适”的泥淖中,拥有小成就,难成大格局。
这让我想起台湾财经前辈汪彝定先生的一句话,他常念着“慧女不如痴男”,如果剔除性别眼光,这句话正是这个案例最好的注解。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事;痴似呆拙,但孜孜不倦,一点一滴,最后终能成就不凡的业绩。
如果你是“痴”人,笨人没路走,只能努力,无须多言。问题是社会上“痴”人少有,大多是聪明人(或者其实是自以为聪明),聪明人精于算计,心思复杂,小算盘每天打、时时打,稍有困难就不做,稍遇挫折就放弃,无利立即就回头,长远大计无心想,结果是小成可也,大事难成。
最好的思考是,不论你是聪明人还是痴人,常常替自己留一点“痴心”,刻意去做一些看起来笨的事,凡事想长一些、想远一些。利益不要计算得那么精准,刻意找一些辛苦、困难的事来做,刻意找一些需要冒险进取的事来做。然后发挥你的决心,考验你的能力,激发你的坚持,磨炼你的执着,成就你的耐性。让成果滴满你的汗水、泪水,这是另一种历练。
以上内容是关于管理故事四则和管理故事大全100个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