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案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案例

修梦成仙围观:℉更新时间:07-20 10:00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旁观者效应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旁观者效应案例和旁观者效应的精彩内容哦。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案例

当你想通过电子邮件征询某种答案时,你最好逐件分发,这样会更有效,而以邮件组的形式同时发给许多人,则效果不大。因为当他们收到信时,发现你将这封信同时发给了许多人,他们就会想其他人会给你答复的,从而忽视了这封信。这是以色列心理学家格雷格·巴荣发现的“旁观者效应”。

巴荣曾向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240个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向其中一半人是单独发的,另一半人则是以邮件组的形式发送的。结果发现,前一半人中有64%的人回信了,其中有1/3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的人回信,其中只有16%的人给出详尽的回答。

巴荣认为,这是一种责任扩散现象。他将这种效应与许多犯罪现场的旁观者联系了起来,当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人们进行干预的责任感会减弱。

旁观者效应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果酱中挑一种,还是24种果酱中挑一种时,人们都愿意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真正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作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所作购买决定的10倍。<?l:nepe pref="n" =="" "rn:e-rft-:ffe:ffe"=""?><:p>

如果不是买果酱这样的简单消费,而是投资可以使人们获得收益的事件呢?研究发现,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表现并没有好太多。过多的选择使人们变得保守,不愿意为极可能获得的收益冒点风险。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采取一种简化策略,要么随便选一种,要么什么都不选。<:p>

比如,美国曾进行过一项关于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的研究。在美国,由于有政策的支持,选择参与这样的基金基本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参加就相当于把到手的钱白白扔掉。研究者考察了647个公司共80万名员工的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结果发现,当公司提供选择的退休基金只有2种的时候,有75%的员工选择了参与;而选择有59种时,参加的比例就只有60%了。选择多了,似乎人们在有利益的事情上反而糊涂了。<:p>

看来,太多的选择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旁观者效应案例

女儿第一次将男朋友带回家里,父亲在客厅里迎接他们,陪着女儿和男朋友,天南地北的聊着。

父亲问女儿的男友:「你喜欢打球吗?」

男朋友回答:[不,我不是很喜欢打球,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听音乐。]

父亲继续问:「那喜欢赌马吗?」

男朋友:「不,我不赌博的。」

父亲又问:「你喜欢看电视上的田径或是球类竞赛吗?」

男朋友:「不,对于这些有关竞赛性的活动我没什么兴趣。」

男朋友离开后女儿问父亲:「爸,你觉得这个人怎样?」

父亲回答:「你和他做朋友我不反对,但如果你想嫁给他,我则是坚决不赞成。」

女儿讶异的问:「为什么呢?」

父亲说:「一般人养黄鹂鸟,绝不会将黄鹂鸟关在自家的鸟笼里,主人会带到茶馆,那儿有许多的黄鹂鸟。这只新的鸟儿,在茶馆听到同类此起彼落的鸟鸣声,便会不甘示弱,也引吭高歌。这是养鸟人训练黄鹂鸟的诀窍。」

女儿问:「这和我的男友有什么关系呢?」

父亲说:「养鸟人刺激黄鹂鸟竞争的天性,来训练黄鹂鸟的展露优美的歌声,若是没有竞争,这只黄鹂鸟可能就终生暗哑了,不能发出任何叫声,主要是因为,没有其它的鸟儿来与他比较。」女儿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父亲继续道:「你的这一位男朋友,经过我刚刚与他的一番谈话,发现他既不运动,也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赌博、球赛,排斥一切所有竞赛性的活动,我认为,像这样子的男人,将来恐怕难以有所成就,所以反对你嫁给他。」

太多人因为恐惧失败,而不愿意参与竞赛,透过黄鹂鸟的启示,我们终于了解,原来竞赛的重点,不在于胜负,而在于每一次投入,都能让自己更加成长。

以上内容是关于旁观者效应和旁观者效应案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旁观者效应案例

标题: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案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71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