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 勇于让自己的灵魂处于荒芜地带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勇于让自己的灵魂处于荒芜地带和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的精彩内容哦。
为自己奔跑,让自己的灵魂做主
文/储秋实
北国的深秋,万物开始凋谢,朔风阵阵,红叶飘零。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秋的寂静,一个非凡的生命降临人世。一位富商的家中,多了几分繁忙,多了几分喜悦。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画家。青年时,他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娶妻生子。这时的他,可谓达到完美。人间凡是想得到的优点他几乎都拥有:高大帅气,诗文书画,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夜晚,只身前往杭州一家寺庙遁入空门,法号:演者。
这时的他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画家。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来劝他还俗,但都被拒绝。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只是淡然答道:“我想来就来了”.这句话令多少人震惊。在现今的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心不为形役”?世俗的世界上让多少饮食男女承担了欲望的负载。他却轻松地从中走出,让人感叹也让人敬佩。
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对他的行为也不理解,并亲自到杭州看他。而他的问答却是:“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此后的他一心钻研佛法,足不出户,终于成了佛学专家,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世俗与心灵的交战,这也是一次“心”和“形”的较量。
人定时分,独自侧倚栏杆,回看历史长河,人生只不过是转瞬而逝的浪花。自己的一生应由自己掌握,无需受世俗左右。在短暂的一生中,让自己的灵魂做主,即使在风烛残年之时也不会有悔恨一生的虚度。正如公元4世纪时的荷马,他处在一个迷茫的时代,当时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人们纵酒欢歌,而荷马却在人声的喧闹中跟随自己的灵魂,独自寒窗沥血,青灯走笔,为自己奔跑,用灵魂铸造了《荷马史诗》,同时也铸就了自己不朽的名声。
跟随自己,为自己奔跑,抵制物欲的袭击,使心不为形役。即使自己不能成为圣人,只要心中有了圣人的目标,在别人眼里,你也将成为一位圣者。
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
用羞辱为人生加油
文/王爱军
咸丰十年(1860年),河南固始县令张曜被提拔为知府,不久又擢升为河南布政使,接连的喜讯让张曜倍感“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正在这时,一份弹劾他的奏章,打碎了他的升官梦。
写奏章的人叫刘毓楠,时任御史之职,参劾张曜倒也没什么贪污受贿之类的大事,只是说他“目不识丁”,没文化,当个武官还可以,当一省的行政首脑恐怕不太合适。
刘毓楠的弹劾,正击中了张曜的痛处。他幼年失学,最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纠集一群同龄少年,以头领自居,指挥他们持竿结阵,冲杀战斗。年长一些,便在赌场混生活,于打打杀杀之间,练就一身好武艺。清咸丰初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张曜趁机入伍从军,得到了用武之地,因为智退捻军有功,深得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赏识,赐号霍钦巴图鲁(勇士之意),并破格任命他为固始县令。说起来,上马提枪,他是把好手;下马写字,无异赶鸭子上架。
咸丰皇帝看到刘毓楠的奏章,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诏免去了张曜的河南布政使职务,改授为南阳总兵。虽然官阶待遇没有太大变化,但这在官场“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下,毕竟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遭此羞辱的张曜起初愤愤不平,可不是嘛,没伤着谁,也没惹着谁,凭什么已经戴在头顶的乌纱帽被摘了下来?可冷静下来一想,刘毓楠也没说错。他很后悔年少时没好好学习,痛定思痛,决心补上这块短板,再也不给别人瞧不起的口实。
老师是现成的,夫人张李氏闺名雪如,不仅容貌俊美,而且熟读诗书,是个才女。当他把求夫人教他念书的想法跟夫人提起时,没想到夫人一改往日的温顺,正色回答道:“要教是可以的,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历来钦佩夫人满肚子的学问,一听这个条件,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夫人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拜师之礼,正式入门成了夫人的弟子。
张曜可不是和夫人寻开心,他来的可是真的。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夫人教他读经史。每当他脑筋不转弯儿,或学习有些厌倦、懒惰,夫人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吓得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
为了时刻铭记当初的羞辱,张曜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随时鞭策自己。天道酬勤,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不仅能自己草拟奏疏,而且文笔雅驯,颇有才气,被称为“淹通图史,诗文皆有古法”.后来,他升任山东巡抚,又有人想起他的历史,再写奏章参他“目不识丁”.这次,他不再选择沉默,上书请皇上面试,结果都被他的学问所折服,从皇上到大臣无不暗暗称奇。
张曜自然忘不了夫人的功劳,对她始终怀有一种老师般的敬畏。据说有一天,在巡抚大堂上,张曜突然问众幕僚:“你们都怕老婆吗?”众人回答:“不怕!”张曜听后大吃一惊说:“什么,你们竟然连老婆都不怕?”
怕老婆的巡抚并不好笑,在老婆的教导下,张曜手不释卷,文化修养大大提高,也使他对诸多政务能以阔大的胸襟坦然处之,无论领兵追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还是在山东巡抚任上治理黄河、兴办水利,他的战功政绩都可圈可点,不仅受到皇上的表扬,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在黄河大坝所植的柳树,被称为“张公柳”.当他在抗洪一线病发逝世,济南人民感其恩德,尊他为黄河的“大王”,并在大明湖边为他修建祠堂,永久纪念,成为一个在封建时代让后人怀念的贤官能吏。
从目不识丁的一介武夫,到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张曜最为感激的,就是当初揭开他伤疤的刘毓楠。后来,刘毓楠因事被弹劾罢职,回了老家,张曜不计前嫌,得知刘毓楠家贫,便以千金相赠。此后年年都会给予周济,直到刘毓楠去世。每次给刘毓楠写信,他都要在落款处盖上“目不识丁”印,以感念刘毓楠的玉成之德。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有受伤的时候,伤疤给人疼痛,但也会带给人强壮。就像张曜那样,曾经不堪的羞辱,却成为他一生最强劲的动力。
勇于让自己的灵魂处于荒芜地带
没人会倒霉一辈子
文/周礼
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恐怕是无数人想知道,却又无法得到答案的一个问题。的确,未来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谁又能说清将来是什么样子呢?
曾经,有一位老师给一群劣迹昭着、无可救药的学生上了一堂课,她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选择题,题目是:你认为以下三个人中哪个将来会成为世人仰慕的楷模?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学生们几乎都选择了C,理由很简单,前两个人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生活习惯比较差,将来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而第三个人则不同,他有着耀眼的功绩,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受人景仰的人完全有可能。
等学生们通通发过言后,这位老师微笑着,淡淡地说:“孩子们,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可你们的判断都错了。而事实上,前两个人成了受人尊敬的英雄,而后一个人成了人人唾弃的杀人狂。这三个人分别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二战头号战犯阿道夫·希特勒。”
学生们听后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三个人的命运会有如此大的偏差。老师又接着说:“其实,一个人未来是什么样子,根本没有哪个人能说得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过去你们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是,但如果你们能改过自新,重头再来,谁又能保证你们将来不会成为第二个罗斯福和丘吉尔呢?”
多年后,这群“问题”学生都成了社会上的精英人才。回首往事,他们依然感慨万千,原来过去真的不代表未来。过去成功,不等于现在成功,将来也成功;而过去失败,不等于现在失败,将来也失败。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是富翁,也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乞丐;没有人一辈子幸运,也没有人一辈子倒霉。无论你曾经是优秀还是拙劣,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是幸运还是不幸,这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102岁以前,乔治·道森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90岁时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这一生都虚度了,是乎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儿什么。于是他随即进了扫盲班,开始学识字,学文化知识。后来他爱上了写作,并孜孜不倦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终于在他102岁那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索古德的一生》。这本书刚刚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美国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乔治·道森也一下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荣升为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作家。乔治·道森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自己的手中,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改与不改,什么时候改变,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
以上内容是关于让自己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脚步和勇于让自己的灵魂处于荒芜地带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