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的成语解释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一窍不通的成语解释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一窍不通的成语和一窍不通的成语解释的精彩内容哦。
一窍不通yī qiào bù tōng
词典解释
[成语解释]: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典故出处]: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近义词 ]:
一无所知、目不识丁
[ 反义词 ]:
无所不知、全知全能
[成语举例]:
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茅盾《子夜》六)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贬义词
[语法用法]: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主谓式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正音]:
窍,不能读作“qiǎo”。
[成语辨形]:
窍,不能写作“窃”。
[成语辨析]:
一窍不通和“一无所知”。都含有“一点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的意思。但一窍不通偏重在“明白”;常用于知识方面;“一无所知”偏重在“不了解”;多用于具体事物方面;也可以用于知识方面;使用范围较广。
[英文翻译]:
not to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成语谜面]:
十孔九漏;半边鼻塞
[ 歇后语 ]:
十窍通九窍;大杆杖吹火;扁担吹火;眼瞎耳聋鼻塞嘴哑
[成语故事]:
出处:《吕氏春秋 过理》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一窍不通” 汉语拼音]:
yī 一qiào 窍bù 不tōng 通
[“一窍不通” 成语接龙相关成语]:
一丁不识 一丁点儿 一不作,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一不扭众 一世之雄 一世龙门 一丘一壑 一丘之貉 不一而足 不三不四 不上不下 不上不落 不世之业 不世之仇 不世之功 不世之略 不丧匕鬯 不丰不俭 通上彻下 通书达礼 通人达才 通今博古 通今达古 通俗易懂 通儒硕学 通儒达士 通儒达识 通元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