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医学硕士学校毕业论文范文优选
这是一篇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报告。(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强烈推荐一篇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2021年医学硕士学校毕业论文范文第一篇前 言当今社会,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要致死因素之一。据2021年统计,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4,090,000例,因癌症死亡人数为8,201,000人,口腔癌每年新发病患者300,373例,死亡145,328例,男性患者中口腔癌发病率居第11位;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3,065,000例;每年因癌症死亡2,206,000例;口腔癌每年新发病例21,413例,其中13,656例为男性并有7,370例死于口腔癌,7,757例为女并有3,963例死于口腔癌[1]。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癌中最常见的类型,预后较差。尤其是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因其晚期阶段易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且原发灶局部涉及多个重要器官,使肿瘤扩大切除的安全缘受限,即便通过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的综合序列治疗,其5年生存率仅为20%-40%[2, 3]。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口腔鳞状细胞癌亦如此;环境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自身的变化导致了口腔黏膜从正常口腔鳞状上皮细胞到过角化、不同程度的异常增生,再到原位癌、侵袭性癌的演变过程(图1)[4]。吸烟、嗜酒及咀嚼烟草槟榔是导致口腔癌的主要致病因素[5, 6],因口腔癌(包括口咽癌)致死的患者中42%有吸烟史,而16%有嗜酒史,在台湾和东南亚,咀嚼烟草槟榔是口腔癌的主要致病因素[7-9],而HPV感染与口腔癌的相关性近年来不断得到证实[10-15]。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不同基因从染色体、RNA、蛋白等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改变,然而其确切的发生发展机制还不明确,寻找出肿瘤可能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可降低疾病的发病率;通过分析筛选出的生物分子标记物的表述与肿瘤各个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分析其作为诊断或预后预测标记物的可行性,有望更早的发现肿瘤或指导制定针对患者个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对肿瘤的各个阶段进行研究,期望发现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干预,可能提高肿瘤患者的预后;因此,早期口腔鳞癌的诊断标志物,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疗效及预后评估指标的研究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肿瘤的体外癌变模型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HPV病毒对口腔鳞癌发生的作用最先由Syrjanen等人报道[16],并在后期的研究中被不断证实[17]。Termine等通过meta分析对4852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证实: 24.1%的OSCC患者有HPV感染(95% CI, 16.8–31.4%),其中HPV16和HPV18的感染率分别为68.2%和34.5%[18]。许多文献证实将HPV病毒DNA导入正常上皮细胞的DNA序列可使细胞永生化[19-21],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转染HPV16 E6/E7基因片段到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使其转变为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oral epithelial cell (HIOEC)line)[22]。然而HPV16病毒基因序列单独作用仅仅可使口腔上皮永生化,并不会导致细胞恶变。口腔癌的发生与烟草的关系已被反复证实,苯并芘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23, 24]。苯并芘是一种常见的致癌物,广泛存在于煤焦油,煤、石油等燃烧产生的烟气、香烟烟雾、汽车尾气中,以及工业污水中,然而已有文章证实苯并芘单独作用亦无法导致口腔上皮癌变[25]。在前期的工作中,本课题组通过苯并芘诱导HIOEC细胞,使其逐步癌变,变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HIOEC-B(a)P-96简称HB96细胞。HIOEC细胞经苯并芘诱导,从第56代细胞开始细胞成瘤,命名为 HIOEC-B(a)P-56简称HB56。而从第96代细胞开始出现较差的分化且在组织病理学上同典型的鳞状细胞癌近似,命名为HIOEC-B(a)P-96简称HB96细胞[26]。第一章:生长分化因子 15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癌变模型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述在前期课题组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由口腔黏膜永生化细胞系HIOEC细胞逐步癌变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B96细胞过程中的差异基因,其中GDF15在癌变过程中表述逐渐增高。然而基因芯片存在一定概率的假阴性或假阳性,并且体外建立的癌变模型与体内肿瘤形成过程及肿瘤细胞系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有必要以更多的方法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进一步验证GDF15的表述。本章就GDF15在口腔黏膜上皮癌变模型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述水平进行进一步验证,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1.1 材料与方法1.1.1 口腔粘膜癌变模型细胞系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的培养1.1.1.1 试剂耗材及培养仪器恒温细胞培养箱:日本 SANYO 公司倒置显微镜:日本Nion公司SW-C-1FD型单人净化工作台:中国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台式离心机:德国Hettich公司4℃冰箱:中国海尔公司-20℃冰箱:中国海尔公司-40℃冰箱:中国海尔公司-80℃冰箱:美国 Thermo 公司梯度降温细胞冻存盒:.1.1.1.2 细胞系来源人口腔黏膜癌变模型中HIOEC、HB96细胞系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肿瘤实验室提供;人口腔黏膜鳞癌细胞系WSU-HN6(简写为HN6), WSU-HN30(简写为HN30)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牙医学院毛力教授惠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肿瘤实验室提供使用;CAL27,SCC4细胞购自美国标准培养收集所(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Manassas, USA)。1.1.1.3 细胞培养条件HIOEC细胞以Defined eratinocyte-SFM (Gibco,USA)培养基培养;HB96、CAL27、HN6、HN30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100U/ml链霉素和100μg/ml青霉素的DMEM培养基培养;SCC4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100U/ml链霉素和100μg/ml青霉素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所有细胞的培养条件为:含 5% CO2、37°C恒温并且湿度饱和的环境。培养基均保存于4°C冰箱,血清及生长因子于-20°C保存。..第三章:GDF15 在促进口腔鳞癌细胞进展中的作用........ 513.1 材料与方法 .... 513.2 结果......... 613.2.1 RNAi 干扰 HB96、HN30 细胞系中 GDF15 表述效果 ......... 623.2.2 GDF15 过表述效果 ..... 663.3.3 GDF15 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 ....... 693.2.4 GDF15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733.2.5 GDF15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793.2.6 GDF15 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833.2.7 GDF15 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893.2.8 GDF15 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 1013.2.9 GDF15 对 HN30 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 ....... 1063.2.10 GDF15 对相关基因表述的影响 ..... 1083.3 讨论........ 1103.3 讨论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分别通过血清 ELISA 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口腔鳞癌患者血清标本和肿瘤组织标本中 GDF15 的表述升高,并阐述了该现象与预后、化疗抵抗的相关性,评估了 GDF15 作为诊断、预后和化疗疗效预测生物标记物的潜力。在本部分研究中,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 GDF15 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GDF15 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确切机制并没有被完全阐明。GDF15 在肿瘤中的作用仍旧存在争议。Li 等报道在 MDA-MB-468 和 MCF-7 乳腺癌细胞系中 P53 过表述可通过引起 GDF15 过表述从而导致细胞活性下降,凋亡增加,类似的,Bae等报道在 HCT-166 结肠癌细胞系,GDF15 起抑癌基因作用[47, 52, 64]。然而更多研究者倾向 GDF15 蛋白在肿瘤中起癌基因作用,可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并与肿瘤相关的贫血、厌食症和体重减轻关系密切,还可通过同其它的癌基因共同作用增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及恶性表征[59, 65-71]。Boyle 等发现 shRNA 干扰黑色素瘤细胞系 GDF15 表述可抑制小鼠荷肿模型中肿瘤的生长[66];Lee 等报道在体外实验中重组 GDF15 蛋白可以通过激活 ER1/2 信号通路和上调 uPA 显著增加胃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59];wollmann 等发现重组 GDF15 蛋白在 ERα阳性的 MCF-7 细胞中可以激活 ER1 磷酸化,提示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促进乳腺癌的发展[65];im 等报道重组 GDF15 激活 ER1/2 和 AT 通过转录激活 ErbB2 受体酪氨酸激酶从而促进S-BR-3 乳腺癌细胞的侵袭潜能[67];Chen 等报道 GDF15 可以通过 ER1/2 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69],Senapati 等报道在前列腺癌细胞 PC3 中 GDF15 过表述可以通过 FA-RhoA 信号通路介导的肌动蛋白重组提高细胞的转移能力,并进一步在体内转移模型证明[70];Wachoure 等报道 GDF15 过表述可以诱导前列腺癌中的溶骨性骨损伤[71]等等。总结1 GDF15 在口腔鳞癌细胞系、口腔鳞癌患者血清标本、口腔鳞癌患者组织标本中表述均较正常细胞或标本升高。2 口腔鳞癌患者血清 GDF15 浓度显著高于白斑和健康人,同样白斑患者血清 GDF15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GDF15 结合其他相关生物标记物可能有助于提高口腔鳞癌或口腔白斑癌变的早期诊断。血清 GDF15 较低的患者相较于高浓度患者生存率和化疗疗效略微提升,扩大样本量有望获得阳性结果,故推测血清 GDF15 浓度检测有潜力成为口腔鳞癌患者预后评估及化疗疗效评估的方法之一。3 在口腔鳞癌患者肿瘤标本中 GDF15 表述水平显著增高,且与患者生存率相关,低表述 GDF15 的口腔鳞癌患者较高表述患者有更好的总生存率(P=0.049)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027),并在无病生存率(P=0.082)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P=0.111)方面略有提高。结合前期科室对于 TPF 诱导化疗对晚期口腔癌作用研究的临床数据,发现 GDF15 低表述患者相对于高表述患者对化疗更敏感(P=0.004)。由此推断 GDF15 可作为口腔鳞癌预后检测的生物标记物,并可用于筛选化疗敏感患者从而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4 GDF15 可以通过 AT 和 ER1/2 信号通路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在HN96 和 HN30 中,干扰 GDF15 的表述 AT 和 ER1/2 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同时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成瘤能力均受到抑制,凋亡增加。而在HIOEC 和 HB96 细胞中过表述 GDF15 则可引起 AT和ER1/2磷酸化水平的上升,并可增强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因此 GDF15 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起促癌基因作用,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而其更详尽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略)2021年医学硕士学校毕业论文范文第二篇第一部分 家族遗传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临床预后特征引言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 1957年由 Rich 首次提出并描述,为一种基于形态学改变的病理诊断。FSGS 占我国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 7%左右(32),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硬化性病变累及部分(局灶)肾小球,或受累的肾小球只有部分毛细血管袢(节段)发生病变,同时可伴有毛细血管袢粘连;免疫病理可见 IgM 和 C3 在肾小球内呈局灶节段性分布;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足细胞广泛融合并可伴足细胞肥大。临床上多数患者以大量蛋白尿起病,尤其是儿童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FSGS 男女都可患病,而男性患者较多见,男女比例约为 2.2:1。除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外,还可伴有镜下血尿,同时合并肾小管功能受损及高血压,如不及时合理的治疗,患者可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anl disease,ESRD)。FSGS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散发性和家族遗传性三种类型。其中家族遗传性 FSGS(familial FSGS,FFSGS)可定义为指家族中有一人肾穿证实为 FSGS,并合并有其他成员患有原因不明的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对于家族遗传性 FSGS 目前认为其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33),主要表现为部分患者起病早,病情重,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很快进展至 ESRD;而部分患者发病晚,病情较轻,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肾功能进展缓慢。此外,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肾功能及蛋白尿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 FFSGS 患者并不罕见,统计表明,本课题组以往研究显示,约有 10.7%的 FSGS 患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34)。目前对于 FFSGS 的临床及预后特征尚没有大组数据的研究。早在 1995年 Conlon(10)等研究了 8 个 FFSGS 家系(共 31 名患者),其中 2 个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 个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5 个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另 6 名患者接受肾移植后无复发。提示 FFSGS 患者临床症状较重,对治疗反应较差,此外肾移植可能是 FFSGS 的有效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1 家系入选标准收集 1997 年至 2021 年我科收治的 FFSGS 家系,共 83 个。对 FFSGS 的诊断标准多采用 Duc标准(35),即:家系成员中至少有一个经肾活检证实为 FSGS,加上以下任意一条:①家系另一成员也经肾活检确诊为 FSGS;②家系其他成员有不明原因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在接受透析治疗或肾移植。排除标准:经皮肤活检或血 а-半乳糖苷酶等检测排除其他遗传性肾病,如Alport 综合征,Fabry 病等;行 HIV 抗体、泌尿系 B 超等检查排除继发性 FSGS,如 HIV 感染、反流性肾病等。1.2 家系成员表型确定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确定为患者:①肾穿刺病理证实 FSGS;②ESRD,需要或已经进行替代治疗;③尿常规结果显示蛋白尿(2+)~(4+)。尿蛋白(±~+),且尿微量白蛋白/肌酐>20mg/g 者为疑似患者。所有受累及疑似患者均应除外继发性因素和其他遗传性肾脏病。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明确者:①尿常规出现蛋白尿(±~+ ),但尿微量白蛋白/肌酐<20mg/g;②只出现镜下血尿者;③年龄小于18 岁或小于家系患者平均发病年龄 5 岁以上,尿检正常者。其他成员,或是家系中无亲缘关系的配偶,均视为未受累者(36) 。..第二部分 一个 FSGS 家系致病基因连锁定位及中国汉族人FFSGS 家系 INF2 基因突变筛查引言FFSGS 发病机制为肾小球足细胞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肾小球足细胞损伤而致病。目前国际上通过对 FFSGS 家系的连锁分析和定位克隆已确定数个可导致FFSGS的致病基因,如NPHS1(16)、NPHS2(17,18)、CD2AP(19, 20)、WT1(21)、LAMB2(22)、ACTN4(23, 24)和 TRPC6(25),以及新近发现的 INF2(26)等。其中 NPHS1、NPHS2、CD2AP、LAMB2 基因突变与AR FFSGS 关于,而 ACTN4、TRPC6 和 INF2 基因突变可导致 AD FFSGS。目前所发现的 FFSGS 致病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均位于肾小球足细胞,提示肾小球足细胞功能的改变在 FFSGS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5)。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定位的 FFSGS 致病基因在不同人种中突变率较低,尚不能解释所有 FFSGS 的发病机制。如高加索人、非洲及中东人群中 ACTN4 突变率约为 3.5%,亚洲人群突变率约为 2%(27);TRPC6 在白种人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突变率在 2.3%-20%不等(28, 29);而我科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汉族FFSGS 患者中检测到 1 个 ACTN4 启动子区基因突变(24),TRPC6 基因突变率约为 2.5%(30)。可见绝大多数 FFSGS 患者致病基因尚不明确,表明仍可能存在未知的致病基因,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发现。.材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我科收治的有 DNA 标本的 FFSGS 家系共 70 个。所有家系中先证者均经肾穿病理证实为 FSGS,同时合并一个或以上家系其他成员不明原因大量蛋白或肾功能不全者。所有入组的FFSGS患者均排除肥胖、反流性肾病、病毒感染(HIV)、恶性高血压等继发性因素,皮肤 IV 型胶原检测、血 alpha-半乳糖苷酶检测及眼底听力检查排除 Alport 综合征、Fabry 病等其他遗传性肾脏病;入组家系均已对ACTN4 和 TRPC6 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排除两种基因突变的存在。同时收集与 FFSGS 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 200 例,其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第三部分 INF2 基因突变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33引言...........33材料与方法.......341. 研究对象..... 342.质粒 ......... 343.主要试剂 ......... 354.主要仪器 ......... 365.方法 ......... 37结果...........501.对新发现的两个基因突变进行物种比对及功能预测 ......... 502. 定点诱变及插入突变验证......... 513. 不同 INF2 质粒转染足细胞 INF2 蛋白及 mRNA 表述水平 .......... 524. 不同 INF2 质粒转染足细胞 α-actinin4 蛋白........... 545. mRNA表述水平变化情况.......55第三部分 INF2 基因突变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引言INF2 基因定位于 14q32,其编码的蛋白为 INF2 蛋白,是一种成蛋白家族成员中 DRF 亚类,即 Diaphanous 相关成蛋白(Diaphanous-related formin,DRF)。正常情况下球状肌动蛋白的自发聚合不足以辅助微丝骨架的动态变化,需要肌动蛋白成核因子来加速肌动蛋白聚合为微丝。成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肌动蛋白成核因子,可以促进肌动蛋白的聚合,在维持细胞骨架正常结构与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6)。而 INF2 与普通成蛋白相比其具有自身的与众不同性,主要表现在可同时促进肌动蛋白的聚合及解聚(77)。INF2 蛋白主要包括 Diaphanous 抑制结构域(Diaphanous-inhibitory domain,DID)、C 端的 Diaphanous 自调节结构域(Diaphanous-autoregulatory domain,DAD)、FH1、FH2 以及 C 端的一个特殊结构肌动蛋白绑定的 WH2(WASP homology 2)结构域,其中 WH2 结构域可与肌动蛋白直接作用。正常情况下 DID 和 DAD 相互作用而处于自我抑制现实,当活化的 Rho(ras homologous oncogenes)GTP 酶(GTPase)与蛋白中的 GTP 酶结合结构域(GTPase binding domain,GBD)结合后,自我抑制现实被解除,从而暴露 FH1 和 FH2 功能结构域(78),后者可与肌动蛋白直接作用,稳定肌动蛋白二聚体或三聚体,加速肌动蛋白聚合、成核,并刺激纤维状肌动蛋白的聚集,加速肌动蛋白的延伸(79, 80)。由此可见 INF2 在维持细胞骨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1. 在国内外首次研究了 FFSGS 临床及预后特征,结果表明 FFSGS 与 SFSGS相比,发病较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等量蛋白尿,少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多数患者合并镜下血尿;病理表现上 FFSGS 与 SFSGS 相比,肾小球损伤及肾小管间质损伤均较严重;FFSGS 对治疗反应较差,较多的患者可进展至 ESRD,与 SFSGS 相比预后不良;肾脏移植可能是 FFSGS 的有效治疗方法。2. 收集了一个累积四代的大家系,家系中共 11 名患者,利用家族连锁分析寻找该家系致病基因,并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定位出其致病基因为 INF2。本研究率先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筛查了 INF2 的基因突变,并报道两个新的INF2 基因突变,分别为 p.S85W 和 p.129_130VRQLS,其基因突变率约为 2.8%,远低于国外报道的 12%-17%,提示中国人 FFSGS 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现。3. 首次研究了 INF2 p.S85W 和 p.129_130VRQLS 两个基因突变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INF2 p.S85W 基因突变是通过影响 INF2 蛋白构象,进而影响 INF2 与 Cdc42 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 SRF 的转录活性,下调 ACTN4基因转录及 α-actinin 4 蛋白的表述,进而影响足细骨架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此外,INF2 p.S85W 和 p.129_130VRQLS 两个基因突变还可下调足细胞的粘附能力,诱导足细胞凋亡引发足细胞损伤。参考文献(略)2021年医学硕士学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