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些故事人生便无怨言 读懂这个故事人生便没有怨言了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读懂这些故事人生便无怨言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读懂这个故事人生便没有怨言了和读懂这些故事人生便无怨言的精彩内容哦。
读懂这些故事,人生便无怨言
文/才华水木君
1
看到一个故事。一个老师傅养了一盆兰花,他对这盆淡雅的兰花呵护有加。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兰花也长得十分健康,出落得清秀可人。
有一次,老师傅要外出会友,便把这盆花托付给小徒弟,请他帮忙照看。小徒弟很是负责,像老师傅一样用心呵护兰花,兰花茁壮地成长着。
不想有天突降暴雨,狂风把兰花吹翻砸坏了。小徒弟看到一地的残枝败叶,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师傅责怪他。
过几天老师傅回来了,小徒弟向他讲述了兰花的事情,并准备接受他的责怪。可老师傅什么也没说,小徒弟感到很意外,因为那是老师傅最心爱的兰花。老师傅淡淡一笑,说:“我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的。”
故事虽然简单,但细细想来却让人动容。多少人在工作中垂头丧气,在婚姻里自怨自艾,但我们工作从来都不是为了生气的啊,我们相爱也从来不是为了怨恨的啊。
你若抱怨,处处可抱怨;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2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老人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路人看到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老人答到:“我再怎么回头看,碗也是碎的。”
这一路上,谁不是跌跌撞撞地前行,我们不断地经历着喜怒悲欢,感受着甜蜜或失落。
失去的东西就要学着去接受,学着去放下。过分纠结过去的人过不好现在,只盯着遗憾的人则看不到更美好的未来。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做个内心强大的人,过去,一笑而过;将来,安然以待。
3
命运总是爱跟我们开玩笑,有时候,你越是执着什么人、什么事,反而越得不到它。就像手里的沙,你握得越紧,它掉落越快,最终什么也留不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年轻时总觉来日方长,可年岁渐长,却越懂得了: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时光不语,在沉默中带走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事。而我们只能在略有领悟时,好好把握当下的时光,认真地对待值得的人,认真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那么就从今天起,做一个简单的人,抛下忧伤、放下烦恼,把过去的不快通通舍弃,只一心前行,向着美好出发。
愿你明朗坦荡真诚豁达,有得有失有坚持,能哭能笑能尽欢。
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读懂这些故事人生便无怨言
空杯,空船,空篮,空碗,空瓶:5个小故事,人生大智慧
文/儒风君
故事一:空杯心态
有位学者,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问禅,却一直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的观点。
老禅师默默无语,以茶相待。眼看茶水就要满了,老禅师却还是不停下来。
学者着急地说:“别再倒了,马上就溢出来了!”
老禅师不慌不忙地说:“你就如同盛满水的杯子,装满了自己的成见和看法,让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人生,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探求新知的精神。
面对未知的一切,永远空杯以对,才会一直有好茶和惊喜等着你。
故事二:庄子的空船
《庄子·山木》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乘船渡河,眼看对面的一只船就要撞上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却无人回应,便开口大骂开船的人不长眼。
可当他发现撞上来的是一只空船,刚才的怒气,马上就消失不见。
很多时候,生气并非因为对自己造成了伤害,而是一个心态问题。
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抱怨,豁达地生活在世上,哪还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故事三:空篮打水
有一对爷孙,每日清晨,都早起念书。
一天,孙子问:“爷爷,我每天像您一样读书,可是我并不懂,而且合上书就全忘光了。这样读书有用吗?”
爷爷没说话,转身拿了一个平日盛煤炭的竹篮递给孙儿:“你去给我提一篮水回来。”
男孩试了好多次,可每次在他飞跑回家之前,水都会漏空了。
看着孙儿筋疲力尽的样子,爷爷笑着指了指竹篮,孙子这才发现竹篮跟之前不一样了,从里到外都变得干干净净。
多读书,哪怕不理解、记不住,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心。
正所谓,世上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
故事四:空碗故事
小徒弟问老禅师:“师傅,我好累,从早到晚,忙碌不停,为什么就是没有成就呢?“
老禅师沉思片刻,让小徒弟拿来一只空碗。
老禅师把十几个核桃放到碗里,问道:“你还能把更多的核桃放在碗里吗?”
小徒弟:“满了,放不下了。”
老禅师又将很多大米倒入核桃的缝隙,填满整个碗,小徒弟好像有所领悟。
老禅师又笑着将一瓢水往碗里倒,看起来,碗的所有空隙都被填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这次满了吗?”小徒弟不敢回答了。
没想到,老禅师又把一把盐化在水里,水一点儿都没溢出去。
人的一生,是一只空碗。若先被许多小事填满,就无暇顾及大事了。
什么应该先放入碗里?什么事,才是你人生的核桃呢?
故事五:空瓶开口
狐狸和猴子好几天没吃东西,便去祈求佛祖赐予他们食物。
佛祖说:“这有两个瓶子,一个装满食物,一个是空的,你们选一个吧。”
狐狸想了想,说:“我看这两个瓶子,都是空的。”
一个瓶子开口了:“我才不是空的呢!”
狐狸一听,马上取走另一个瓶子,里面果然装满了美味的食物。
看着猴子不解的神情,狐狸笑笑说:“肚子空空的瓶子,才会怕别人说他是空瓶子。”
肚子空空的人,才怕别人说他什么都不懂。
而肚里有货的人,你说他什么,他都不会在乎。
读懂这个故事人生便没有怨言了
一个真实故事:穷人家孩子的出路在哪儿?
文/刘娜
1
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祖上世代为农。
我的父亲一度津津乐道的是,解放后农村阶级划成分时,我们家被划为贫下中农:一贫如洗的清白人家,免遭批斗的光荣阶层。
但这份荣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伴随我们兄妹三人的出生,结结实实的穷和实实在在的难,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
这时,他才知道:穷不是件体面的事儿,而是件要命的事儿。
为了摆脱这种穷和难,他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兄妹三人身上。
这个迫切的愿望,或许能从每个期末,他在我们仨成绩单“家长寄语”一栏上,不厌其烦地重复写下那句名言中窥见一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很快,他就发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懂这句话的深意。
2
我哥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比我大4岁。
我妈怀他时,感染病毒,无钱医治,他生下来,就患有严重的眼疾,一只眼几近失明。
因家庭贫困,求医无门,直到娶亲成家,他那只眼也没有做成手术。
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个聪明的人。
他记性非常好,成绩也优异,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一直是我望尘莫及的对象。
以至于教过他也教过我的乡村老教师,每批改我的卷子时,都叹口气说:“你的成绩要是像你哥,就好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到乡里读初中,我哥的成绩就一落千丈。
可能是怕人笑话他有眼疾,也可能是想证明自己很厉害,他和一帮男生混到一起,打群架,玩游戏,做坏事,被老师列入坏孩子的黑名单。
父亲骑着二八自行车把他从学校带回来,关在西厢牛屋里含泪用皮带狠狠抽下去。
不思悔改的我哥,硬是不哭不喊不求饶,从此和校园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15岁时,我哥就随村里的打工队,去北京建筑队盖房子。
干了一年,过年回来时,发工资的老板走到他跟前,忽然宣布:没钱了。
我哥从北京一路哭到家,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去帝都。如今他40多岁了,依旧遵守着这个诺言。
17岁时,我哥去了广州。
此后20多年间,一年365天,他有350天在广州打工,有10多天回老家过年。
哪怕结婚娶亲,哪怕儿女出生,也不例外。
他干的活儿,就是往大小不一、档次各异的包装箱盒上印宋体字。
尽管,他辗转多个厂,下过不少力,受过不少气,甚至因工伤险些残废,到头来并没有挣到什么钱。
最大收获的,是他在老乡聚餐时认识了相貌端庄、勤俭持家的我嫂子,然后生下健康可爱、留守在家的一双儿女。
39岁那年,打工漂泊22年的我哥,忽然宣布:不愿再受资本家的剥削,要自己当家作主做老板。
他和我嫂子来到郑州,租了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门店,投身户外广告制作的大军。
创业比打工更难,哪怕是一家小店。
多少个夜晚,我办事回来,或无聊刷屏时,都能从他朋友圈动态里看见这么一句无奈的说说:“深夜11点,还没吃晚餐。”
每当这时,我就想问问他,当初宁愿被我爸关在牛屋挨打也不愿回学校读书的那个决定,到底对不对。
人生没有后悔药。所以,今天我哥很拼。
为如约把货送到,他曾在电梯停运的深夜,扛着几十公斤的展布爬到20楼;为拉拢一个客户,他曾赔本不赚钱帮人忙活好几天。
甚至为了打点关系,他把我送给他的上等茶叶,转手送给了中间人。。。。。。
像当年一样倔强的他,一直在坚持着赚更多钱,过更好的年。
3
这样的,还有我妹。
我妹比我小4岁,长得比我好看,思维比我敏捷,口才比我顺溜。
在她还是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时,我爸曾当众宣布:我家二闺女,将来是要当大律师的!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痛。
我妹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当时,我在读大学,我哥即将成家。
父母希望她能去读职高。
结果,舍身取义的她,像刘胡兰一样一拍胸口,大义凛然地说:“我不读书了,我要去挣钱!”
无私的人,注定是要吃大亏的,因为她为别人弄丢了自己。
我妹也去了南方,先后成为鞋厂、制衣厂、电子厂里的一台机器。
就像很多过早辍学的女孩一样,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闭塞压抑的车间度过。
在广州很多年,她甚至没有去过越秀公园,吃顿牛排披萨。
她能结识的人,除了打工的老家人,就是打工的外乡人。
到了成家的年龄,她回到了老家,嫁给同在外打工的妹夫。
知识的匮乏和眼界的局限,让她意识到自己正在重复母亲们的老路:
愚昧一生,操劳一生,委屈一生。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
发出这样的呐喊后,没有机会成为律师的我妹,决定和坚硬的人生再来一次辩论。
她利用业余时间,考了营养师资格证和月嫂资格证,成为家政服务行业的一员。
代价是,她要把自家娃丢在老家,跑到浙江没日没夜地给别人哄娃,她要用自己脸上的皱纹和浑身的酸痛,换取雇主的年轻和一身的轻松。
然后,才能在月底,拿到或多或少的工资。
她和开集装箱车的妹夫,凭着这样的牺牲,竟然也全款在老家县城买了房。
不久前,她在我面前许愿:等她娃上小学,她就辞工回家,专心陪读。
那一刻,我从她不再年轻不再好看的容颜里,看见了悔恨与觉醒:对自己的悔恨,对知识的觉醒。
4
和我哥我妹相比,我是我们家长得最丑、脑瓜最笨、最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那个孩子。
读小学时,因为数学总不及格,我曾被人嘲笑为“榆木疙瘩脑袋”。
读中学时,因为颜值太低,我眼睁睁看着暗恋的男生一个个和别的姑娘搞起了对象。
但,我不想干农活,不想出去打工,不想像我哥那样被人欺负,也不想像我爸妈那样操劳终生。
怎么办?唯有死读书,唯有读死书。
凭着这种“我笨我怕谁”的硬抗,和成为“父母最后希望”的悲壮,我硬是一步步叩开大学的大门,成为老家小村第一个本科生。
大学四年中,我凭着“我穷我靠谁”的愤青,拼命练笔,爱上写作,在各级媒体发表数万字长短不一的文章。
大学毕业后,我凭着这些拿不到台面上的文章,来到报社上班,从此有机会接近形形色色的人,见识千奇百怪的事,看透人情冷暖的真,写下来自我心的文。
纸媒没落时,我又凭着“我写我怕啥”的执拗,在别人诚惶诚恐或心存侥幸之时,自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运营一个公众号,并因此结交更优秀的同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来自农村,我父母都是农民”时,我就知道,当年那个饥饿和贫困、自卑和拧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信念,在看到我口出妙语、自信满满的儿子时,更加坚定:
那个长得酷似我的小男生,已经完全没有我当年扭曲苦涩的影子,而在阅读、学习、游玩、探索中,正成为一个阳光美好的少年。
与此同时,靠下苦力在郑州安稳下来的我哥,也在努力结束他家两个孩子的留守命运:
买房和孩子们同住,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勉励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学得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而买了房的我妹,也决定干完手头的活儿,回到县城边做小生意边陪读她的娃,用不一样的起点和平台、努力和耐心,让孩子避免重复她的命运。
5
我那头发花白的老父亲,已多年没有机会在我们的成绩单上签字。
但每当家庭团圆时,他都挥舞着那双铁耙般的大手,语重心长地对儿孙们继续重复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
这,就是我们家的故事。
一个穷人之家的故事,一个底层之家的故事,一个最普通也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家庭的故事。
穷人家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哪怕有一丝机会,也不要放弃读书,这是穷人唯一的捷径。
穷人家的孩子,一定要不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才可能追赶上别人,这是穷人最后的尊严。
穷人家的孩子,一定要不能太急,只要一代比一代强,这就是穷人最大的脸面。
以上内容是关于读懂这些故事人生便无怨言和读懂这个故事人生便没有怨言了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