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风波个案文学研究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龙应台作为当代作家,创作之路也仅有三十多年,而且还在继续出新作,因此对龙应台的研究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就笔者对龙应台研究文献的梳理统计,对于龙应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的研究相对疲软,大陆的研究相对丰硕一些。
第一章社会批评风波:野火;风波
一、何谓野火;?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蒋介石在岛内颁布戒严令;,从此台湾进入长达38年的全面戒严现实,人们的自由和权利深受限制,民众都处于威权政治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中。面对这样的现状,台湾的民主斗士从未缺过席。50年代有胡适与雷震的《自由中国》,他们直言不讳地批评国民政府的威权专制统治,宣扬民主自由的思想,敢说真话,为处于压迫现实的民众争取权利,令国民党当局十分不满,后来因为组党问题,雷震被逮捕判刑十年,这对台湾的民主运动影响很大,《自由中国》事件是国民党内部一些自由主义分子要求改革的一次尝试,这个事件对台湾后来的民主运动起了一定的启蒙作用;60年代有自由主义斗士李敖和柏杨,他们不惜引火烧身,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都以批判性的杂文为特色,毫不留情地批评时政,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后来都因言获罪,被捕入狱;70年代有美丽岛事件;,公开的军法大审,产生了许多民主英雄;,与一党专政的威权统治斗争,虽然许多人获罪,但这次事件对台湾的民主政治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经过一代代民主斗士坐牢,对自由民主的一步步争取,到80年代,台湾的威权统治进入融化阶段,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众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台湾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专制统治怨声载道,各种党外杂志和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许多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也回台发展,看到台湾社会的种种恶象,也以自己的方式发表见解,争取台湾社会的民主,龙应台就是其中一位。不同的是她不属于与政权对立的党外人士,她的文章没有政治鼓动性,因此能引起民众的好感和认同。另外不同的是龙应台作为女性作家,继柏杨、李敖之后以直接犀利的杂文进行创作,这样的创作在80年代台湾文坛中多了一些浩然正气和狭义精神,真实坦荡地揭露社会的种种问题,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唤起民众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以求社会的进步和改变。龙应台的野火;就是这样燃烧起来的,作为一名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面对台湾社会的各种弊病,她正气凛然,以一支犀利的笔,用最直接的杂文方式,剖析台湾社会的种种问题,将丑恶现实摆在民众的眼前,唤起读者的反思、警醒,让这团野火;烧去社会的所有腐朽、丑陋、专制和不公。
.......................
二、野火;的内容分类
野火集;的批评是一个社会批评,一个不戴面具、不裹糖衣的社会批评,那么这样的社会批评究竟讲了什么呢,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到野火集;,龙应台共写了23篇野火;形态的作品,它们分别从公民权利意识、社会制度和政治自由问题、教育问题等方面剖析透视了发生在人们身边真真切切的社会问题。
......................
第二章女性主义批评风波:《美丽的权利》和《啊,上海男人》
一、女性主义批评风波之一:美丽的权利;
70年代,吕秀莲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推行新女性主义,促进台湾的妇女解放。到80年代,新女性主义文学在台湾蓬勃发展,其特点是,其以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和丰富的社会活动含义,激扬起女性前卫的时代旗帜;,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发挥‘女才,不争‘女权;,要平等不要保护;,代表作家有吕秀莲、曾心仪、李昂、朱秀娟、龙应台等。新女性主义作家们,从女性现实处境出发,呈现女性真实的生存现实,追求女性自我解放,一方面解构男权话语系统,一方面激发女性自我觉醒意识。她们或以深奥的理论方式解读,或以曲折的小说故事呈现,唯独不同的是龙应台以最浅易的散文方式表述,她完全从女性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约束,呼唤女性的自立自强,进而和现实抗争,争取男女平等的人;的基本权利。80年代,龙应台除了写野火;,还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辟美丽的权利;专栏,以笔名胡美丽;的身份撰写一系列关心女性议题的杂文,探讨当时台湾社会的女性问题,是80年代台湾妇女解放和启蒙的一位先行者,该专栏后来结集为专著《美丽的权利》,由台北时报出版社1994年发行出版。美丽的权利;虽然没有野火;的争议大,但也引起了不少的回应与挑战,对男权社会的的解构和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都有深刻的意义,最大程度争取女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正如龙应台所说比做‘女人更重要的,是做一个纯粹而完整的‘人;,这也是龙应台美丽的权利;的真正含义。
....................
二、女性主义批评风波之二:啊,上海男人;
1995年之后,龙应台也开始面向大陆写作,1996年5月1日,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签名说说会上,龙应台首次见到自己的大陆读者,了解了自己在大陆的读者群。《啊,上海男人》是其大陆写作的一部分,也是她世纪末大陆作品中最受争议最具轰动的一篇。这篇文章于1997年1月7日发表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上,后来这篇文章收入著作中的时候,后记中都写到此文在上海《文汇报》刊出后,引起轩然大波。‘上海男人纷纷打电话到报社大骂作者‘侮辱上海男人,上海男人其实仍是真正‘大丈夫,云云。;这是龙应台始料未及的。《啊,上海男人》刊出半年多了仍在发酵。我的文章引起辩论是常事,引起完全离谱的误解倒是第一次,而这误解本身蕴藏着多重的文化意义,令人玩味。;《啊,上海男人》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笔者将从文本本身及各方读者的回应等方面来分析探究这次误读风波的来龙去脉及原因。
(一)《啊,上海男人》究竟讲了什么?
一直致力于男女两性平权的龙应台有感于台湾社会女性解放艰难的现状,认为在一直以来的男权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是很多地方普遍的潮流,因此她对大陆男女平权问题的认识也保持同样的观点,直到她来到上海,亲身体验了上海男女的生存现实,竟然惊讶地发现上海男人的先进,讶异于上海男人的与众不同,因此就有了《啊,上海男人》这篇文章,表述她对上海男人的看法和两性平权问题的认识思考。
......................
第三章历史批评风波:《大江大海-1949》...........37
、《大江大海1949》的历史叙述..........37
(―)《大江大海一一1949》的写作缘起..................38
(二)《大江大海一一19498》的叙述内容..........39
第三章历史批评风波:《大江大海1949》
一、《大江大海1949》的历史叙述
《大江大海一一1949》是以1949年的国共战争离乱史为载体来叙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历史。在本书的叙述中,龙应台并不是以历史学家呈现历史通识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而是以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她没有以非正即恶;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念来审判战争,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以强烈的个体关怀和悲悯的人文情结来关注那些被时代伤害、践踏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故事,通过个体在大时代裹挟下的颠沛流离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性的践踏和伤害,以此感受个体的伤怀和历史的伤痛。这是龙应台本书写作的初衷,也是这本书历史叙述的特点,正如龙应台在一次演讲中表述的观念,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在乎的是小民尊严;。龙应台在本书中关注的小民尊严选取的是国共战争中迁徙逃离退守的国军的一方,但是在全书的叙述过程中,龙应台的人道主义立场却受到先入为主的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其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评判立场有失偏颇,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大江大海一一1949》的历史叙述基本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叙述个体在大时代中的苦难,为读者提供了审阅历史的另一个角度;二是以先入为主的政治立场介入叙述那段无常的历史,使其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历史判断的独立性。以下笔者将从《大江大海一一1949》的写作缘起和叙述内容来具体呈现这两个特点的原因和表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