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励志故事大道理 名人励志故事正能量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50个励志故事大道理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名人励志故事正能量故事和50个励志故事大道理的精彩内容哦。
名人励志故事: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
他出生在四川,是穷孩子出身,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
1997年7月,他应聘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的发单员,底薪300元,不包吃住,发出的单做成生意,才有一点提成。
上班第一天,老板讲了很多鼓励大家的话,其中一句“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让他印象深刻。
上班后,他劲头十足,每天早晨6时就出门,晚上12时还在路边发宣传单。他连续拼命干了3个月,发出去的单子最多,反馈的信息也最多,却没做成一单生意。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把老板告诉他的那句“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写在卡片上,随时提醒自己。
他的业务渐渐多起来,公司把他从发单员提拔为业务员。当时,公司销售的楼盘是位于北京市西三环的高档写字楼,每平方米价值2000美元。这种高档房,每卖出一套,提成丰厚。他暗自高兴,以为马上就能做出成绩。然而,两个月过去,他一套房都没卖出去。
终于有一天,有一名客户来找他。他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有客户,忧的是不知该如何跟客户谈。他脸憋得通红,手心直冒汗。但是,除了简单地介绍楼盘的情况外,他不知道再讲些什么,只能儍儍地看着对方。结果,客户失望地走了。
“不找借口找方法,胜任才是硬道理。”他不断地给自己鼓劲,开始苦练沟通技巧,主动跟街上的行人说话,介绍楼盘。两个月后,说话能力提高许多。
有一天,一个抱着箱子的人向他打听三里屯的一家酒吧在哪里。他热情地告诉对方,但对方还是没有听明白,他干脆领对方去,还帮对方抱箱子。告别时,他顺手发一张宣传单给对方。那个人很感兴趣,第二天就找到他购买两套房,并说:“我平时很烦别人向我推销东西,但你不同,值得信赖。”这一单让他赚到一万元。更让他激动的是,他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
但他的成绩并不好,每个月只能卖出一两套房,在业务员里属于比较差的。
1998年8月,公司组建成5个销售组,采取末位淘汰制,他处在被淘汰的边缘。这时他对“胜任才是硬道理”有了深刻认识,要胜任就必须找到好方法。因此,当经验丰富的业务员跟客户交流时,他就坐在旁边认真地听,看他们如何介绍楼盘,如何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他还买了很多关于营销技巧的书来学习,他学会把握客户的心理,判断客户的需求,实力,每次与客户交谈时都有针对性。他的业绩开始稳步上升。
1999年8月,北京另一家公司到他所在公司挖人,许诺给两倍于现在的待遇,请他过去。他仔细分析形势,发现那家公司精英众多,自己难以出人头地,谢绝了对方的邀请。
“挖人事件”给公司造成很大影响,留下来的人马上都成了公司顶梁柱,已有两年经验的他很快脱颖而出。他的一个客户想买写字楼台,拿不定主意。亿知道后,给这个客户做了一个报告,详细分析各楼盘的特点,同时告诉客户,他的楼盘的性价比优势在哪里。客户最终决定在他的楼盘里买下一个大面积的写字楼。这一单,卖出了2000万元。
后来,他一个赛季的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在公司排名第一。按照公司规定,销售业绩进入前五名者可以竞选销售副总监,他决定试试。结果,他成功了。没想到,第一个赛季结束时,他带领的销售组排在最后一名。他在副总监“宝座”上还没坐热,就被撤了。以往被撤销副总监职位的人,大多选择离开,因为他们觉得再也没有颜面当一名普通销售员。他却想,自己被淘汰,完全是因为自己还不胜任,从哪里跌倒,我偏要从哪里爬起来。
重做业务员后,他调整心态,和从前一样拼命工作。2003年最后一个赛季,他又拿到全公司第一,再次竞选当上销售副总监。这一次,他一上任就开始精心培训手下的员工,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说:“只有大家都好了,我的境遇才会更好。”结果,这个赛季结束,他的组取得很好的成绩,销售额达到八千多万元,租赁也达五千多万元。
此后,他所带团队的业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收入自然提高,每年的收入都在100万元上。
他叫胡闻俊,那个告诉他“胜任才是硬道理”的老板是潘石屹。
50个励志故事大道理
苦学的日子也是难得的好日子
文/杨澜
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它校风淳朴严谨,学习气氛很浓,造就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不记得同学们攀比过吃穿,但大家在学习上却很较劲儿。我曾在这样一所中学里成长,是多么幸运的事……
中学6年,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简称京工附中,它是海淀区的重点中学。
城市里的中学生穿过农田去上学的恐怕为数不多,我却有这份享受。学校的后门连着四季清香的大片菜田,走路只需20分钟左右,算是条近道。遇上刮风下雨,骑自行车不便,乘公共汽车又不顺路,我便常常择此捷径步行上学。
冬日的北京,太阳起得迟。7点多钟,我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的时候,天还半黑着。走着走着见半天星辰淡去,一轮红日跃出青蒙蒙的西山,身负沉重书包的我,便在寒冷的晨风中有了高歌的欲望。冬天的田野硬邦邦的,没有生气,只有成群的乌鸦在寻早餐。不知怎的,我对乌鸦从来没有过反感。它们自食其力,远远比学舌的笼中八哥讨人喜欢。中学生考试压力重,多少会有点儿迷信,比如有的同学相信穿某件衣服去考试运气会不错,有的认为考试那天早饭一定不可吃鸡蛋,等等。而我呢,常在心里盼着遇上乌鸦。我认为这些诚信的鸟儿会给我带来福气。若是遇上喜鹊,就大为恐慌,听它们唧唧喳喳的,心慌意乱。还好,田间的乌鸦比喜鹊多,我的考分也就常常有了保障。
小路边有一个猪圈,无论冬夏,味道都不佳。一开始我很不习惯,每次都掩鼻而过。但日复一日见农民在那里忙碌:起粪、理圈,干得起劲儿,且安详自得,便由衷地对他们产生了敬意。时而也看见有与我年龄相仿的农家孩子在那里帮忙,热情地叫着大猪小猪的名字,全没有城市少年的娇气,他们健康的笑容让人体验到劳动朴素的美感。那时,嫩黄的黄瓜花,淡紫的茄子花,田埂上的马兰花,装点着我上学的小路,沟渠里的流水声,田野里的风雨声,是我的“随身听”。记得一连几年放学时分常遇到一位赶驴车的老伯,问他为什么不换骡子,他回答说:“骡子娇贵得很,脾气大,讲究饲料。但驴子耐力好,肯吃苦、卖力气。小姑娘,你知道吗?驴子是不会像马—样跪下休息的,它连睡觉都站着。”那小驴子摆动着长耳,发出两声脆亮的鼻音,似是感激老伯的知遇之恩。也是从那时起,我对驴子便有了特别的好感。在从事电视工作之后,间或去乡村采访,都不会感到与乡民有太大的隔阂。对菜田里的事,我甚至还略知一二,分得清胡萝卜和“心里美”的叶子,知道卷心菜该保持多大的苗距。这份对乡间的感知,都是在中学的上学路上耳濡目染的。
中学时代,我一直担任班上的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又总是班上第一、二名,所以多少有些受老师的宠。上课时我一旦感觉自己都懂了,就开始忍不住说话。常常是捅捅同桌:“哎,我昨天听了一个故事,特精彩,我说给你听,好不好?”同桌往往因此分了心。于是我就竖起书本,挡住嘴,唧唧喳喳地小声说起书来。老师站在讲台上,如何看不见?但还想给我留点儿面子,没有立即发作。到我的同桌忍不住做出一些短小的评论或在喉咙里发出一点儿笑声的时候,老师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点了同桌的名,训斥一番,我不幸的朋友也不辩解,只低头听着。我呢,知道是自己连累了朋友,也内心愧疚,不敢抬头。中学6年,我的同桌换过四、五个,个个因我爱说话而倒过霉。但没有一个人因为代我受过而抱怨,这让我非常感动。
不过,我在中学课堂上犯的错误也并非全由人代过。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末到。
高二的时候,我特别羡慕能用口哨吹歌的同学,课间时常诚恳地向他们讨教。但无论多么努力,灵犀永远不通,只能“嘘嘘”地吹出些气来,惹得同伴们笑话说是给孩子把尿的声音。我心里那个急呀!这时上课铃声响了,是一节生物课。我人在教室,心思却还在口哨上。“我怎么就吹不响呢?”把舌尖向上翘翘之后——突然,一声嘹亮的哨音响彻教室。我心里一惊:谁吹得这么响?然后立即明白了:是自己,是自己——我终于成功了!瞧,全班同学不都惊异地看着我吗?谁还会笑话我吹不响口哨呢?然而,成功的喜悦立刻被老师威严的声音打断:“是谁公然在课堂上吹口哨?还有没有一点儿纪律性了?请站起来。”我满面羞愧地站在全班面前,那份尴尬就别提了。我知道自己不仅失了一个学生的体面,也失了一个女孩子的分寸。讲台上的老师推了推近视镜,一时不敢相信这个捣乱分子竟会是一个公认的“好学生”。我因为感到了老师的失望而更加羞愧不堪。这样面面相觑了几秒钟后,老师终于仁慈地让我坐下,嘱咐一句:“上课时不要再吹了。”
再吹?从那以后,别说我不想吹口哨了,就是想吹,也吹不响了。
中学6年当中,我在学业上是相当用心的。我的初中入学成绩并不理想,曾被同窗取笑。于是12岁的孩子就有了卧薪尝胆的打算。在我的记忆中,每个周末都是在习题集里度过的。初中毕业时,我在年级里排到了前几名,免试升入高中。进入高中,我又成了学习尖子。在全区统一的高考模拟考试中,我的总分名列全区第一,令同属海淀区的北大附中等一批市重点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母校刮目相看。正式高考时,我的总分在全北京市排入了前20名,其中语文成绩几乎是满分。学生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算雪了靖康之耻。
更让我引以为荣的是,我在中学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在高考的关键时刻也不迟于晚上11点熄灯。我坚信,如果专心致志,讲究效率,就不必悬梁刺股。听古人捕萤为照的故事,我不以为然——白天有抓萤火虫的时间,不如把书读完。
牛吹了这么一通,心中略为一松:起码看了这些文字的人不会一味地指责我“顽劣”了。
中学的画卷变得完整起来:小路、教室、同学、老师……这点点滴滴聚在一起,成了六年如一日的日子:苦学的日子,也是难得的好日子。(励志语录)
名人励志故事正能量故事
经典励志故事:一根朽木的春天
新学期第一堂课,上课铃响过后丁班仍闹哄哄的。新分配来的蔡老师站在讲台上,瞅着在课桌间追打的调皮学生,心里暗暗叫苦。答应校长担当丁班班主任后,有老教师悄悄告诉他,丁班是将同年级各班所有“害群之马”抽出来集中到一起的班级。蔡老师努力镇定下来,说:“同学们静一静,新学期第一节课,我们不进行新课程,听我讲故事。”这话很见效,嘈杂的教室很快安静下来。
“在广州某工地,民工从泥土中挖出了一根百年老树的树干。可惜它的木质已疏松,派不上用场了。工程承包人为难了,因为民工们表示,要把这棵树移走,得增加劳务费。民工们掰着手指说要租用吊车、大型运输车……3000元是最少费用。工程承包人不愿多支付这笔费用,拼命压价。正闹得不可开交,有名看热闹的木匠提出,如果给1500元,他愿意把木头搬走。”
蔡老师讲到此处,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木匠拿那根破木头有什么用?”学生们七嘴八舌答:“木头没法用,他是想赚那笔搬运费。”“买回家当柴烧。”蔡老师笑了:“事实是,木匠把这棵快要腐朽的百年老树卖了,得了近3万元。”
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不露出惊异之色。在同学们急不可耐的催促声中,蔡老师道出原委:“木匠先跑去与多家保温瓶厂和陶瓷工艺品厂家签下购销合同,然后将老树加工成11万个保温瓶木塞,1000多个陶瓷工艺品的盖子,连淘汰出来的碎木板,木匠也没放过,他将碎木板故意弄成奇形怪状,在上面印了细细的一行字,‘500年修得一相逢。此木取自500年前古树。’再穿上红绳当工艺品销售。仅最后这一项,木匠赢利1万元!”
“哗——”学生们使劲鼓掌。蔡老师趁热打铁,面对情绪高涨的学生甩出一席话:“同学们,我刚来学校,就听到不少老师提醒我,称我们班‘有些同学朽木不可雕’。可是,通过今天仔细观察,我没有发现一根朽木!每一根木头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同学们,朽木确实不能用于雕刻,但只要巧妙运用智慧,不也照样能发挥其价值么!何况,我们班没有朽木!”蔡老师指着几名同学继续热情洋溢地说,“这位同学刚才跑回座位的速度很快,说不定能获块短跑金牌;还有这个英俊小生,脸上表情变化起来好丰富,长大后去演小品,我看超过赵本山都有可能……”掌声、笑声在丁班响成一片。他们第一次听到了充分肯定他们、全面认识他们、并热切鼓励他们的声音。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起立,蔡老师开心地发现,所有的学生,都把腰挺得很直,将头昂得高高的!
两年半后的高考,原本有“差生集中营”之称的丁班竟也有几位同学考上了名牌大学!当即将奔向大学校园的学生来向蔡老师道别时,每个人都说了这么一句:“蔡老师,谢谢你的木匠和朽木的故事。”
以上内容是关于50个励志故事大道理和名人励志故事正能量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