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文学小说《山洪》版本研究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吴组缃文学小说《山洪》版本研究

剑与石围观:℉更新时间:12-18 12:07

吴组缃文学小说《山洪》版本研究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在在文本实践上,吴组缃一直沿用的现实主义陷入困境,无法调和真实性与农民新形象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文本形式上吴组缃有自己的艺术坚守,主要表现在乡村的景色伦理和细腻心理描绘。

第一章 《山洪》版本谱系与文本修改

一 从初版本到人文本根据对校后统计,人文本《山洪》在初版本《鸭嘴涝》的基础上修改多达 1200余处。吴组缃的修改形式比较统一,每种修改意图一般会贯彻全文。整体上看,主要集中在字词、修饰成分以及个别经典话语的更换和删减上,成段的大面积改动较少。在人文本《山洪·后记》中,吴组缃提及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提议形成的三方面修改原则:原稿用山乡土话过多;;原稿写山乡人民落后面嫌多;;原稿编排不好;,并说这类的修改,其实无关宏旨;。实际上,这 1200 余处的修改,已然改变作品的文本性;,正如金宏宇在 《新文学版本批评》中谈到的:这将使我们明了修改所造成的异本其实不只是版本学意义上的异本,更是文本学意义上的异本,即异本就是不同的文本。;(一)人物形象的美化在初版本的基础上,吴组缃在人文本中对山乡人民落后面;进行了修改,重塑了农民形象。人物外貌的改写,是人文本修改中最鲜明的一个方面,作者具体的修改方法是删除对农民过分;丑陋、肮脏的长相和生理缺陷的描绘。《山洪》中几乎出场的每一个农民,除了长相相对俊美;,并且作为村里唯一有钱放债的寡妇的孙子寿官,以及离开鸭嘴涝;娶了富家女已经改变了容貌的二官无需改动外,人文本中对鸭嘴涝;村民的外貌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初版本中的这种因经济因素与人物外在形象无意识的区隔,在人文本中不再明显,而是呈现整体性美化趋势,包括对颇有分寸的揭露;③的保长章延福和后来极有可能做了汉奸的四狗子。对人物外貌的密集修改主要集中在第一章众人物出场,如对来宝儿;的外貌描绘。

......................

二 文本意义的窄化与滑变从《鸭嘴涝》到《山洪》,吴组缃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美化、抗日动因强化、个人意识消解等方面,这些修改意向带有五十年代阶级意识、战争意识、性别意识的历史语境对作家创作影响的印痕。(一)阶级意识的加强如果说新文化运动以一个现代性范畴抽象的‘个人取代了传统宗法制度及与之适应的家族伦理,那么,在随之而起共产主义运动中,‘阶级则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②新中国初期阶级意识进一步渗入,人文本修改中更突出人物的阶级属性,出于阶级因素的考量是吴组缃改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体现在修辞层面就是人物形象的美化。这种美化主要集中在两类人身上,农民阶级和游击队员。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最广大的工农兵服务,到 1950 年代更强调为工农兵写作,并以写光明、写正面人物成为作家的首要任务;。③值得注意的是农民阶级不仅是歌颂的对象,也是这一时期文艺作品的主要读者。按照罗贝尔·埃斯卡皮的论述:(文学)机构只不过是同人类社会某一环境相联系的上层建筑,而作家的设想和读者的活动,不论中介是什么,总是相互呼应着,并以在社会交流中不断更新的对话形式相呼应。;④作者的设想,通过中介物书籍与读者的消费活动相互对话,求得平衡,同时二者又都带有历史环境的印记。面对作品描绘新;对象以及接受新;对象的工人、农民,这一时期的作家有着普遍忧虑。新中国初期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的很多现代文学作品多经过作者的重新修改,吴组缃对农民形象的美化,符合新中国普遍歌颂农民阶级的潮流。对于游击队员和新四军的美化,则主要是突出他们抗战的功绩,以及在动员群众抗日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也是新中国叙述中对革命历史和战争历史的一种重塑方式。

其二,体现在阶级的转换。除了修辞层面的人物形象的美化外,对于阶级问题的敏感,使得吴组缃在人文本中通过个别词汇和句子的变化实现阶级的转换。一方面是由于对阶级的明确区分而产生的修改意向。典型的一处体现在游击队女兵的阶级出身。........................

第二章 《山洪》版本修改的原因分析

一 作者自查

吴组缃为人、为文都极为严谨,他对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很严格,废稿、毁稿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是他公开发表过的作品也常悔其少作;,甚至提倡过只写,不发表;的风气,以求将来也许有好文章。①吴组缃也十分重视在作品中对现实的真实描绘,写真实;是他一贯的艺术标准。这种审慎的态度与美学原则促使他在再版之际重新省查之前的作品。作者经过自查对《山洪》修改,体现为作者自我评价、文本修改和出版上。吴组缃自己对《山洪》这小说的评价并不高,一直称这本小说是个次品。所以是次品。因为对所写内容不熟悉。;以及原稿有个不治之症。就是,写的这个游击队,是在旧有的地区政权之下发动群众从事抗战。这是严重的错误。;②像《山洪》这样一部在抗战过程中发表,在当时就已得到文艺界认可的作品,吴组缃自己的评价并不高,对于所写内容的不熟悉以及对于新四军游击队员的一味颂扬与历史事实发展之间的偏颇是作者自己给出的原因。在修改中,吴组缃对《山洪》中的地点进行了改动,人文本第十章在南京做官的表哥一家,在南京失守后回到镇上家里两天后继续转移,吴组缃在人文本中将逃难的地点从江西;改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根据抗日战争的史实,南京沦陷之后,重庆变为临时政府,实际上武汉变成抗战中心,更符合军队以及相关部门迁往武汉的实际。由于抗日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口流动,武汉也是一个重要的流民聚集地。再如数量的修改,初版本上篇第三章写鸭嘴涝村居民到保长的豆腐店开会,站在门外静候着的有二十多个人;,人文本改为有几十个人;,根据小说人物统计和喧哗氛围的描述,几十个人;更符合文学真实;初版本下篇第二章,根据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的农谚设计的晴雨计是麻丝悬着七八十条玻璃碎片;,人文本改为十来条玻璃碎片;;第七章,有一位老太太把来访的同志当作自己亲子侄看待,;人文本改为:有几位老太太;等等,这些修改凸显艺术真实的原则,改后更符合作者所要表述的效果和主旨。另外,在出版过程中,吴组缃也没有在 1954 年改定后,马上出版,而是十分迟疑,从 1954 年到文革爆发稿本被收走前,有十余年的时间空白,实际上还是有机会出版,这种迟疑既有对文艺思潮的考虑,也是吴组缃对于小说本身的迟疑,作家严谨态度,对于真实性的高要求,使得他删改作品,并延迟出版。........................

二 出版制约

在考察当代出版因素对《山洪》修改的制约之前,先廓清 1946 年《鸭嘴涝》更名问题的始末,这即是史实的呈现,也可与 50 年代出版制度对正文修改的影响互文。书名是十分重要的副文本,副文本的更改对于考察版本的变迁同样至关重要。在《抗战文艺》上发表的初刊本,以及 1943 年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的单行本,这部小说名为《鸭嘴涝》,1946 年《鸭嘴涝》改名为《山洪》。几乎所有提及书名变更都指向老舍的提议,山洪;之名确是老舍所起,早在 1943 年,《鸭嘴涝》出版时,老舍就在《读〈鸭嘴涝〉》一文中评价:书名起得不好。‘鸭嘴太老实了。‘涝,谁知道是啥东西!;③1946 年,《鸭嘴涝》再版前,老舍替吴组缃提议山洪;一名,老舍确实在《鸭嘴涝》更改书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细致考察当时的情况可知,书名的更改与老舍并不直接相关。通过爬梳吴组缃日记中相关记录,可以还原从《鸭嘴涝》到《山洪》这一书名修改的完整情况。吴组缃在 19371946 年,曾写有近百万言的文学日记,据日记整理者方锡德描述,这部日记文学作品真实而全面书写了作者自己的文学思考和创作生活经历,并极为广泛地记述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形势、时代氛围、文坛的要事逸闻、文人作家的生活风貌等等。;①这一时期正与《鸭嘴涝》的创作时间,星群本《山洪》的再版时间一致。在 1945 年 10 月 5 日的日记中吴组缃记:接克家函,谓曹吾即赴沪经营出版社,索要大批稿子,叫我将《鸭嘴涝》改名称,交他带去再版。《鸭嘴涝》之名书商以其别扭晦涩,影响销路,故不喜。思更一名,久久不得。拟以书中主人章三官之名为名。复克家函,托代更名。并谓如来得及请用原稿,较为清楚无误也。曹吾善于装帧,托代改封面。;10 月 5 日的日记中直接指出更改名称是出版方面臧克家的要求,原因在于书商以其别扭晦涩,影响销路;。在 10 月 10 日又记:早间曹吾来,乃接克家函,特来取《鸭嘴涝》之稿者。思将书名更换,以群谓当以两字含示人民潜伏力量初出发动之意。

...........................第三章 吴组缃创作思想与文学书写的变迁.................... 35

一 思想转变 ................ 35(一)现代观的重释 ............... 36(二)大众的崛起 .............. 38

第三章 吴组缃创作思想与文学书写的变迁

一 思想转变

......................

余论 未完成的过渡从《山洪》到《绿野人家》本事

梳理吴组缃创作情况,有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绿野人家》。根据方锡德辑录的《曹禺

致吴组缃的三封信》的《后记》中所述:三十年代吴组缃在给茅盾的信中谈到自己的创作计划时,就提到要写一部从经济上潮流上的变动来反映社会时代变动的长篇小说,据方锡德回忆,这部长篇小说叫做《绿野人家》。1948 年,吴组缃写过电影剧本《绿野人家》本事,曹禺与之通信讨论剧本的问题,这部剧本最终并未完成,与曹禺之间讨论的手稿本剧本本事被保留下来。五十年代《文艺报》报道作家的创作计划时,吴先生的计划又是要写长篇小说《绿野人家》。①可见,这部作品一直贯穿了吴组缃整个创作生涯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时期,三十年代短篇成熟稳重时期,吴组缃计划写长篇小说《绿野人家》;四十年代《山洪》出版后,新中国成立前夕,吴组缃着手写剧本《绿野人家》,但最终未见出版或上映;五十年代,吴组缃修改了旧作《山洪》,又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绿野人家》,最终未完成。《绿野人家》的创作计划、剧本故事紧密地与《山洪》的写作和修改缠绕在一起。从 1943 年出版的《鸭嘴涝》,1946 年再版本《山洪》到 1954 年修改本《山洪》这中间一直是吴组缃创作的空白期,除几篇散文、评论外找不到其他创作。1948 年《绿野人家》剧本本事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初版本《山洪》到《绿野人家》本事到修改本《山洪》,可由此重新勾勒吴组缃的创作脉络和创作思想轨迹。参考文献(略)

标签:革命历史

标题:吴组缃文学小说《山洪》版本研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