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孤单文学意识
第一章 萧红孤单意识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寂寞的童年:孤单的起源
祖国的东北边疆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那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有人尽皆知的东北三宝,还有数不尽的山珍野货,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黑龙江流域主要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把这块土地视为龙兴之地;,后因战乱导致土地遭到破坏,清政府随即颁发辽东招垦条例,号召奖励开垦土地的移民,使辽河流域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后来这项有利于东北农业发展的政策随即停止,从康熙七年开始,清政府对东北开始实行 200 年的封禁政策,以汉族为主的劳动人民为了生计不顾禁令,长途跋涉,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来到东北这块土地上进行垦殖。甲午战争后,日本人侵占了东北大量的土地,投资办厂。沙俄也入侵东北,妄图实现黄色俄罗斯计划。东北这块各民族开垦出来的土地被迫以半殖民地的方式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萧红的祖上就是众多逃亡东北难民中的一员,跋山涉水从连年灾荒的山东,逃到东北。经过祖祖辈辈辛勤劳作,创建起家业。到了萧红父亲这辈已经成为了呼兰有名的地主。东北冬季漫长,夏天短暂,并且冬季十分寒冷,白雪皑皑,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这里虽然土地肥沃,矿产丰富,但是一座山海关隔绝了东北与外界的联系,难免闭塞。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垮台,在许多地方旧的封建家长制已经开始逐渐解体,但是在闭塞的黑土地上这种旧的封建家长制仍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是一个地道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与萧红的母亲姜玉兰完婚三年后生下了萧红。在一个旧式的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中,萧红的出生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多少喜悦,甚至令全家人都感到失望,只有老祖父对萧红的出生满怀喜悦。萧红曾这样讲到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十分的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的手指的这些事,都算不了什么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给萧红提供一个温暖而快乐的童年,可以说萧红是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家庭中孤单地成长起来的。仅仅因为她是女儿便被歧视,并没有得到多少父母亲的宠爱。在萧红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吝啬、贪婪甚至失掉人性的人,萧红在《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中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地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在萧红三岁那年,母亲生了弟弟富贵,这使得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弟弟身上,对萧红更加冷漠。在萧红八岁的时候,母亲又生了弟弟连贵,母亲忙于照顾接连出生的弟弟,更是无暇顾及萧红,所以萧红对父亲母亲也没有多少感情,只有和老祖父感情深厚,正如萧红所说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生命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
第二节 流离的生活:孤单的深层体验
萧红的一生都在过着从异乡到异乡的漂泊生活,终其天年也没能返回故乡,她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萧红渴望拥有一个安定的家庭,可是在战乱的年代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萧红在《睡不着之夜中》讲到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②为了躲避战乱,萧红一生辗转哈尔滨、北平、青岛、上海、东京、武汉、重庆、香港等多个城市,在这过程中萧红深刻地体味到了贫穷、饥饿、疾病与战乱的滋味。同时萧红也是幸运的,在上海的时候她有幸得到鲁迅的扶持与帮助,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这部作品曾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③萧红的一生短暂而传奇,生活的坎坷没有将她打败,在艰难的生命历程中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苦难与孤单成为了她创作的源泉,成就了一部部經典。所以从异乡到异乡颠沛流离的生命经历也是萧红孤单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萧红在《祖父死了的时候》中写道: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生命,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④祖父的死切断了萧红与封建家庭的最后一根纽带,她想尽所有办法逃离了父亲的家来到了哈尔滨,开始了到处流浪和漂泊的生涯,此时的萧红才 19 岁,断绝了经济来源,无家、无业、食不果腹、无处御寒。这段时期萧红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战争、饥饿、寒冷、疾病不时的折磨着这个年轻的姑娘,残酷的现实生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自由与理想的生活却离她越来越遥远。
在作品《过夜》中萧红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窘境,我的眼毛感到了纠绞,积雪随着风在我的腿部扫打。当我经过那些平日认为可怜的下等妓馆的门前时,我觉得她们也比我幸福;。在风雪交加的寒夜里萧红独自一人流浪在哈尔滨街头,这是萧红对寒冷与饥饿的最初体验。而此时黑龙江的战争局势也紧张起来,日军妄图打开进攻黑龙江的通道,连续几次进攻,动荡的局势加上流浪的疲惫最终使得萧红身心俱惫,陷入深深的迷茫与绝望当中,于是她不得不投靠王恩甲,这也是萧红走投无路的选择,萧红与王恩甲在东兴顺旅馆过上了同居生活。此时战争局势也更为紧张,齐齐哈尔沦陷了,日军开始转向哈尔滨,哈尔滨成为战争的中心,驻守哈尔滨的军队奋力抵抗,但是由于敌众我寡还是以失败告终,萧红不甘心作亡国奴,瞒着王恩甲,独自一人离开哈尔滨前往北平。萧红离开了父亲的家,小家没有了,而此时家乡也沦陷了,对于年纪轻轻的萧红来说内心的孤单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
.........................
第二章 萧红作品中孤单意识的主题抒写
第一节 封建社会下的婚姻:恋爱的缺失
每一个女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美好的恋爱,一个温暖的家庭。这对萧红来说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她曾经得到过恋爱,可是却没有感受到爱人的体贴;她曾经历过两次生育的痛苦,可是并没有体会到作母亲的快乐;她也渴望有一个安稳的家,可是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日。萧红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正面诉说过自己的感情生活,只是在一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投射出自己的影子,通过对这些小人物恋爱生活地描绘再次咀嚼自己苦难的感情生活。
萧红笔下的女性多是受男权社会压迫下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在家庭中,她们地位卑微,得不到丈夫的爱。每日只知道重复的劳作,洗衣服、做饭、做家务、繁衍后代,直到死去。更为可悲的是如果她们病了,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变得毫无价值,被丈夫无情的打骂,虐待,只有死去才是她们最终的解脱。《生死场》中月英的悲惨遭遇不得不使我们感到痛心,月英原本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姑娘,出嫁前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①不幸的是完婚后不久月英就得了瘫病,一开始月英的丈夫还替她请神,烧香看病,可眼看月英的病也不见好转,她的丈夫就认为责任尽到了,从此便不再管她。连水都懒得递给她,任凭她凄惨的哭着,哼着。无情的丈夫从城里卖菜回来后,也不去关心月英,自己做好饭吃完便睡到亮天,对月英的呼喊不闻不问。月英对王婆讲述着她凄惨的遭遇,月英的丈夫说她用不到被了,就用砖把她倚住。月英已经瘦的皮包骨了,王婆靠近她的时候,感觉到难闻的气味更加强烈了,因为月英的身体也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月英被折磨的再也不似从前般美丽,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单而又无望;②美丽的月英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萧红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儒,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现实中养成的自甘牺牲和惰性。;③萧红笔下的这些女性们从一生下来就带着沉重的枷锁活着,她们只是丈夫性欲发泄和繁衍后代的工具。《生死场》中的金枝是一个渴望纯真美好恋爱的少女,她向往着与恋人成业之间能拥有这样的恋爱。然而成业却只顾满足自己肉体的渴望,从来不关注金枝的内心感受。后来金枝怀孕了,所有的流言蜚语都指向金枝独自一人。
........................
第二节 世间最残酷的刑罚:女性生育之苦
在萧红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对于女性生育场景地描绘。在萧红笔下,女性的生育不带有一丝的崇高和伟大,反而是一场灾难。生育带给女性的不是成为母亲的快乐而是无法逃避的肉体折磨。萧红自身尝过两次生育的痛苦,她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刻画世间最残酷的刑罚女性生育之苦。
现代作家很少有像萧红一样直接对女性的生育场景进行大篇幅的描绘,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产房外焦急等候的父亲,生产后幸福又疲惫的母亲和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女性肉体磨难的痛苦却被回避了。萧红却直言不讳地把女性的生育场面赤裸裸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扭曲的身体,狰狞的表情,痛苦的嚎叫极力地渲染着生育带个女人的巨大痛苦与创伤。《王阿嫂的死》中,萧红对王阿嫂生育场景是这样描述的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生物在挣扎。王阿嫂的眼睛像一个大块的亮珠,虽然闪光而不能活动。她的嘴张得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地向外突出。;①孩子出生一会功夫王阿嫂就死了,而五分钟后刚出生的孩子也死了。
就在萧红创作《王阿嫂的死》的半年前,萧红刚刚生下她的第一个孩子,她把这段经历记载到了小说《弃儿》当中。故事的女主角叫做芹,对于芹的生产萧红描绘到芹肚子疼得更厉害了,在土坑上滚成个泥人了。芹只想撕破自己的肚于,外面的雨声她听不到了。;这是萧红第一次对于生育场景的描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育并没有让一个即将成为母亲的女人感觉到一丝快乐,而是对女人炼狱般的折磨。除了肉体上的痛苦外,内心更是无助、孤单、恐惧与绝望的。女人在最脆弱和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身边却没有独自一人陪伴。生育带给女人的是肉体上的折磨与心灵上难以磨灭的创伤。萧红笔下的生育没有任何的崇高可言,甚至将人的生育贬低为如同动物的繁殖一样。在《生死场》刑罚的日子中;萧红把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繁殖等同起来。暖和的季节,全村都在生产,房子后面的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在萧红笔下,人的生育得不到尊重,是一场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的灾难。在五姑姑分娩的时候,因为收生婆说不能躺在草席上,压柴就是压财,于是五姑姑就躺在尘土飞扬的炕上生产。她的脸色也逐渐变得灰白,死亡的魔爪随时伸向她,全家人开始为她准备葬衣。在五姑姑经历生命中巨大的痛苦的时候,她的丈夫却对她大吼打骂,还用冷水泼她,孩子当场死去。女人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可见女性的生育没有一丝神圣可言,就如猪狗生产一样。至于带给女人怎样的痛苦,男人们无法体会,甚至觉得活该、厌恶。女人们也觉得是自己的肚子不争气,既然投胎做了女人,这份罪是应该受的,觉得和吃饭睡觉一样寻常。那个年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差,生育对每个女人来说都像闯鬼门关一般,在死亡边缘线上苦苦的挣扎,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
.........................
第三章 萧红作品中孤单意识的艺术再现..............................26
第一节 寂寞苍凉的意象构建............................26
第二节 散文化抒情小说体式...................29
第三节 以喜写悲的表现手法..............................32
第四章 萧红孤单意识所蕴含的深刻含义.........................36
第一节 反思之路对残酷现实的反思...........................36
第二节 反抗之路对苦难命运的抗争.....................38
第三节 希望之路对真善美人性的追求....................40
第四章 萧红孤单意识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第一节 反思之路对残酷现实的反思
萧红笔下的人物大多以悲剧收场。他们麻木无知,仿佛沉睡在一个巨大的铁屋子当中浑浑噩噩的度日,终究会窒息而死却浑然不知。然而在这铁屋子当中,也会有少数人由于外界的一声刺激而惊醒或者是由于自身数次跌倒而撞醒了,他们在将醒未醒的时候似乎察觉到了自己的生存困境。在萧红的作品当中,最先从铁屋子中醒悟过来的是女性们。因为女性所承受的灾难要比男性更为深重,她们不光遭受着地主阶级的压迫,还要忍受自己男人的粗暴与蛮横,她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遭受人间最残酷的刑罚生育之痛。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失败的恋爱与婚姻和两次生育的经历使她对笔下女性人物的苦楚有着深刻地体会,萧红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着这些苦命的女同胞们。
《生死场》中的金枝是萧红倾注笔墨最多的女性形象之一。金枝是一个命苦的姑娘,与成业约会三次后金枝怀孕了。在旧社会人们是不能接受未婚先孕的姑娘的,认为这是一件极为羞耻与不道德的事情。可怜的金枝独自一人承默默地受着村里人的冷眼与羞辱,所有的指责都指向她一人,她的内心充斥着了无助与恐惧。然而出嫁后不久金枝就感到了男人的冷酷与炎凉,生产的日子即将到来,这个大肚子女人还要像往常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被丈夫当做泄欲的工具,以至早产险些丧命。可是暴躁的丈夫因为家庭的困境竟把脾气都撒在妻女身上,居然亲手将才够一个月大的小金枝活活摔死。然而金枝苦难的生命并没有就此结束,日本鬼子进村了,金枝成为了一个寡妇,日本鬼子威胁着每独自一人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威胁着每一个年轻姑娘的清白。为了逃避日本鬼子,金枝从农村逃亡到了城里。命运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网,让人想逃都逃不掉,金枝虽然逃出了日本人的魔爪,可终究还是没有守住自己的清白。金枝为着钱,为着生活,她小心的跟了一个独身汉去到他的房舍;,单纯的金枝一开始还以为那男人很同情她,可是最终却被他调戏与欺侮。金枝勇敢的走出乡村来到城市,可城市根本容不下她,她无奈地从城市又返回到了乡村。然而当母亲看到女儿带回来的一元票子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完全不顾这钱是怎样赚来的。她的满眼里只有那张一元的票子,仿佛只认钱不认女儿了,她一面看着票子一面不能自制的对自己女儿说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当王婆像自己女儿诉说着日本人是怎样可恶,劝她到城里再也不要回来的时候,金枝用鼻子做出哼声:‘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最后她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①金枝这一番话,似乎是她回顾自己所有的生命经历后所发出的感慨。
........................
结语
萧红的孤单起源于她寂寞孤苦的童年时光,父亲的冷酷与暴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阴影。为了反抗父亲的专制与蛮横,萧红千方百计地逃离了父亲的家,而后因受战乱的影响她一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终其天年也没能返回故乡。萧红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饱尝了恋爱的苦酒和寒冷与饥饿的折磨,她带着虚弱多病的身体艰难地跋涉在坎坷的生命道路上,然而这所有不幸的遭遇并没有将萧红打败,她始终坚持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学创作,苦难与孤单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尽管她的作品并不被自己同时代的同仁所理解,他们认为萧红沉溺于自己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拔,放弃了眼前抗战救国的伟大主题,但萧红依然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思考,她知道文学一旦成为政治的工具就会丧失审美价值。当时萧红的思想是高于同时代的人的,这也体现了她先行者;的孤单。
然而,纵观古今可以说伟大的作品无一不是孤单;的产物。萧红是一位用生命吟唱的女作家,她一进入文坛就走上了鲁迅为其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把目光投向现实社会苦难的人们。萧红笔下描绘的恋爱的缺失、生育的痛苦、死亡的孤单的场景真实而生动地还原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的原貌。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但是萧红并没有把读者引向绝望,她正在努力为中国人寻找着一条走出苦难的路。最终,萧红笔下的一系列人物从麻木的精神现实中觉醒了,并且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也反映出她的内心是永远怀着温暖与憧憬的。萧红的孤单意识浸透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但是又不把人引向绝望,而是直接引向人应该是有人性、有同情、有所希冀、有所追求;的哲学层面,这也正是萧红孤单意识的深刻之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感到萧红孤单意识的原因以及萧红孤单意识的深刻含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挖掘,但因为作者学识能力有限,虽然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认识尚浅,分析的还不够深刻。我会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提高自己,使认识更加深刻、成熟稳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