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折衷——论朱光潜前期美学文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的 传古彰今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朱光潜的美感经验论,肯定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情感上的往复交流,发现审美活动前后人的主观努力,在充分认识到审美主体价值的基础上,剥离了老庄道家思想泯灭自我的虚无色彩,否定了传统社会中个体对君权的顺从关系,重新定义了天人合一的关系。
第一章、朱光潜美感经验论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一 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
1.对西方静观;思想的接受与疏离美感经验论的关键之一是对美感经验;概念的界定。朱光潜根据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对知识的两种分类,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纯粹的心知物的活动。与见形象而知意义的名理的知识;不同的是,美感经验中审美主体只关注形象本身,只以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接物,物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而脱去了与之相关的所有意义和价值。审美主体聚精会神观赏到的独立自主的意象或图形就是形象;,心知物的活动就是直觉;,换句话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在心知物的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聚精会神,凝神观照,暂时忘却其他所有事物,此时呈现于心的形象处于一种孤立绝缘的现实:我只以一部分‘自我直觉的活动对物,一不用抽象的思考,二不起意志和欲念;物也只以一部分它的形象对我,它的意义和效用都暂时退避到意识阀之外。我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朱光潜承袭克罗齐的直觉说;,十分强调美感经验里达到的这种聚精会神孤立绝缘的境界,究其根源,这其中蕴含着西方传统有之且由近代形式派美学发扬光大的静观;思想。
...............
二 美感经验论中的心物关系
1.对西方移情;说的接受与疏离
美感经验是心知物的活动,因此,美感经验论的关键之二是对心物关系的分析。朱光潜认为,欣赏美时,审美主体的意识被对象所占据,暂时忘记物与我的区分,在凝神的现实下,物我两忘,物我交往,最终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复交流,在无意中我以我的性格灌输到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例如书法艺术,一方面,创作者在创作时将自身的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当中,审美主体不知不觉吸收了这种性格和情趣,从而看出了字有了本属于人的骨力和神韵,在物的变成在我的;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依托自身既有的情感和经验,在观赏时也会不知不觉地将字在心中引起的意象移到字本身,在我的移到了在物的,两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了字的形象。
朱光潜认为,这种物我同一的现象就是近代德国美学家讨论的移情作用;。移情作用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经过立普斯的阐释而成为一条基本的美学原理。然而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之所以能引起美感,是因为它给自我;以自由伸张的机会,否认移情作用伴有任何筋肉运动的感觉。立普斯认为:审美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无宁说,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并不是分割开来成为两回事,这两方面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经验到的自我......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
.....................
第二章、朱光潜文艺理论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一 文艺表现情趣
朱光潜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由于艺术包涵情感因素,观赏者需要对所观赏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事物有一定的经验。他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为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知;来证明这一观点。意思是说,我们无法和一个瞎子共赏文采的美观,也无法和一个聋子共赏钟鼓的乐声,人不仅形骸有聋有瞎,心智也是有的,因此欣赏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人只能了解自己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如果要了解旁人旁物,则需要靠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推测。《庄子·秋水》篇中有一个故事是对于人了解己身以外的人和物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朱光潜认为,这个故事蕴含的理可以推广到所有相关的情境,也就是说,外物会带有人的情感特征,是因为人通过推己及物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了外物上。依前文所述,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中直觉到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直觉到的形象也会随之变化;物我同一时物我交感,物的意蕴深浅常和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例。同样的,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往往将个人的性格情趣融会到艺术作品中,使之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
................
二 文艺无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
1.文艺与道德关系的论争
1948 年,朱光潜、袁可嘉、沈从文、钱学熙、废名、冯至等人在方向社第一次座谈会上,针对今日文学的方向展开了讨论。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参会者就文以载道;传统文论命题说出了各自的看法。冯至认为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文章都是载道的文章;废名则认为文学即宣传的意义在于宣传自己而非宣传他人,文学是天才的表现,只记录自己的痛苦,对社会没有影响,文学家必有道,但未必为当时的社会承认,好的文学家都是反抗现实的;沈从文则觉得文学接受政治的影响,但应保留一点批评修正的权利。朱光潜认为,现代文学的毛病就是把所有看得太简易和太公式化了,文学反映生命,生命甚广,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独自一人把他自己所见到的说得恰到好处即成为文学,在这个意义上,文以载道;的道;指的是每人见到的不同的生命世相,文学因各人所见不同而丰富起来,同时,文学也因各人所见有广狭深浅之分而产生高下之别;政治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文学自然可以与政治关于系。1937 年,梁实秋在《东方杂志》新年号发表了《文学的美》一文,在文中他阐述了自己对文学中的美的看法。他认为,文学里有美,但美在文学里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文学虽是艺术但不纯粹是艺术,文学的美只在文字上见出;其次,文学作品不能与道德无关,文学不能没有生命观,不能没有思想的体系,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美感经验的阶段而不去探讨其道德意义;梁实秋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他认为,凡是伟大的文学必是美的,同时也必是道德的。对此,朱光潜在《与梁实秋论文学的美;》一文里表述了一些不同意见。文学异于其他艺术之处在于它的道德性,这是梁实秋观点的中心。朱光潜则认为,道德性是所有艺术的公同点,文学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从生命观照和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与道德关于;,从文学的目的不在宣传道德教训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没有道德的意义;;同时,道德性在文学中可以成为美感经验的对象,情感经验和生命社会现象也可以成为美感经验的对象,文学的的美不仅仅只从文字上见出,也从文字所传达的包括情感思想在内的所有中见出。
..................
第三章、朱光潜生命美学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 35一 艺术与生命的距离 ................ 351.悲剧中的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 ............ 352.艺术活动中的心理距离 ............. 363.不即不离;对中庸;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 37
第三章、朱光潜生命美学对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一 艺术与生命的距离
1.悲剧中的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
................
结语
朱光潜作为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西学理论基础,在现代个性解放、中西美学交汇的时代更新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朱光潜的美感经验论,肯定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情感上的往复交流,发现审美活动前后人的主观努力,在充分认识到审美主体价值的基础上,剥离了老庄道家思想泯灭自我的虚无色彩,否定了传统社会中个体对君权的顺从关系,重新定义了天人合一的关系。
朱光潜的文艺理论,通过对多位现代文艺创作者文艺作品的分析,得出文学是人格的流露、文艺出于至性深情的结论,是中国悠久的诗言志;诗缘情;文论传统的进一步体现;情趣;说的提出,超越了传统以趣;论诗的空灵玄妙的形而上色彩,主张创作主体要基于对生命体验的思考,对生命世相的观察,沉潜提炼出醇厚的情感。同时,朱光潜在文艺的美在其创造性的思想基础上,论述文以载道;传统思想的不足,提出了文艺无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的新的见解,保留了传统中道;的礼乐精神而改变了道;的根本出发点。朱光潜主张文学趣味要有包容性和创造性,主张文言与白话两种写作语言形式互相取长补短,提出文学的最高理想是调和的自由的发展,是站在调和折衷、兼采众长的立场上,对一元论传统思想模式的反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