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故事只是故事 当故事变成往事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别让故事只是故事 当故事变成往事

翊间围观:℉更新时间:07-18 09:2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别让故事只是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当故事变成往事和别让故事只是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别让故事只是故事 当故事变成往事

别让故事只是故事

文/杨易梅

我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每天大江南北的热心人将励志故事丢给我,我负责审核它们是否能够起到使大部分读到的人都激昂澎湃地想要做一番事业,或者能否拯救一些失恋、失意以及失落的心。

励志的名人、草根、英雄们用各自不同的故事展示着他们的人生,或许他们想说“成功可以复制的”,快来看我走的路线啊,你也可以有。事实上,谁的成功能被轻易复制呢?

有一类故事说,某人在失误中发现了商机,或者科学家由于误差创造了人类大发现。生活里,我们每天都会犯各式各样的错误,多得叫人烦躁甚至抓狂,哪有心思去想什么大发现?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还是你,成功者还是成功者,故事永远只是个故事。

更多的一类讲某人贫困潦倒,但志向不改,通过自己的恒心终于天降奇遇,稳准狠地抓住了机遇并开创新天地。每当看完之后我都热血沸腾,就像看壮丽恢宏的电影大结局。慨叹对方的坚持与幸运的同时,总会反观渺小的自己。为什么我不这么坚强?为什么我没有这个运气?甚至于感叹为什么我没有经历过这些挫折与成功。之后很可能是自我防卫般的条件反射,给自己找几个台阶下,我之所有没有那么辉煌的成功是因为经历平淡,之所以没有决心与毅力是由于缺乏锻炼……人啊,就怕这种文过饰非。

还有一些这样的故事,它们情节跌宕起伏,看上去光怪陆离,虽是事实,看上去却缺少现实性。好假啊——我们看了会大呼一声,然后忽略掉故事本身的意义。对于这样的故事的确无可奈何,有时生活本来就比戏剧还要戏剧化。

而有一类故事,我笑称它为“最后的半个烧饼”。一些名人伟人在经过大师的点拨、棒喝,或者路人不经意的一句话的提示下,顿时开了壳,从此踏上一条金光大道大展宏图。或许我们看完这类故事,会想我就等这叫我质变到量变的情节发生了,这完全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大师的质变是由于量变的稳扎稳打而成的,导火索不过是一个触点而已。《百喻经》里有段小故事叫《欲食半饼》,此人吃到第六个半烧饼的时候吃饱了,痛悔早知道就只吃最后的半个烧饼了,白浪费了前面六个。我们在笑这个愚人的时候,殊不知自己或许也常犯此类错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守护得坚不可摧,就是多伟大庄严的故事都无法撼动他。哲学家奥修说过,要做一个“脆弱的人”,这个“脆弱”便是指心灵的开放程度。一颗完全“脆弱”的心就如一张白纸,能接受任何的涂鸦创作。《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有一颗“脆弱”的心,到了每个师父那里都是无知愚童,笨是笨了点,但总比“自我”强大的徒弟可教。哪个师父是傻瓜,会认笨人为徒?反过来说,哪个师父都是精明人,知道这“脆弱之心”最珍贵。物理学上有个词叫“内应力”,物体由于外因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每个人心里都有内应力,这种力越大,心灵城池的守卫就越严密,就越缺少“脆弱之心”。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故事,也不缺少感动。缺少的是,感动之后的行动力。有了知,而无行,知识永远是知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别让故事只是故事

    把你的梦想交给自己

    19世纪初,美国一座偏远的小镇里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富商,富商有个19岁的儿子叫伯杰。

    一天晚餐后,伯杰欣赏着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见窗外的街灯下站着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着一件破旧的外套,清瘦的身材显得很羸弱。

    他走下楼去,问那青年为何长时间地站在这里。

    青年满怀忧郁地对伯杰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能拥有一座宁静的公寓,晚饭后能站在窗前欣赏美妙的月色。可是这些对我来说简直太遥远了。”

    伯杰说:“那么请你告诉我,离你最近的梦想是什么?”

    “我现在的梦想,就是能够躺在一张宽敞的床上舒服地睡上一觉。”

    伯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朋友,今天晚上我可以让你梦想成真。”

    于是,伯杰领着他走进了堂皇的公寓。然后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指着那张豪华的软床说:“这是我的卧室,睡在这儿,保证像天堂一样舒适。”

    第二天清晨,伯杰早早就起床了。他轻轻推开自己卧室的门,却发现床上的一切都整整齐齐,分明没有人睡过。伯杰疑惑地走到花园里。他发现,那个青年人正躺在花园的一条长椅上甜甜地睡着。

    伯杰叫醒了他,不解地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

    青年笑笑说:“你给我这些已经足够了,谢谢……”说完,青年头也不回地走了。

    30年后的一天,伯杰突然收到一封精美的请柬,一位自称是他“30年前的朋友”的男士邀请他参加一个湖边度假村的落成庆典。

    在这里,他不仅领略了眼前典雅的建筑,也见到了众多社会名流。接着,他看到了即兴发言的庄园主。

    “今天,我首先感谢的就是在我成功的路上,第一个帮助我的人。他就是我30年前的朋友——伯杰……”说着,他在众多人的掌声中,径直走到伯杰面前,并紧紧地拥抱他。

    此时,伯杰才恍然大悟。眼前这位名声显赫的大亨特纳,原来就是30年前那位贫困的青年。

    酒会上,那位名叫特纳的“青年”对伯杰说:“当你把我带进寝室的时候,我真不敢相信梦想就在眼前。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那张床不属于我,这样得来的梦想是短暂的。我应该远离它,我要把自己的梦想交给自己,去寻找真正属于我的那张床!现在我终于找到了。”

      当故事变成往事

      认真拼不过迷恋

      一个被视为不会念书的小孩,为什么能够变成英国一流大学的教授?

      我小时候听过一句话,“认真是拼不过迷恋的。”意思是说,做一件事能否成功,“喜欢”和“热情”是远比“认真”“努力”更重要许多的。

      举例来说:假如有同样两个运动员,一位是和迈克尔·乔丹同样身高198cm,在体力、弹性、反应力种种条件上都一样的球员,另一位和马拉多纳一样身高165cm,其他条件也都一样。

      如果有两项运动—就说是篮球和足球好了,没有其他特殊理由,他们对两种球类的兴趣也差不多的话,依照不同条件,我们应该鼓励198cm那位去参加篮球队,165cm那位去参加足球队。但我们现在教育的主流逻辑并不是这样的,它的思维是:哪样运动热门,就统统让他们去参加哪样运动。

      就说统统参加篮球队好了,198cm那位由于先天条件,当然很容易就比165cm那位有比较好的表现,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因此进入一种“热情”“喜欢”的正向循环。

      165cm那位的努力结果当然不如198cm那位,但教练却告诉他:“你不够努力,你不够用功,你不够认真。”

      165cm那位更认真、更努力的结果,虽然有进步,但得到的往往是更大的挫折。搞得这个本来可以在足球场上成为明星的运动员,却在篮球场上失意、挫折、自我怀疑……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数理不好,只能念录取分数不高的专科学校,被家长认为是不会念书的小孩。后来父母亲把他送到美国社区大学去念书,到了美国之后,他发现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下,考试分数并不是唯一的评估。他充分发挥了自己过去受教育时被认为“不务正业”的搞社团的本事,组织同学、分配工作、讨论议题……

      他特殊的组织、分析能力以及领袖魅力到了不同的环境很快就突显出来。他在大三时转到斯坦福大学,继续完成了大学以及硕士、博士学位。目前他在英国的一所一流大学担任教授。

      一个被视为不会念书的小孩,为什么能够变成英国一流大学的教授?重点不在这个小孩聪明不聪明、认真不认真、努力不努力,重点是他如何以及在什么样的评估标准之下,发展出他自己的生命。

      那些做起来特别容易做好、容易有成就感,并且让我们迷恋的能力和特质就是每一个人的天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给自己的天赋一个机会,然后想办法发展那个能力。让它成为我们生命发展的方向。

        以上内容是关于别让故事只是故事和当故事变成往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当故事变成往事

        标题:别让故事只是故事 当故事变成往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6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