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的牧童 欢乐的牧童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机智的牧童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欢乐的牧童和机智的牧童的精彩内容哦。
山上有条大灰狼,又凶残又贪婪,经常咬死村里的绵羊,人们对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把自己家的羊圈围得很高。
有两个小牧童决心除掉这条恶狼。他们在山上找到了狼窝。趁大狼外出觅食的时候,他们偷偷摸进洞里,抱出两只小狼崽子。在狼洞附近,找到两棵相隔十来步远的树,便一人抱着一头小狼爬到树上。
等了一阵,大狼觅食回来了。回到洞穴里,发现狼崽不见了,就慌慌张张地窜出洞口四处张望。
这时,一个牧童狠狠扭着小狼的耳朵,小狼嗥嗥尖叫。大狼闻声仰视,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树上,立刻怒吼着,等一下它又疯狂地扑到树下,后腿站起,又爬又抓。正在它焦急的时候,只见另一个牧童也将怀里的小狼捏得嗷嗷怪叫,老狼又发疯一般朝这边奔来,在树下又扑又跳。那边的小狼又叫起来,老狼又朝那边扑去。老狼在两棵树之间凄厉地号叫着,奔来奔去,没有一刻停息。
渐渐地,老狼越跑越慢,叫声也越来越弱。它爬着,挣扎着,最后一头扎在地上就起不来了。牧童等了一阵,溜下树来一看,哈,狼已经断气啦。
【哲理启示】:
敌我双方的强弱有时要看是否善于斗智,只要抓住了强者的弱点,便能促使矛盾朝反面转化,变小为大,反弱为强。
机智的牧童
从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两个都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都建造过很多雄伟的建筑和雅致的亭台楼阁。他们的手艺都十分精湛,难分高下。
有一天,国王突然想从他们两个之间选出一个最好的木匠。他决定让他俩比赛,谁赢了就封谁为“天下第一木匠”。于是国王把两个木匠宣进宫,让他们开始比赛,看谁在三天内雕刻出的老鼠最逼真、最完美。谁要是赢了不光可以得到很多奖品,还有册封。
在这三天里,两个木匠都专心致志地工作,因为他们都希望得到“天下第一”的头衔。
到了第三天,他们都把自己雕刻好的老鼠交给国王。国王把所有的大臣都召集到王宫,让他们一起来评审。
第一个木匠的老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眼珠子还会自己转来转去,胡须也能抖动。
第二个木匠的老鼠远看还有点老鼠的模样,近看怎么也不像老鼠。
胜负立马就分了出来,国王和大臣们一致判定第一个木匠获胜。第二个木匠却站了出来对国王说:“陛下的评审不公平。”
国王问:“怎么不公平了?”
第二个木匠接着说:“要判定谁雕的老鼠更像真的老鼠,应该由猫来决定,您不觉得猫看老鼠的眼光比人要锐利的多吗?”
国王觉得第二个木匠说的有道理,就派人去抓几只猫来。
没想到,猫刚被放到地下,都不约而同地扑向那只不像老鼠的“老鼠”,一个劲地啃咬,抢夺了起来。然而,却没有一只去光顾那只很像老鼠的“老鼠”。
国王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事实摆在面前,他只好封第二个木匠为“天下第一木匠”。
但是国王想弄个明白,于是问第二个木匠:“你是怎么让猫认为你雕的老鼠是真的老鼠的?”
第二个木匠笑着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没用木头而是用的鱼骨雕的老鼠。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还是不像,而是腥味啊!”
【哲理启示】:
因循守旧只能让我们走进死胡同。抓住问题的关键,开辟新的道路,将会更快到达终点。
欢乐的牧童
春秋时期,孔子率领众多弟子,坐着马车经过泰山脚下,看见路边有一个妇人披麻戴孝,正伏在一座新坟上悲哀地哭泣着。坟地中有三座坟,两座旧坟,一座新坟。
孔子停下马车,凭着车栏注意地倾听,又叫他的得意门生子贡上前问问情由。
子贡走到坟墓边,问:“大嫂,听你的哭声,好像有莫大的悲伤,是吗?”
妇人抬起头,抽泣着说:“这一带有猛虎作恶,过去我的公公外出办事回来,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在田里干活,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独生儿子上山砍柴,又被老虎咬死了,我怎能不悲伤呢?”
子贡将妇人的不幸遭遇转述给孔子,孔子下车亲自上前问:“既然老虎这样凶恶,你们为什么还不趁早离开这儿呢?”
妇人回答:“这儿地方偏僻,官府的人到不了,没有苛政。”
孔子深有感触,沉默了一阵,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苛政比恶虎还要凶猛。”
【哲理启示】:
残酷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告诫当权者要关心民众疾苦。
以上内容是关于机智的牧童和欢乐的牧童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