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家书》当代文学研究——时代更迭中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困顿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本文以传统知识分子为研究着力点,透过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林纾家书》的分析,认为林纾在文化接受上所显示出矛盾性实际上折射的是在现代语境之下传统如何获得新生的问题。
第一章:传统的照耀
一、传统的士;
林纾幼时家贫但甚好读书,吾家累世农夫;是林纾在家书中对自己家庭背景的总结,古人言‘开卷有益。即是触目惊心处;4,读书在林纾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林纾对古文产生兴趣则源于在叔父林国宾那里找到的《毛诗》、《尚书》、《左传》、《史记》等經典。5林纾的外祖父陈元培做过太学生,叔父林国宾是一位塾师,可见林纾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十一岁,林纾拜同乡隐士薛则柯为师,薛则柯喜爱杜甫、岑参的诗,推崇欧阳修的散文,林纾成年后在古文上取得的成绩不得不说得益于薛先生的启蒙。1867 年,16 岁的林纾为了帮助父亲生意离开家乡远赴台湾,在学堂读书的时光由此中断,但林纾并没有放弃学习,时常反复阅读《论语》、《欧阳文忠公集》等典籍。对于林纾来说,18 岁那年对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一年,他与刘琼姿结为夫妻,同时岳父刘有棻给予的林纾激励也成为了他在读书道路上坚持的动力。林纾在《外舅刘公墓志铭》中写道:(刘公)喜举《呻吟语》、《五种遗规》勖余;。刘有棻是一个读书人,然而没有科名,林纾从他那里不仅获得了激励,刘有棻的读书人风骨也深深影响着林纾,林纾一段心怀感恩知己,至公已极;就是证明。青年时代林纾所接受的教育内容都是传统的儒家經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独自一人青年时代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林纾早年的经历都指向了他是一个传统的文人。..............
二、林纾的坚守儒家思想当中孝;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李欧梵认为林纾是一位不寻常;的儒学家,因为他对情;异常珍视,林纾对于孝;的尊崇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身体力行孝顺祖母和母亲,其二是教育子女体恤父母,孝敬父母。父亲病重之时,林纾于野外焚香磕头。父亲离世后,林纾又因恸哭不止,悲伤过度染上了咯血症。林纾在母亲病重期间三更即起,焚香叩首,沿路祷告直到越王山天台。林纾的举动虽近愚,但其中真情令人动容。林纾身体力行遵守孝道,可以看出他对亲情的重视,林纾在家书中也时常教导子辈要孝顺长辈,他要求林琮写留念曾祖母的文章时要从《金刚经鸠异》论中引据;,因为以郑大孺人所信仰者;,从这一点来说这是林纾对于传统的一种继承。林纾在与林璐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了关于孝的问题。林纾认为子女孝顺父母一是要理解、体谅父母,不能让父母担忧;汝母仁慈极矣,半月无信,如此悬悬。余体汝母之意,来津看汝。可见人子在父母心头,较之性命尤重,人子安可不卫生、励学、敦行,以慰二老之心耶。;林纾认为孝是一种情感联结,凡为人子,要体贴亲心,先要保养身体,次则勤力学问,此便是孝;,在林纾看来,作为子女,理解父母的情感,让父母就是对父母爱子之心的体恤。同时,除了情感的联结之外,林纾所理解的孝还体现出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天下何者为孝?能立志不为下流,向学不落人后,又守身谨疾,勿重父母之忧,此等便算是有天良子弟;,不为下流;、不为人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我的不断完善,这正好与儒家提倡的中庸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孝是中国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将五四时期探讨家庭问题的问题品作为对照,林纾这一系列对于孝的阐述显然是对于传统的一种自觉的认同和遵守。
.................
第二章:欧风美雨
一、现代的体验
随着西方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涌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于这样的变化个体有着切身的体验。王一川在《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一书中认为体验是:一种特殊实在与心理相混合的现实,即是实在的个体对自身现实生存现实的体察或反思;,因而,现代的体验是现实实在对个体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个体的反思。林纾家书中出现的对于西方器物、生活方式以及他对于西方的看法,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现代体验。
当传统遭遇到来自西方的新文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境遇的巨大转变是现代最为直接的反映,也是勾勒时代画面中最为直白的线条。林纾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代体验的态度无疑为窥探中国是如何走向现代的提供了一个角度。在西方的新文明;对中国各领域的影响中,人们首先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器物,而林纾的家书中就有关于西方器物的内容,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探讨现代体验的第一个切入点。
来自西方的器物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新奇的,这是当时人们对现代性切身的接触与体验,而林纾家书中关于西方器物的信息为探究当时时代提供了一个窗口。林纾在家书中提醒林璐注意人身安全,不要近水、划船,说:闻德国有大船到岛,学生有无上船观看?唯坐船时需小心;,字句虽短确无意中提供了大量能够解读的信息。林璐当时在青岛学堂就读,1893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906 年,德国修筑青岛港完成,到 1910 年,青岛港进口达二万千两白银,出口达八千千两白银,整个山东在当时是德国的势力范围,这也解释了林纾在家书中提到的船来自德国。林纾询问学生是否上船观看也需要注意,这里林纾从侧面透露出当时学生们对于西方新事物的一种态度。
................
二、接受与交融
器物变化带来了日常生活的改变,而文化的转变也萌芽在其中。器物是现代的体验中最为直接的表现,事实上如果要考查中国是如何进入现代的,文化在其中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何为文化?用爱德华·泰勒的话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符合整体;,庞朴将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形容为缓慢前行的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以雷霆之势力所驱使,因而,对于中国而言,现代还意味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林纾古文家翻译家的双重身份无疑使得中西文化这个问题在他的身上愈加凸显,在林纾的家书中关于中西文化震荡与交融也有所显现。
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指出现代性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质,吉登斯的思考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日常生活的改变与人的生存方式紧密相连,现代性的后果的表现之一就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于传统读书人而言,理想的生命道路就是一朝高中进入朝堂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的理想,这样的生存方式显然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着这个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对生命道路的选择也是人思维方式的反映,因此生命道路的选择也透着文化的影子。在林纾给林璐的家书之中林纾谈到了对林璐的生命规划,当西方将中国拉入现代,面对在此之下生活方式的改变,林纾对林璐生命道路作何想法可以作为窥见在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改变之后中西文化如何交融的一隅。
..................
第三章:碰撞与嬗变 ............ 21第一节:百年未有之变 ............. 22第二节:中西的碰撞 ............... 26第四章:在新旧中西之间 .......... 30第一节:林纾与五四新文学 ........... 30第二节:远去的地平线 .............. 34结语 ............. 37
第四章:在新旧中西之间
一、林纾与五四新文学
................
结语
林纾早年授业、交游情况以及之后的生命经历都可以说明他身上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色彩,其家书中的众多内容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的认同。鸦片战争之后国门开启,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林纾与翻译的结缘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西方打开中国的国门同时,中国也被拉入了现代的大潮之中,这一变化成为了当时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新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开始影响着国人,变革也由此开始。在林纾的家书中不难见到西方文化的影子,如各种器物,以及他的外语的重视,并且,也不难看出林纾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排斥。林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让人看到了传统文人身上的特质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也暗示着中国正迈开走向现代的步伐。在这一点上,将林纾与五四时期小说中所描绘的各类守旧、落后式的人物相比,显然,林纾的形象可以说接近于先锋;,他对维新变法的态度也是一个印证。林纾身上有着两个特质,一是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二是大量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与众不同个人经历,某种程度上这消除了文化间的隔阂,所以在林纾的家书中可以看到他对西方文化较为开放的态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