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规的哲理故事 关于合规的小故事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关于合规的哲理故事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关于合规的小故事和关于合规的哲理故事的精彩内容哦。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马谡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然后,就带兵去占领军事要塞街亭。
但马谡刚愎自用、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曹魏名将张郃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
马谡被司马懿夺了街亭,导致诸葛亮最有希望取胜的一次北伐完全失败。班师回朝后,诸葛亮为明军纪,将马谡问斩。
而马谡素来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在南征孟获时出了很多有用的计策,并且两人私交甚好,所以行刑时诸葛亮泪如雨下。之后诸葛亮上表要求降职处分自己,也承担了部分北伐失败的责任。
2.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3.曹操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 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
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 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
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古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4.商鞅立法。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5.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他做大理丞时,清理大量疑难积案,一年中判处有罪或无罪释放的多至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
有个武卫大将军叫权善才的,因为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仁杰上奏罪该免职,高宗认为太轻了,叫马上把他处死。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不当死。
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此人斫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孝,必须杀掉!”
旁边的人示意仁杰赶快走开,仁杰不理睬,说:“我听说违背圣意、做出背叛皇上事情的人,自古以来都要蒙受灾难。
但是我不以为是这样。如果处在桀纣时期,那就要蒙难了,但处在尧舜时期,就不会。臣等现在正处在尧舜时期,不怕还有像比干被杀那样的事情。
陛下制定法律,公之于众,无论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
刑法既无常规,教万民何所措其手足?陛下一定要变通法律,就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假如偷了长陵的一把土就把那人杀了,这怎么能是一个好皇帝?
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将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这就是臣之所以不敢听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以陷陛下于无道啊!”高宗的态度缓和一些了,权善才因此得以免死。
关于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意思是只有不断接触新知识,大胆创新。才能有多成就。
关于执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况(战国)
关于绩效: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关于合规的哲理故事
清朝的方飞鸿写过《广谈助》一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并请私塾先生给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误抄了一篇祭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了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太马虎,但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判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了人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上述故事中的私塾先生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从抽象的教条和本本出发,照搬照抄,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以至闹出笑话。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上述故事中的私塾先生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从抽象的教条和本本出发,照搬照抄,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以至闹出笑话。
某位学者问一位农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民工:“打工。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关于合规的小故事
一、初祖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
四、四祖道信大师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传灯法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
五、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传灯法本:最上乘论
六、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传灯法本: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
阿弥陀佛!
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慧能的故事集,其中包含了六位祖师大德的故事,太庞大了。你不如一个一个地看会更好。达摩祖师的《达摩四论》是最具经典的文章。如要看得轻松易懂一些,推荐收看台湾蔡志忠的漫画动话集《禅说》,非常贴身的禅宗动漫。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南天竺婆罗门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禅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罗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法,很得般若多罗的赏识,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达摩已通达到法的意思。
慧可,洛阳虎牢人,俗姓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后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慧可是为禅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据《安徽佛门龙象传》记载僧璨大师为徐州人。《景德传灯录》云: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即三祖),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二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问道之间,慧可见居士对“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领悟透彻,逐深器之,收之为徒,取名僧璨,并于同年三月十八日,在光福寺为增璨剃度受戒。自此,增璨疾病渐愈。后隐思(司)空山,萧然静坐,不出文记。
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县(今黄梅县西北)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年)。7岁从道信出家,13岁正式剃度为僧,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弘忍悟解很深,大受道信欣赏。道信临终前,密付法衣给弘忍,时为唐高宗永徽三年(651年)。同年九月道信圆寂,弘忍继承法席,另择冯茂山建立道场。
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
以上内容是关于关于合规的哲理故事和关于合规的小故事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