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

国学素材成语词典

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

火箭王朝围观:℉更新时间:05-29 00:0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一鼓作气的成语和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的精彩内容哦。

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

一鼓作气yī gǔ zuò qì

词典解释

[成语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典故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近义词 ]: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 反义词 ]: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成语举例]:

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词

[语法用法]: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

紧缩式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成语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成语辨析]:

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英文翻译]:

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成语谜面]:

通风;风箱;皮老虎

[ 歇后语 ]:

水里的蛤蟆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 汉语拼音]:

yī 一g鼓zuò 作qì 气

与“一鼓作气” 成语接龙相关成语]:

一丁不识 一丁点儿 一不作,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一不扭众 一世之雄 一世龙门 一丘一壑 一丘之貉 鼓乐喧天 鼓乐齐鸣 鼓刀屠者 鼓吹喧阗 鼓吻奋爪 鼓吻弄舌 鼓唇咋舌 鼓唇弄舌 鼓唇摇舌 鼓噪四起 作不如程 作乱犯上 作事不时 作作有芒 作作生芒 作作索索 作古正经 作善降祥 作困兽斗 作壁上观 气义相投 气傲心高 气充志定 气充志骄 气克斗牛 气冠三军 气冲斗牛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决泉达

标签:一鼓作气的成语

标题:一鼓作气的成语解释

链接:http://m.zhaichaow.cn/sucai/cidian/104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