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最强军工围观:℉更新时间:07-20 19:05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和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当物理学界面临着重重危机时,爱因斯坦的创造力,改写物理学的进程正处于巅峰。这也许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独一无二的机遇。这个机会当然也对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开放。可是他们都错失其重点,因为他们死守着旧观念。爱因斯坦没有错失重点是因为他对于时空有更自由的眼光。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互相联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一个必要因素。

一、更自由的眼光使他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26岁的爱因斯坦敢于质疑人类关于时间的原始观念,从而打开了通向微观世界的新物理之门。

1905年通常称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在那一年,爱因斯坦引发了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时间、空间、能量、光和物质)的三大革命。一个26岁、默默无闻的专利局职员如何能引起如此深远的观念变革,因而打开了通往现代科技时代之门?当然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们也许可以分析他成为这一历史性人物的一些必要因素。

首先,爱因斯坦极其幸运:他出生于合适的时代,当物理学界面临着重重危机时,他的创造力正处于巅峰。换句话说,他有机会改写物理学的进程,这也许是自从牛顿时代以来独一无二的机遇。这种机遇少之又少。E.T.贝尔(Bell)的《数学精英》引用了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813)的话:

虽然牛顿确实是杰出的天才,但是我们必需承认他也是最幸运的人:人类只有一次机会去建立世界的体系。

这里,拉格朗日引用的是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第三卷即最后一卷前言中的话:

现在我要演示世界体系的框架。

拉格朗日显然非常嫉妒牛顿的机遇。可是爱因斯坦对牛顿的公开评价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幸运的牛顿,幸福的科学童年……他既融合实验者、理论家、机械师为一体,又是阐释的艺术家。他屹立在我们面前,坚强、自信、独一无二。

爱因斯坦有机会修正200多年前牛顿所创建的体系。可是这个机会当然也对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开放。的确,自从1881年麦克尔逊-莫雷(Michelson-Morley)首次实验以及1887年第二次实验以来,运动系统中的电动力学一直是许多人在钻研的热门课题。令人惊奇的是,当爱因斯坦仍在苏黎世念书时,他已经对这个题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899年他曾写信给他后来的太太米列娃:

我还了赫姆霍兹的书,现正在非常仔细地重读赫兹的电力传播工作,因为我以前没能明白赫姆霍兹关于电动力学中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论述。我越来越相信今天所了解的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与实际并不相符,而且可能有更简单的理解方式。

他追寻此更简单的理解方式,六年以后引导出了狭义相对论。

当时许多科学家对这个科目也极感兴趣。庞加莱(L.H.Poincaré,1854-1912)是当时两位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也正在钻研同一个问题。事实上,相对性(relativity)这一名词的发明者并不是爱因斯坦,而是庞加莱。庞加莱在1905年的前一年的演讲《新世纪的物理学》中有这样一段:

根据相对性原则,物理现象的规律应该是同样的,无论是对于固定不动的观察者,或是对于作匀速运动的观察者。这样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辨别我们是否正处于这样一个运动状态。

这一段不仅介绍了相对性这个概念,而且显示出了异常的哲学洞察力。然而,庞加莱没有完全理解这段话在物理上的意义:同一演讲的后几段证明他没有抓住同时性的相对性(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这个关键性、革命性的思想。

爱因斯坦也不是首位写下伟大的转换公式的人:

之前,洛伦兹(H.A.Lorentz,1853-1928)曾写出这个公式,所以当时这个公式以洛伦兹命名,现在仍然是这样。可是洛伦兹也没能抓住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个革命性思想。1915年他写道:

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死守一个观念:只有变量t才能作为真正的时间,而我的当地时间t'仅能作为辅助的数学量。

这就是说,洛伦兹有数学,但没有物理学;庞加莱有哲学,但也没有物理学。正是26岁的爱因斯坦敢于质疑人类关于时间的原始观念,坚持同时性是相对的,才能从而打开了通向微观世界的新物理之门。

几乎今天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同意是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这对庞加莱和洛伦兹是否公平?要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引用怀特海(A.N.Whitehead)的话:

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非常接近真理和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两回事。每一个重要的理论都被它的发现者之前的人说过。

洛伦兹和庞加莱都没有抓住那个时代的机遇。他们致力于当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运动系统中的电动力学。可是他们都错失其重点,因为他们死守着旧观念,正如洛伦兹自己后来所说的一样。爱因斯坦没有错失重点是因为他对于时空有更自由的眼光。

要有自由的眼光(free perception),必须能够同时近观和远看同一课题。远距离眼光(distant

perception)这一常用词就显示了保持一定距离在任何研究工作中的必要性。可是只有远距离眼光还不够,必须与近距离的探索相结合。正是这种能自由调节、评价与比较远近观察的结果的能力形成了自由的眼光。按照这一比喻,我们可以说洛伦兹失败了是因为他只有近距离眼光,而庞加莱失败了是因为他只有远距离眼光。

中国伟大的美学家朱光潜(1897-1986)强调过“心理距离”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性。我认为他的观念与上述的远距离眼光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的学术领域而已。在最权威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Subtle

Is the

Lord中,作者选择这样一个词来描写爱因斯坦的性格:孤持(apartness),并且在第三章开始时引述道:

与其他人保持距离;单独地、孤立地、独自地。(《牛津英文词典》)

的确,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互相联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一个必要因素。

1905年爱因斯坦另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是他于3月间写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这篇文章首次提出了光是带分立能量hv的量子。常数h由普朗克于1900年在其大胆的关于黑体辐射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普朗克变得胆怯,开始退缩。1905年爱因斯坦不仅没有退缩,还勇敢地提出关于光量子的“启发性观点”。这一大胆的观点当时完全没有受到人们的赞赏,从以下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八年后,当普朗克、能斯特(W.H.Nernst)、鲁本斯(Heinrich

Rubens)、瓦尔堡(O.H.Warburg)提名爱因斯坦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时,推荐书上说:

总之,我们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现代物理学的重要问题是爱因斯坦没有做过巨大贡献的。当然他有时在创新思维中会错过目标,例如,他对光-量子的假设。可是我们不应该过分批评他,因为即使在最准确的科学里,要提出真正新的观点而不冒任何风险是不可能的。

这封推荐书写于1913年,其中被嘲笑的光-量子假设(hypothesis of

light-quanta)指的就是上述爱因斯坦于1905年大胆提出的想法。可是爱因斯坦不理这些嘲笑,继续把他的想法向前推进,于19

16至1917年确定了光量子的动量,进而发展为1924年对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的划时代的认识。

光量子这一革命性之观点产生的历史可以总结为:

1905年,爱因斯坦关于E=hv的论文

1916年,爱因斯坦关于P=E/c的论文

1924年,康普顿效应

在那些年里,在1924年康普顿效应确立之前,爱因斯坦完全孤立,因为他对光量子的深邃眼光不被物理学界所接受。

二、广义相对论是他的一次纯粹的创造

关于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他创造了这个机遇。这是一次纯粹的创造。

在1905年至1924年之间,爱因斯坦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广义相对论。作为科学革命,广义相对论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设想宏伟、美妙、广邃,催生了令人敬畏的宇宙学,而且它是一个人独自孕育并完成的,这一切让我想起《旧约》里的创世篇(不知爱因斯坦本人是否曾想起这个比较)。

当然,我们很自然也会想起其他的科学革命,例如牛顿的巨著、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不同之处:牛顿的工作确实是宏伟、美妙、广邃的。对。可是在他之前有伽利略(Galileo)、开普勒(Kepler),还有更早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成果。他也不是当时唯一在寻求万有引力定律的人。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都是影响深远的革命。可是它们是当时许多人研究的热门课题,都不是由一个人所创建的。

关于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他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独自一人通过深邃的眼光,宏伟的设想,经过七八年孤独的奋斗,建立起一个难以想象的美妙体系。这是一次纯粹的创造。

三、他的新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的发展进程

爱因斯坦逝世50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广义相对论代表引力场的几何化。自然而然它使爱因斯坦接着提出电磁场的几何化。从而又产生了将所有自然力几何化的想法,即统一场论。此发展成为他后半生的研究重点。例如,1949年至1950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他最后的研讨会上,他尝试着把电磁场Fμν合并成不对称的度量gμν。他这个尝试和他先前在同一方向所做出的努力一样,都没能成功。

由于没有成功,也由于自20世纪20年代初,爱因斯坦将其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这项研究上而忽略了像固体物理和核子物理这些新发展的领域,他经常遭受批评,甚至被嘲笑。他对于统一场论的投入被描述为着魔(obsession)。这种批评的一个例子是拉比(I.I.Rabi,1898-1988)于1979年在普林斯顿举行的爱因斯坦百年纪念上所讲的话:

当你想起爱因斯坦于1903或1902年至1917年的工作时,那是极其多彩的,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接近物理,有非常惊人的洞察力;然而,在他不得不学习数学,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微分几何的时期以后,他就改变了。

他改变了他的想法。他的那种对物理学的伟大创意也随之改变了。

拉比是否正确呢?爱因斯坦有没有改变呢?

答案是:爱因斯坦的确改变了。改变的证据可以在他1933年的斯宾塞演讲《关于理论物理的方法》中找到:

……理论物理的公理基础不可能够从经验中提取,而是必须自由地创造出来……经验可能提示适当的数学观念,可是它们绝对不能从经验中演绎而出……

但是创造源泉属于数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单纯的思考可以抓住现实,正如古人梦想的一样。

虽然你可以同意或反对这些非常简要的论点,但是你必须同意它们强有力地描述了爱因斯坦在1933年关于如何做基础理论物理的想法,而且此想法相对于他早年的想法有极大的变化。

爱因斯坦自己对这一变化非常清楚。在他70岁出版的《自述》里,我们看到:

……我作为一个学生并不懂得获取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深奥知识的方法是与最复杂的数学方法紧密相连的。在许多年独立的科学工作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了这一点。

很明显,在这一段里,“独立的科学工作”指的是他于1908年至1915年期间创建广义相对论的长期奋斗。长期奋斗改变了他。是否朝更好的方向改变了呢?拉比说:不是,他的新眼光变成徒劳无益的走火入魔。我们说:他的新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

爱因斯坦逝世50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本文是杨振宁先生2005年7月24日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所作的大会报告,演讲稿为英文,中文稿系翁帆女士翻译。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全文刊于《科学文化评论》第2卷第4期<2005

>。)

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简单的一句话

一名署名约翰卫斯理的人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妇在婚后十一年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宝。男孩两

岁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门上班之际,看到桌上有一药瓶打开了,不过因为赶时间,他只扬声妻子把药瓶收好,然后就关上门上班去。妻子在厨房忙得团团转,就忘了丈夫的叮嘱。

男孩拿药瓶,觉得好奇、又被药水的颜色所吸引,於是一饮而尽。药水成份厉害,即使成人服用也只能用少量。男孩OD(Overdose服药过量), 被送到医院后,返魂乏术。妻子被事实吓呆了,不知如何面对丈夫。紧张的父亲赶到医院,得知噩耗非常伤心,看儿子的尸体,望了妻子一眼,然后说了四个字。 [www.07938.com]

作者叫读者猜,这丈夫说了四个甚麽字?

答案是:

" I love you darling ."

作者说,这反应是Proact ive的(即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控制)。作者亦盛赞这丈夫是人类关系的天才,因为儿子的死已成事实,再吵再骂也不会改变事实,只惹来更多的伤心,而且不只自己失去儿子,妻子也失去儿子。

这故事,主旨是彰显人类选择的自我层次 , 同一件不幸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骂社会,甚至自责无穷,但事情却不因这些而改变,这一切只改变了你和日后的生活,负着疤痕的活下去。反之,放下仇怨恨和惧怕,放下过去,勇敢的活下去,事情的境况原来并不如想像中坏,这就是作者所说的Proactive Behavior,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人转境 ,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牵走 。

1.遇到你真的爱的人时 要努力争取和他相伴一生的机会!

因为当他离去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2.遇到可相信的朋友时 要好好和他相处下去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可遇到知己真的不易

3.遇到人生中的贵人时 要记得好好感激

因为他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4.遇到曾经爱过的人时 记得微笑向他感激

因为他是让你更懂爱的人

5.遇到曾经恨过的人时 要微笑向他打招呼

因为他让你更加坚强

6.遇到曾经背叛你的人时 要跟他好好聊一聊

因为若不是他今天你不会懂这世界

7.遇到曾经偷偷喜欢的人时 要祝他幸福!

因为你喜欢他时.不是希望他幸福快乐吗?

8.遇到匆匆离开你人生的人时 要谢谢他走过你的人生

因为他是你精采回忆的一部分

9.遇到曾经和你有误会的人时 要趁现在解清误会

因为你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解释清楚

10.遇到现在和相伴一生的人 要百分百感谢他爱你

因为你们现在都得到幸福和真爱


永远的坐票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

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

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

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救 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 ,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

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某大公司要招聘一名总经理助理,广告刊登后,应聘材料像雪片一样飞来。经过认真挑选,50个人有幸被通知笔试。

考试那天,在临时的考场——公司会议室里,众考生个个踌躇满志,胸有成竹,都显出志在必得的信心。很快,考试开始,考官把试卷发给每一位考生,只见试卷上题目是这样的:

综合测试题(限时3分钟)

1.请把试卷认真读完;

2.请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尊姓大名;

3.在你的姓名下面写上汉语拼音;

4.请写出五种动物的名称;

5.请写出五种植物的名称;

6.请写出五种水果的名称;

7.请写出五座中国城市;

8.请写出五座外国城市;

9.请写出五位中国科学家姓名;

10.请写出五位外国科学家姓名;

11.请举出五本中国古典名著;

12.请举出五本外国文学名著;

13.请写出五个成语;

14.请写出五句歇后语;

……

不少考生匆匆扫了扫试卷,马上就拿起笔,“沙沙沙”地在试卷上写了起来,考场上的空气因紧张而有些凝固。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除了有两三个人在规定的时间三分钟之内交卷外,其他人都还忙着在试卷上答写。考官宣布考试结束,未按时交的试卷,一律作废时,考场上像炸开了的锅,未交卷的考生纷纷抱怨:“时间这么短,题目又那么多,怎么可能按时交郑呢?”“对!题目又很偏!”

只见考官面带微笑,“很遗憾!虽然各位不能进入敝公司的下一轮考试,但不妨都把自己手上的试卷带走,做个纪念。再认真看看,或许会对你们今后有所帮助。”说完,他很有礼貌地告辞了。

听完考官的话,不少人拿起手中的试卷继续往下看,只见后面的题目是这样的:

19.请写出五个“认真”的同义词;

20.如果你已经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2题。


中文名称: 卞和

又名: 一作和氏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相关事件: 蔺相如完璧归赵

相关人物: 厉王

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 卞和荆山(今南漳县境)人。春秋时楚民。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这个网站的故事都是电子版的 很适合小孩子学 有动画又有人教

可以自己去选http://www.mm-bb.cn/story/List/List_345.shtml

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在离这儿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猫城,在猫城里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座小小的老鼠城。

猫城里有一家猫咪食品店,那里卖老鼠肉花生豆、鲜老鼠罐头、油炸老鼠干儿等四十几种跟老鼠有关的食品。

在白猫街的白猫胡同里的白猫楼第一层的42号住着一只出生了六个月的白猫小伙儿。这只猫小伙儿叫艾笛,它有很多猫城货币。

这天,它去食品店买了一盒鲜老鼠罐头、一袋油炸老鼠干儿和一瓶老鼠脑浆酒,一边吃,一边说:“嗯,真好吃!要是能开一家商店,可就能赚大钱了!”它突然拍了一下脑袋,说:“我真是太糊涂!自己开一家商店,不光卖吃的,还卖用的。哈!我要发财了!”它高兴地唱起歌来:“喵!喵!喵喵喵喵喵!我要发财了!喵呜!喵呜!哈哈!”

它用8000块猫城货币盖了一间豪华的商店,又用1000块雇了六名猫女士当售货员。它又进了鼠皮大衣、鼠毛粉等50多种商品。艾笛在商店门口挂了一块写有“猫咪商店”的招牌。

第二天,正式营业。买东西的猫排了一大行。售货员都忙不过来了。嘿!不到天黑,东西就被抢购一空。艾笛想:既然能赚这么多钱,我还不如……

它在每样东西里都掺了一些假货,价钱也降低了一些。第二天,买东西的猫更多了。它们都以为自己占便宜了,就大量争购自己需要的食品和用品。不到中午,东西又被抢购一空。艾笛可发大财了。

有一天,一位叫米加的猫先生,用了鼠毛粉后,身上非常痒,而且起了许多小红泡。它问妻子爱丽:“这种粉用了后怎么这样?”“我也不知道。”爱丽回答。米加只好去找艾笛。“用了你这种粉后,我身上怎么起了小红泡?”米加问。艾笛结结巴巴地说:“因为,这……这……这些老鼠身上有……有虱子。”米加去老鼠城抓了只老鼠一看,哪里有虱子?米加气极了,去找警官。

警官宣布:“把被告人——艾笛押上来!”警官问艾笛:“你是不是在粉里掺了小跳蚤粉?”艾笛不承认。警官又说:“那米加身上怎么起了小红泡?”艾笛还是不承认。警官又生气地说:“你不承认,就重重判!”艾笛只好承认。警官又说:“好吧!既然你承认了,可以从轻处罚,不过,那得判你有期徒刑12年!”

这只贪财又骗人的猫,以害人开始,最终又以害己告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我喜欢的小动物

动物世界多姿多彩。每一只小动物都灵巧、可爱。童真童趣的孩子们都有自己及其喜欢的小动物,喜欢它们的眼神,喜欢他们俏皮可爱的滑稽表演。我,当然也不例外啦!

我喜欢的小动物它姓“黄”,哦,不要误会,不是“黄飞鸿”,而是小鸟“黄鹂”。它从头到脚一身黄,从远处看特显眼!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的东望西望,好像在说:我还要熟悉熟悉环境呢!毛绒绒的羽毛下面,缩着两个小红爪子。它呀,连睡觉都跟别的鸟两样儿。嘿!真可爱!

黄色的羽毛最令人惊奇。一般的鸟羽毛的颜色都是咖啡色的,显的很普通。可黄鹂的羽毛的颜色却是金黄色的,真奇怪!我想,它可能是去染过毛赶流行吧!

一双黑色的小眼睛嵌在那小小的头里,一眨一眨的。好像在说:“你们不要再伤害鸟类了!”说的那么凄惨与肯定!

小红爪子从那黄色的羽毛里伸了出来,一伸一曲,好像在领着大家做体操呢!“来,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红色的爪子在黄色羽毛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了黄鹂的美丽。怪不得说“红配黄,亮堂堂”呢!啊,太可爱了!

黄鹂鸟儿连睡觉都不跟别的鸟儿一样。每当夜幕到来时,黄鹂就飞到杆子上,把它那金黄色的毛绒绒的身子卷成一个大圆球。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个“小毛球”立在杆子上,我不说,你还真不知道那是小鸟黄鹂在睡觉呢!啊,贼可爱了!

黄鹂鸟的歌声也是远近驰名的。每天早晨,人家从不睡懒觉,早早的起床,还“叽叽喳喳”的把我也叫了起来。“叽叽喳喳”好像是在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呢!每当我放广播的时候,小鸟也争着说、唱,把整个家都搞得鸡飞狗跳的。

我喜欢的小动物—黄鹂鸟儿有特点吧!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动物都有它的特点和可爱之处。要保护动物呀!


.懒惰的狐狸

森林里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老实的熊。他们生活在一起。

春天来了,他们要播种玉米。狐狸说:“熊兄弟,你去播种,我去把树上的小鸟赶走。要不然,它们把我们的种子给吃了怎么办。”狐狸说完,就走了。它来到一棵大树下睡觉。熊播完了种子,狐狸刚好也睡醒了,他揉着眼睛对熊说:“我赶走了好多小鸟,它们都想来吃我们的种子的。”熊相信他的话。

熊种的玉米发芽了,并渐渐越长越高,还结出了玉米棒子。到了该收获的季节,狐狸说:“兄弟,你去收玉米,我到山上去打野兔来改善改善我们的生活。”老实的熊同意了。狐狸出去了,他又找了一棵树躲在下面美美地睡上一觉。他回家的时候,熊把玉米收完了。狐狸摊开手说:“兄弟,抱歉!今天运气不好,一只野兔也没打着。”熊还是相信他的话。

秋天到了,他们种的稻子熟了。狐狸又说:“兄弟,你去收稻子。我在家看着玉米,要不然让小偷把玉米偷了。”熊走后,狐狸在家里又睡了一觉。他睡完觉,熊也收完稻子回来了。“有小偷来偷我们的玉米,被我给赶跑了。”狐狸对熊说。熊依然相信他的话。

到了分东西的时候,他们请邻居狼作证人。狐狸说:“熊老弟,你干活这么辛苦,我也没闲着。这样吧,我分九份,你分一份,怎么样?”老实的熊爽快地答应了。邻居狼对熊说:“狐狸是骗你的,其实每次你干活的时候,他都在睡大觉。”熊听了抢过东西,把狐狸赶走了。

冬天到了,到处冰雪覆盖,狐狸找不到吃的,就饿死了。 谁是傻瓜

某人去动物园看猩猩。他先向猩猩敬礼,猩猩也模仿着对他敬礼,他觉得很好玩,又向猩猩作揖,猩猩便也向他作揖。某人接着向猩猩扒眼皮,不料猩猩这次没有模仿,而是打了他一巴掌。

某人生气地去问饲养员。饲养员告诉他:在猩猩的语言里,扒眼皮是骂对方傻瓜的意思,所以猩猩要打他。某人大悟。

第二天,某人再去动物园以图报复。他向猩猩敬礼、作揖,猩猩都跟着做了。接着他拿出一根大棒子向自己头上打了一下,然后把棒子交给猩猩。

不料,猩猩这次又没有模仿,而是向他扒了扒眼皮。

以为自己聪明,去戏弄别人为乐或占些小便宜的人,都是被猩猩扒眼皮的对象。

老鼠和狗

一群老鼠爬上桌子准备偷肉吃,却惊动了睡在桌边的狗。老鼠们同狗商量,说:“你要是不声张,我们可以弄几块肉给你,咱们共享美味。”

狗言辞拒绝了老鼠们的建议:“你们都给我滚,要是主人发现肉少了,一定怀疑是我偷吃的,到那时我就会成为案板上的肉了。”

很多监守自盗的人还不及这只狗聪明。比如说,国有资产流失了,具体负责人能脱得了干系吗?可许多人就想不明白这一点,贪图眼前的两块肉,而最终使自己受到惩罚。

蚂蚁和大鸟

一只蚂蚁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掉了下去。它用尽全身力气想靠近岸边,但没一会儿就游不动了,在原地打转,小蚂蚁近乎绝望地挣扎着。这时,正在河边觅食的一只大鸟看见了这一幕,它同情地看着这只可怜的蚂蚁,然后衔起一根小树枝扔到它旁边,小蚂蚁挣扎上树枝,终于脱险回到岸上。

当小蚂蚁在河边草地上晒身上的水时,它听到了一个人的脚步声。一个猎人轻轻地走过来,手里端着枪,准备射杀那只大鸟。小蚂蚁迅速地爬上猎人的脚趾,钻进他的裤管,就在猎人扣动扳机的瞬间,小蚂蚁咬了他一口。猎人一分神,子弹打偏了。枪声把大鸟惊起,振翅飞远了。尽管蚂蚁是比大鸟弱小许多的小动物,但它却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大鸟躲过一次杀身之祸。

不要以为只有结交权贵才会对自己有好处,要心怀善意常帮助别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反过来有许多小人物也会帮上你的大忙。

你可以加一些描写的,这样还可以更完美,希望可以帮助你。


这是在太好了

以上内容是关于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和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标题:关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关于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7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