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与鲁迅文学研究:精神传承与镜像本位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萧军与鲁迅文学研究:精神传承与镜像本位

秘巫围观:℉更新时间:12-18 12:25

萧军与鲁迅文学研究:精神传承与镜像本位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对萧军与鲁迅关系的评价有失公允,这一点其实就是本篇论文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我所要研究的着眼点。不可否认,鲁迅在萧军文学道路上甚至在萧军终身文学信念与精神的选择上确实都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但萧军绝对是独立的萧军,他终究是萧军而不是鲁军,他所有的成功都是自己付出巨大的努力换回来的,鲁迅给他的至多是激励与帮助,却从来没有代他执笔,而现在有很多的评论似乎都是捆绑式的评论与估量萧军的价值,这对与萧军个人的存在价值来说不免显得委屈与不公。

一、萧军与鲁迅:接受的可能和精神的暗合

(一)萧军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

成长经验对于独自一人后来的发展乃至一辈子的命运都有所影响,荣格曾经说过:成年人所常患有的神经质不安现象都有如下共性,他们总掩饰不住要把青春期之心理性质带越过所谓丁年的门槛之企图。谁不知道老人只想靠着回忆他们年轻时代的英勇事迹来煽动他们的生命火焰除此之外,他们便毫无办法,无能为力了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独自一人青年时代的经历对于独自一人的一生有深厚的影响,到年老时,在他们的身上依旧可以找到年轻时的影子。例如鲁迅,从小家庭不和,矛盾不断,周建人在他的《鲁迅故家的败落》中说:我的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愁云惨雾遍披整个家族。姑嫂,妯嫂争吵,婆媳不和,夫妻反目;今天这个上吊,明天那个投河,你吞金子,他吃毒药。;③过早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和生活的一种落败感,这使得鲁迅的性格刚强隐忍,再加上祖父科场贿赂案;的发生,使得原本就破败不堪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他和弟弟被送到乡下舅家避难,在那里,他们认识了闰土;、阿 Q;、祥林嫂;等,体会到了劳苦大众的不幸与苦难,鲁迅后来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的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切,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同了;。④正是这种童年记忆使得鲁迅真正明白了人世疾苦,所以在后来的文学斗争中才会始终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上为他们发声和呐喊。再如萧红,童年悲惨的境遇使她养成了敏感、脆弱的性格,但又因为祖父给她人世唯一而珍贵的温暖,又使她对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也曾深情地回忆过祖父带给她的爱和温暖,让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期待与希望,从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成长经验在独自一人的成长过程确实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萧军的性格形成以及生命轨迹又能在童年时期寻到哪些踪迹呢?

......................

(二)孺子可教方可教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人物萧军,综其一生的文学创作及生命道路,鲁迅对他的帮助与影响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 1934 年 10 月 9 日鲁迅第一次收到署名为萧军的热情来信,一直到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先生与世长辞,鲁迅与这位自诩为辽西凌水一匹夫;的青年作家就结下了不解的师生缘,他将鲁迅视为自己一生唯一的精神导师,甚至于超过自己的父亲。鲁迅在萧军心中的地位十分之高,萧军对其的热爱之情也是发自肺腑,这从周海婴的一段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八点钟以后,前来吊唁的人也慢慢增加了,但大家动作仍然很轻,只是默默地悼念。忽然,我听到楼梯咚咚一阵猛响,外边有独自一人,抢起快步,跨进门来,我来不及猜想,人随身到,只见一个大汉,直奔父亲床前,没有犹豫,没有停息,没有俗套和应酬,扑到床前,跪倒在地,像一头狮子一样,石破天惊地号啕大哭。他扑向父亲胸前的时候,一头扎下去,好久没有抬头,头上的帽子,沿着父亲的身体急速滚动,一直滚到床边,这些,他都顾不上,只是从肺腑深处,旁若无人地发出了悲痛的呼号,倾诉了他对父亲的爱戴之情。我从充斥着泪水的眼帘中望去!看出是萧军......;萧军在评论鲁迅与毛泽东在他心中的位置时说过:在文学、精神上鲁迅先生是我唯一的先生,对于毛在政治上我也愿以他为先生,为着政治理想而战斗!但我却以兄长的地位看待他。; 不仅仅日记中这样写,在延安时萧军就经常公开自称鲁迅是我的父亲,毛泽东只是我的大哥。; 《萧军全集》里也曾写道:中国共产党更是曾给予萧军鲁迅死后唯一旗手;的的地位,那么,鲁迅如此青睐萧军并对他大力扶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

二、精神鼓舞与信仰指引:受益终身的两年相处

(一)困顿的营救

人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动作、眼神、电话、书信等,在以前交通与网络通信还不发达时,书信往来则成了一种重要的交流途径。

萧军在与鲁迅真正进行面对面交往和相处之前,他们之间已经进行了长达近三个月的通信,萧军向鲁迅请教写作思想、方法、主题等问题,期间,因为对鲁迅的崇拜和向往,萧军还和好友舒群于 1934 年 9 月一起去上海拜见鲁迅,正如《萧军评传》中写道:孙乐文的话,在萧军心中搅起一股热流,自己仰慕鲁迅先生已经多年了。吉林江南公园徐玉诺的谈话言犹在耳;先生的道德文章海内第一,倘若有鲁迅先生为师,那该是多么幸福啊!就像在戈壁上遇到了清泉,就像在雾海中看到了灯光,萧军的眼前豁亮了,对,找鲁迅先生去。但因为当时时局混乱,再加上他们的行程匆忙,未能如愿见到鲁迅先生。回到青岛的萧军情感十分低落,后来他又在孙乐文的激励下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请教了鲁迅先生,两个问题。第一,现在的时代究竟需要什么作品?第二,自己和妻子悄吟写了几部书稿,先生能否在百忙之中看一下并给予指导?

因为当时他们并不知道鲁迅先生家庭的详细住址,所以对鲁迅先生能否收到他们的信他们并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至于回信,那就更只能是一种乐观的期盼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鲁迅在收到他们来信的当天就给他们写了回信,几天之后,这封信就被转交到萧军手里。信中写道:

徐玉诺的名称我很熟现在久不见他的作品,不知道哪里去了?一、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就是写咖啡馆跳舞场罢,少爷们和革命者的作品也决不会一样。二、我可以看一看的,但恐怕没有功夫和本领来批评。稿可寄上海、四川北路底、内山书店转、周豫才收;,最好是挂号,以免遗失。

......................

(二)精神的鼓舞

勃兰兑斯在论述十九世纪波兰文学时指出,国破家亡、故土沦陷、流亡生涯使波兰诗人感情冲动增加了一倍;,由此可见,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人产生的心理感受就会不同,特别是一些大的社会变化更会激发作家创作风格的转变。

萧军早期作品《跋涉》里的篇章写的全都是对现实苦难生活的写照,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也有目睹他人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满腔热情和愤怒,作为大众代言人对黑暗的高声呐喊与控诉,更多的是从感性的角度来大声宣泄自己的不满,更多的是希望借此能疗救大众,但是这在当时当然是行不通的,这种揭露确实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但在这共鸣之后却少了几份沉思与追问,停留在了悲伤愤恨,少了对出路的探寻。我们观察《羊》与《江上》,看到作者视野的开阔,文章深度的拓进与广度的提升。在《八月的乡村》中作者写的是抗日,但这个时候作者的革命信念还是薄弱的,所以他的反抗也仅仅是对压迫的反抗,思考的程度其实还未达到国家民族之高深,信念比较模糊的。但在萧军接触鲁迅之后,加入了左翼阵营,接受了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组织培养,无论是在写作技巧,抑或是革命信念都有了更一步的提高。首先从主题上来看,增加了对日本罪行揭露的文章,如《职业》、《樱花》、《马的故事在满洲》,《职业》中写的是一个身患痨病的人为了在日本占领统治的满洲国里生存下去。违背自己的心意去牢房里当写手偶尔也会审讯犯人的事。他们所抓的都是一些他们认为是反日的一些进步人士,而主人公本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弄着过日子,结果在最后发现自己信任赖以依靠的朋友却正是他们牢房要抓的人时内心瞬间波澜万顷的情感起伏。但作者用了极为平淡的笔触写道:‘嗯!呛嗽着,我把手又轻轻探向衣袋里去。但这次的手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寒冷和颤抖!;语言看似轻描淡写,但感情却是呼之欲出,这其实也是萧军写作方法的进步的体现。不再用激烈的语言来表述激烈的情感,而是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人更觉心寒。这里的职业;在我看来则有两种含义:一是主人公为求生存,苦求职业,二则是他的朋友隐藏的真正的职业是抗日人士。一语双关,也看出作者写作用心之深。

......................三、继承与保留:萧军思想的双重抉择 ..................... 31

(一)情感的不舍 ...................... 31

(二)继承与吸收 ........................ 32

1、文学信念的继续追随 ...................... 32

2、自由精神的执着坚守 .......................... 34

3、终身流浪的深刻感悟 ........................ 34

三、继承与保留:萧军思想的双重抉择

(一)情感的不舍

.....................

结语

我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作家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与批评。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等人成为了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萧军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文学涉猎的范围也较为宽泛,主要的代表作有《八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涓涓》(中篇小说);《羊》、《江上》(短篇小说),此外他还有一些诗、散文集、报告文学话剧等创作,例如《从临汾到延安》、《绿叶的故事》、《侧面》、《幸福之家》等。萧军与鲁迅初识与 1934 年 10 月,萧军怀着忐忑不安的情感第一次写信给鲁迅,却不想很快收到当时文坛泰斗般人物鲁迅的回信,由此开始了长达两年的交往,直至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逝世。在此期间,鲁迅给予了萧军等东北流亡的青年作家从文学到生活以莫大的关怀。 萧军和鲁迅的结识于萧军而言当然是幸运的,鲁迅在萧军文学成长的路上确实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鲁迅的激励与扶植,萧军才在后来的生命道路上始终坚守着文学初衷一路走到最后。可也正因为如此,到后来人们一提到萧军,就离不开鲁迅的光环庇护与照耀,有时甚至不免有失公允的评价萧军,说正是因为有了鲁迅,才有了文学史上的萧军。这样片面的说法我大概不能认同,用一个客观的比喻来说,鲁迅甚至算不上是萧军从事文学创作的引路人,因为在没认识鲁迅之前,萧军就已经写出了几部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扣启了文学的大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鲁迅教会了萧军拾级而上的方法,教会了他怎样走才能避开那台阶上阻碍他前进的硬疙瘩,给予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但这些并不是萧军生命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可以说鲁迅成就了萧军,但我们不可以说鲁迅就定了萧军。

参考文献(略)

标签:诗人感情

标题:萧军与鲁迅文学研究:精神传承与镜像本位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