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饥饿文学叙述研究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新世纪以来饥饿文学叙述研究

九龙仙王围观:℉更新时间:12-18 11:34

新世纪以来饥饿文学叙述研究

这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新世纪饥饿叙述小说,是新世纪文学的一脉支流,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腴富足,全民性的普遍饥饿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历史记忆。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世纪饥饿叙述小说的大量涌现说明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开始反思那段历史,其意义更在于对当下的启示。

一、百年来中国小说饥饿叙述的主题流变与精神主旨

(一)百年来中国小说饥饿叙述的主题流变

百年来中国小说饥饿叙述与时代主题交相呼应经历了由启蒙与反抗,到批判与控诉,再到反思与审视的过程。

1.启蒙与反抗:中国现代文学的饥饿叙述

在五四;文学时期饥饿叙述承载着启蒙的主题。在鲁迅等作家的小说中饥饿既是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在小说《祝愿》中,祥林嫂被逐出地主家后因冻饿在风雪之夜死于街头。究其死亡原因,封建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精神摧残是主要原因,但生活来源丧失引起的饥饿在客观上摧残了她的肌体。《故乡》中,中年闰土面露菜色和形态卑微,生活的贫困将闰土的英气消磨殆尽,使其过早的衰老。在五四时期的很多小说中,饥饿实际上承载了作家思想启蒙;的隐喻功能。饥饿是当时中国人民苦难的社会现实,如何摆脱饥饿,是作家们启迪民智,唤起人民觉醒反抗,争取经济独立,恢复人的地位和尊严的思想武器。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饥饿叙述又承载着反抗压迫的主题。在左翼文学中,饥饿叙述被赋予了革命的含义。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小说中充斥着了对封建典妻;现象的控诉,饥饿让母亲象商品一样被典卖给地主老爷家作生育工具,在饱受精神摧残后,奄奄一息的春宝娘在回到了家里时,依然要面对空空的米缸,依然要忍饥挨饿。小说以饥饿呼应首尾,通过饥饿表现封建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从现实主义的批判视角唤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在《一千八百担》中,吴组缃透过对粮食的争夺,描绘灾年严峻的饥饿现实。在叶紫的小说《丰收》中,云普叔一家的饥饿遭遇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缩影,云普叔一家人辛勤劳作几十年,却连年遭遇兵灾水旱,父亲和孩子在前年的饥荒中饿死,当年费尽辛苦总算盼到了丰收,期盼着吃几顿饱饭,最后却遭遇谷贱伤农,粮食被地主盘剥一空。云普叔一家的饥饿反映出三十年代中国农民在外国经济侵略和地主剥削中濒临破产的惨状,也揭示了只有反压迫才能求生存的道理。左翼文学中因为饥饿,人民的革命意识开始觉醒,开始起来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

.........................

(二)近百年来中国饥饿叙述的精神主旨

通过前面对饥饿叙述主题的梳理,我们观察到,在近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饥饿叙述都围绕着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主旨,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受政治环境和文学环境的影响,饥饿叙述的主题有不同的偏重,但这样的主旨精神未曾变化。饥饿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关注、人文关怀、历史批判意识,从饥饿叙述中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1.关注现实观察近代文学史,饥饿叙述是重要的文学存在现象,而从精神的观察和现实的体悟来看,可能现实关照更多地得到映现。这种现实的描绘从历史的角度,是一种正史之外的偶然补充,从现实的角度,是基本现状的文学提升,把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普遍性融合为一体。我们可以这样思考,饥饿叙述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一部分,它高扬着现实主义的大旗,反映着国运兴衰,反映着民生疾苦。

饥饿叙述在中国各个时期文学潮流中都有体现,也清晰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历程。五四;时期,鲁迅笔下闰土的菜色和祥林嫂的死是由于饥饿所致,更深层意义上是封建压迫和麻木的精神造成的,鲁迅是五四;启蒙运动的代表,他这样塑造人物有启迪民智的深意,也映衬了二十年代思想解放的社会现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饥饿叙述作品在左翼作家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叶绍均的《饭》,潘垂统的《讨债》,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台静农的《蚯蚓们》,茅盾的《春蚕》、《秋收》,这些作品呼应着当时反抗与救亡的社会现实。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时期,由于政治的影响饥饿叙述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批左;与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绿化树》等饥饿叙述作品反映着对于左倾政治的无情控诉。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平原上的歌谣》、《受活》、《夹边沟纪事》等饥饿叙述作品中体现了新时代人们通过回顾历史,开始进一步关注历史,更深层次的反思历史的社会思潮。...........................

二、多元拓展与深度反思新世纪以来饥饿叙述的发展

(一)新世纪以来饥饿叙述的叙述内容

新世纪以来的饥饿叙述在叙述内容上力求真实的还原历史真相,深入探寻特殊年代人性的困顿与挣扎,反思权力的非理性运行与饥饿成因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影响,对饥饿的现实和影响因素给予全方位的呈现和深入的探究。

1.历史的还原

新世纪以来,饥饿叙述在内容上呈现出还原历史真实的特点。一方面在面对历史的态度上,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放宽让作家对饥饿历史的再现能够予以更加客观、真实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上,宏大历史叙述的大历史小说创作逐渐让位于展现底层群众的生活的小历史小说,这种解构大历史的日常生活叙述小说创作,在素材、人物、叙述角度上靠近生活,在小说中真实再现饥荒的时代历史。莫言的小说,对饥荒和饥饿的叙述是一种标志性的图本,或饥荒再现,或饿殍满地,或饥饿而至人性伦灭,或饥荒而至国家艰难。在小说《生死疲劳》中,虽然运用动物的视角,但更巧妙反映出人的真实生活。书中在描绘三年自然灾害中,饥民们去蓝脸家抢粮一段这样写道,我本来想穿着这只新蹄子,为主人再卖几年力气,但随之而来的大饥馑,使人变成了凶残的野兽。他们吃光了树皮、草根后,便一群饿狼般地冲进了西门家的大院子。主人起初还手持棍棒护卫着我,但人们眼睛里那种可怕的碧绿的光芒吓破了他的胆,他扔下棍棒逃跑了。面对着这群饥民,我浑身颤栗,知道小命休矣,驴的一生即将画上句号。十年前投生此地为驴的情景历历在目。我闭上了眼睛,听到有人在院子 里大喊:抢啊,抢啊,把单干户的粮食抢走!杀啊,杀啊,把单干户的瘸驴杀死!;我听到了女主人和孩子们的悲号声,听到了争抢过程中饥民之间的打斗声。我感到脑门正中受到了突 然一击,灵魂出窍,悬在空中,看着人们刀砍斧剁,把一头驴的尸体肢解成无数碎块。;短短几行文字,人们的饥饿和饥饿中的疯狂表现的淋漓尽致,吃光了树皮、草根后;是人们食无可食饥饿现实,眼睛里那种可怕的碧绿的光芒;,杀啊;,抢啊;, 争抢过程中饥民之间的打斗声;描绘的是饥民们在饥饿驱使下的疯狂现实,在饥饿和无理性的疯狂中,人民公社饥饿的社员们打死我家的黑驴分而食之,又把我家的余粮哄抢整洁,这恶劣的行径,尽管可以理解,但给父亲心中造成的创伤却永难修复;,在全民性饥荒中,无论是抢粮者,还是被抢的一方,还是逃过灾难的幸存者,留下的不光是身体上伤害,精神上的伤痕是一个民族抹不去的记忆,莫言在小说中真实的还原了饥饿的历史现实。

......................

(二)新世纪以来饥饿叙述;的叙述姿态

1.叙述语言:民间化与通俗化

新世纪以来的饥饿叙述小说很多属于中国乡土小说的范畴,在内容上反映中国乡村风物,在小说语言上呈现了民间化与通俗化的特点。汪曾棋认为: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是小说的本体 。写小说就受到感染,小说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贾平凹的小说中运用了大量陕西方言,莫言的小说运用了许多山东方言,刘庆邦和阎连科的小说中有河南方言的大量运用,这些充斥着了民间地域特色的方语言在小说中的运用,一方面彰显了地方文化的与众不同魅力和民间生活的蓬勃张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作家对于乡土经验和价值的怀念和认同。现代西方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不要把语言看做一种实体性事物,即具有其自身实在性,而应把语言看作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工具,我们借助它而建构起一个客观性的世界。;41新世纪饥饿叙述小说中民间语言的使用,能够真实形象的反映出底层民众的生活特点、精神现实、整体风貌、思维习惯,真实的反映出底层生活的原貌。民间语言虽然没有精英文化的精致,但具有生动形象、粗糙和充斥着野性张力的特点,这为小说语言的表述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莫言的小说《蛙》,将作家童年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饥饿记忆融入小说中。书中开篇写道: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关于。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小说接着描绘一个叫王胆;的小孩吃煤的过程: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作家在书写饥饿的同时将家乡起名的风俗融入其中,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作家追忆忆家乡起名的风俗,一方面将家乡与众不同的习俗背后的与众不同文化心理呈现于读者面前,另一方面也是意在陈述作童年的乡村贫穷饥饿的事实。

.........................

三、新世纪以来饥饿叙述的价值批判和创作局限 ................. 38

(一)人性之恶 ........................ 38

(二)审丑的偏至 ......................... 40

(三)历史观的迷茫 ................... 42

三、新世纪以来饥饿叙述的价值批判和创作局限

(一)人性之恶

............................

结语

饥饿叙述是文学叙述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执政者的治政得失,它又像一颗水滴,折射出饥饿中的人性善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个时期,涌现出很多饥饿叙述的优秀作品,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反映百姓生活,见证时代变迁。他们对于生活的强烈介入,对于社会的锐利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切关怀,使饥饿叙述充斥着了现实主义的耀眼光芒和恒久魅力。

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饥饿文学作品,在继承了饥饿文学优秀叙述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历史的反思,它不像文革;后的饥饿叙述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而是充斥着了人性的关怀;它也不像上世纪 80、90 年代饥饿叙述那样,单纯关注于文学书写,它更注重于还原历史原貌的书写,透着历史的深沉、厚重与悲凉。在叙述技法上,新世纪的饥饿叙述,善于运用民间语言使小说更富有张力,平民叙述立场从日常生活切入,反映的内容真实感人,引人入胜。新世纪饥饿叙述,在叙述形式上做大胆的尝试,一些作品用狂欢、荒诞的叙述手法,给读者以新的审美体验。在叙述主题上,一些作品敢于打破传统禁区,一些描绘普通人性饥饿的作品大量涌现,是对复杂人性做更深地开掘。新世纪饥饿叙述小说,是新世纪文学的一脉支流,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更加丰腴富足,全民性的普遍饥饿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历史记忆。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世纪饥饿叙述小说的大量涌现说明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开始反思那段历史,其意义更在于对当下的启示。揭开历史的伤痕,我们会看到政治的强势、恣意,人们的无知、狂热,我们会更深地认识到文化伦理回归的价值和政治的民主清明的必要。只有对饥荒的历史进行透彻的认识,对饥荒产生的灾难根源做深刻的文化省察才能使我们产生自觉的免疫力,我们才会真正告别大饥荒。当下,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大跨步前进的中国人,只有对我们民族这段伤痛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他们向着未来的前进才会更加清醒理性而不盲目躁动,自信坚毅而不妄自菲薄。参考文献(略)

标签:历史的

标题:新世纪以来饥饿文学叙述研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