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 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

国学素材成语故事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 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

毁灭都市围观:℉更新时间:07-17 10:51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的精彩内容哦。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 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

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

1.碎罐

过去,有一个人提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罐子赶路,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啪”的一声,罐子摔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顿时成了碎片。路人见了,唏嘘不已,都为这么精美的罐子成了碎片而惋惜。可是那个摔破罐子的人,却像没这么回事一样,头也不扭一下,看都不看那罐子一眼,照旧赶他的路。

这时过路的人都很吃惊,为什么此人如此洒脱,多么精美的罐子啊,摔碎了多么可惜呀!甚至有人还怀疑此人的神经是否正常。

事后,有人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

这人说:“已经摔碎了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恋呢?”

大道理:洒脱是一种摆脱了失去和痛苦的超级享受。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何必还要空留恋呢?如果留恋有用,还要继续努力干什么?


任何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魅力

任何一片叶子都不是完全相同的,而且任何一片叶子都有正反两面。世界是矛盾的结合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当你换一种角度去看时,正面会变成反面,反面会变成正面。

有一回,一位老人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的混日子的人们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哪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地方,哪儿是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人激动地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做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件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忽然停止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椅子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子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的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个百折不饶的英雄形象。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多看一眼的前提就是换一个角度,否则,再怎么看你也不会有新发现。


那你要哪一本


tgggtgtrgtt

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

一个人打赌

德国哲学家A·叔本华(1788--1860年)某年住在法兰克福的旅馆出租套房里。紧靠旅馆有一家小饭馆,他常去那里吃饭,那也是英国军事人员常去的地方。

一个饭店侍从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每次饭前,叔本华总要把一枚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饭后又把金币收回自己的口袋里。

有一天,这位侍从忍不住问这位哲学家他在干什么。叔本华解释说:他每天在心里与那些军官们打赌,只要他们哪一天会除了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还能谈点别的话题,我就把金币放进教学的施舍箱去。

并非都来听布

F·D·E·施莱艾尔马赫(1768--1834年),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的神职工作做得尤其出色。

有人称颂他和他的布道具有少有的广泛性,他的教义宣讲能吸引社会各个阶层的广大听众,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妇女和各级官员。

对此,施莱艾尔马赫解释说:"我的听众确实由学生、妇女和官员组成,学生们来是为了听我讲道,女人们来是为了看学生,而官员们来则是为了看女人。"

挖苦尼采

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1844--1900年)对女性特别仇视,他一生不接触女人,曾经这样说过:"男子应受战争的训练,女子则应受再创造战士的训练。"又说:"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可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年)对尼采的哲学极为不满,挖苦他说:"十个女人,有九个女人会使他把鞭子丢掉的,因为他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要避开女人啊!"

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谈话,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经没有希望。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独身的解释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

期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难成亲戚

英国著名的哲学爱弗兰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 (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相形显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诧深墙高的宫庭大院里,平时也多来往于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当她看到简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并不错,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剽窃罪

约翰·沃德爵士于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传记小说《亨利四世》。然而这几乎招来了他的杀身之祸,因为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认为作者是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地抨击她的现行政策。

女王很快召来了司法官员,建议以谋反罪对沃德提起诉讼。培根读过此书并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站起来表示异议,为作者开脱。他说:"我不敢说书里有谋反的证据,但毫无疑问,该书确有不少重罪的证据。"

"何以见得?在什么地方?"女王急切地问。

"在他从泰西塔斯(55--117年),古罗马历史学家,那儿剽窃来的好多段落中,便可找到这类罪证。"培根认真地回答说。

河面上告示

英国哲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剑桥的卡姆河只是一条被用作城区排水的排水沟。有一次,女王访问剑桥,在河上的一座桥上停了下来,对族拥着她的剑桥在学的要人说,河里漂着的废纸太多了。威廉·休厄尔接口说:"陛下,它们并不完全是废纸,它们的每一页上都写着告示,通知来访者这条河是不适于游泳的。"

富翁的价值

英国哲学家、诗人贝恩斯(1823--1887年)在泰晤士河上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了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一个铜元的报酬。围观的人被这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

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说:"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

无需再锦上添花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1711--1776年)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大不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

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哲学家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剩下谁呢

休谟去逝前不久还出席过一次晚宴。宴会上一个客人抱怨世界充满了敌意,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太深了。老哲学家颇不以为然。"不,并非如你所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看,我以前写过能引起敌意的各种题目。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有宗教的,可除了辉格党人、托利党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却没有任何敌人。"

死而复生

一个边远省份的读者给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年)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意。从那以后,每隔10来天,此人就给伏尔泰写封信。伏尔泰回信越来越短,终于有一天,这位哲学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

不料几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赶忙回信:"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区别

谁也没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学问家伏尔泰竟参加了一个为人不齿的团伙的狂欢。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们又邀请他参加。

"噢,伙计,"伏尔泰神秘地说,"去一次,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次,就跟你们同流合污啦。"

岂可再乎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监狱11个月之久。出狱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摄政王深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最后伏尔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说:"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题,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可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我操心啦。"

慢性毒药

伏尔泰的咖啡瘾很大,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有个好心人曾告诫他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

"你说得很对,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这位年迈的哲学家说,"要不然,为什么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说道。

验明牧师正身

当伏尔泰到了84岁高龄卧床不起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候,一位牧师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边,为他祈祷忏悔——这是为垂死者订购天国飞机票或入场券的一贯作业,但是,这位老顽固非但不领情,反而追根究底,盘问起人家的身份来:"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

"伏尔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来为你祈祷忏悔的。"

"那么你拿证件给我看看,验明正身,以防假冒。"

哲学语言

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1859--1952年)和几位哲学界的同事在百老汇大街上闲逛。突然有人提议去看一场露天电影,刚才还在思考和讨论的头脑还未来得及细想,他们便举步向一家露天电影院走去。等这伙哲学家抵达了目的地,才开始意识到托马斯·鲍威尔的话:"电影要求黑暗,可黑暗在世界这个角落的白天里,并不那么猖獗。"

哲学的责任

出生于俄国的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拉斐尔·科恩(1880--1947年)。在美国哲学界和教育界都很有声誉,曾任纽约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

一次,在他上完哲学导论课后,一名女学生向他抱怨:"科恩教授,听完您的课,我觉得您在我深信不疑的每一件事上都戳了一个孔,可又没有提供替代品来填补,我真有点无所适从了。"

"小姐,"科恩严肃地说,"你该记得,大力神赫尔克里斯干过许多差事,他清洗了奥吉亚斯王的3000年来打扫的牛厩,难道非得再用什么把它填满吗?"


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我不是我了”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宦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

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从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事物的运动在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同时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某种稳定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老猎手用火灭火

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正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快乐地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就在这死难临头的惊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们的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觉得他经验丰富,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地面。

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望着渐渐靠近的大火,游客中有人恐慌地问:“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只剩下大股黄褐色的烟柱,还在草地上不住地盘旋上升。

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游客们优然大悟。

老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果断地提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火。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

老猎手以火灭火还说明,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对待处于变化发展中的事物,不仅于亨无补,甚至会起负面效应。

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说过这样的一段寓言故事:

秋天涨水的时候,所有小河里的水都灌到黄河里去,黄河的水就突然宽阔起来,两岸距离也远了,隔着河水,看不清对面岸的牛和马。这时,河神高兴极了,以为天下的好处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河神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举目东望,竟没有看到海的边缘。这一来,河神才觉得自已的想法不对,于是扭过头来,今仰面向海神叹息道:“我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现在看到你是这样的广大和深远,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会永远被人家笑话。”海神听了这番话,向河神说道:“井政下的鱼,不可以和它谈大海,因为它被井的狭窄束缚了;对夏天的虫儿,不可以和它们谈冬天和冰,因为它们被时令限制了”。

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因为它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它也不能脱离物质,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了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


建议你利用好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ct=&tn=&rn=&pn=&lm=&kw=%C2%ED%BF%CB%CB%BC%D6%F7%D2%E5%D5%DC%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2%ED%BF%CB%CB%BC%D6%F7%D2%E5%D5%DC%D1%A7&submit=%B0%D9%B6%C8%D2%BB%CF%C2&tb=on

以上内容是关于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和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

标题:有哲理的成语故事300字 经典成语故事300字左右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gushi/116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