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文学研究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文学研究

弑仙奇谭围观:℉更新时间:12-18 09:57

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文学研究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本论文拟通过对新世纪自治区较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的细读和分析,概括总结当前内蒙古散文创作的整体风貌、审美特征及其呈现的区域文化特征,揭示其创作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促进内蒙古文艺创作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把祖国边疆这道文学景色线打造得更加靓丽做出一点学术上的贡献。

一、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的情感价值取向

(一)草原民族精神的诠释

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全部成果,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形成决定和影响的互动关系。;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皆有差异,导致区域间不同的精神特点,生成特有的精神文化,造就了我国纷繁多样的文化环境。内蒙古地区主要受草原文化的浸染,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少具有代表性和勃勃生机的精神文化理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草原民族精神。其含义主要有:开拓进取、民族团结、英雄乐观、天人和一等。别林斯基说过: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对于新世纪内蒙古散文来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民族精神的诠释。具体表现在作品中所塑造的既源于现实生活又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之中。在他(她)们身上,表现了内蒙古地区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思想方式、心理现实和性格特征。

辽阔的草原上天气总是瞬息万变,而其中的游牧人则会伴随着气候季节的演变而迁徙,有着流动的特质。然而不论他们的归宿在何方,在这蓝天下长高的身躯,被烈日照耀的肌肤鲜血,被雨水淋过的爽朗性格,被风吹出的豪迈之气却一生一世都不会改变!;与众不同的自然条件与游牧的生活模式让草原人民拥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感悟力,塑造了爽朗的民族个性。草原民族从不固步自封,而是在游牧农耕狩猎的基础上,以战争、贸易等形式与其他地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草原人民拥有英勇豪迈、锐意进取、粗犷淳朴的民族个性和精神,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人与物。孙郁在《生命之所》中对憨厚慈祥;的牛汉是这样评价的:从草原与沙漠走来的人,天性里更接近神性。他们不外饰自己,率性而为。;而安宁笔下亦有许多形态各异的草原人民形象。凡事都亲力亲为、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传统女性凤霞;追求外表、喜欢打扮,显得与草原生活格格不入的新女性塔娜;为儿子还债生活窘迫,却依旧乐观生活的乌日娜;粗犷但也淳朴的布里亚特男人们。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草原没有排斥抛弃过任何独自一人,而是以她不曾改变的宽容与宽厚,抚慰并清洁着在其上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

(二)自然生态的关注

由于发展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物种灭绝等问题已经扩大到全球范围,这些问题一日不解决,人类便一直处于生态环境危机下。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少文学创作者秉承着生态危机意识,以笔为武器战斗在维护生态环境的一线。他们一方面展现自然生态的和谐美好,另一方面反思人类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种种影响。呼唤生态文明、守望绿色家园成为作家共同的精神追求。新世纪内蒙古地区也出现了一些作家,以散文的形式表述对草原生态的关注,共同谱写了内蒙古散文的绿色乐章。具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讴歌自然类。这类作品是以展现自然生态的和谐美好、讴歌自然为主题来进行生态关注的。这部分作品主要以游记类散文为主。韩玉兰的《银波闪烁在美丽草原》、陈秀民的《罕山踏绿》、杜景云的《与你有约》、白莹的《扎鲁特之行》、张继炼的《阿拉善风物》、王瑞鹏的《美轮美奂的五当召》、包玉英的《土默川一日》、谭景峰的《横跨腾格里》、包建美的《走进冬天的兴安岭》等,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山川自然的描绘,表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二是环境揭露类。蒙古高原有许多草原及沙漠,夏天干燥炎热,冬季严寒难度,并经常出现自然灾害、恶劣天气。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十分注重生态保护。作家苏莉曾说我们达斡尔人祖祖辈辈都有一个不成文的乡规,就是用于烧柴的木头一定要采伐那些林子里被雷劈过的啦,被山火烧过的啦,空朽的啦,这样大兴安岭森林就可以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态了。;但是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物种灭绝、干旱持续等生态灾难显现。对此,许多散文作家在其作品中对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进行揭露。代表作品有刘志成的《行进毛乌素》、《裸袒的渴意》、鲍尔吉原野的《北方河流笔记》、晶达的《故乡或归宿》、孙改鲜的《黄乡》《沙圪堵》等。

............................

二、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真实美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以真实;为灵魂,屹立于文学之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对散文;是这样释义的: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是现代散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散文中的我;经常是作者本人,这与小说中的我;不同。;《英国大百科全书》也认定散文为:非小说性的散文作家,不通过虚构来表述自我愿望和情感;。从这两组概念中不难发现,散文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实际,真实性是散文的构成要素,也可以说是散文的生命,它是不能像小说一样自由虚构的,摒弃了真实性,散文也就无灵魂可言,将不再是散文。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或哲学的真实,它并不需要如实揭示客观世界。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世界在情感逻辑上是否融贯一致。;具体到散文创作中,既可以选择写实;,也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这就是说散文来源于生活本身,散文可以对生活真实进行加工、处理,如必要的剪裁、取舍、总结提炼等。

地域的不同会使不同作家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魅力,而作家也会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人。好比老舍之于北京,鲁迅之于鲁镇,李劼人之于四川。在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也养育了许多散文作家,他们的作品源于真实,回归自然。

萨拉乌苏沙漠大峡谷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大沟湾,被誉为天然地质公园;,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沙漠大峡谷,它是高原峡谷地形,具有喀斯特地貌,是罕见的旱地自然奇观。所以,依托对象的真实性,在李红梅的散文《行游萨拉乌苏》中真实书写了草原、小桥流水、牧场农田等特有的自然风貌。作者详细介绍了萨拉乌苏大峡谷的历史、美景,描绘了人民幸福的生活场景,表述了对这一世外桃源的喜爱与留恋。

...........................

(二)哲理人文美

在新世纪内蒙古散文的创作中,哲理往往也是以一种美的形式出现的。草原民族自古就认为万物有灵;,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灵性、有生命的。草原人民对待世间万物也是十分虔诚与仔细的。对于内蒙古作家而言,他们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感悟能力,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一只小麻雀还是一个大的历史事件都可以悟出生命的哲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指导。因此,这样的智者也是美的。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浮躁、悲观、不知足的社会心理。人们的心理问题亟需排解,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正确的引导。因此在新世纪内蒙古散文的创作中,出现了许多指导生命的哲理类散文。其中,有一些是同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作者们通过反映现实生活的普遍问题,提出观点,指导生命。曹文清的《感悟》、关俊利的《拾穗者》《麻雀》、苏莉的《面粉的样子》、照日格图的《倾听一棵树》、白连春的《母亲的白菜》、王迎高的《骨头里的灯盏》、张占福的《大地物语》、冯海燕的《慢慢地活》、唐嵩的《对于死亡》等是这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

三、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的艺术表述 ......................34

(一)小说化的散文格调 ......................34

(二)诗意化的艺术表述 ......................37

三、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的艺术表述

(一)小说化的散文格调

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带来了文体的新变。文体互动基于文体本身发展的需要和文体自身发展成熟稳重所具备的能力。文体新变一方面来自于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艺术趣味和文化精神的影响。;散文小说化;一方面是指散文创作中吸收借鉴了小说的一些手法,另一方面是指整个创作精神更加倾向于叙述性。就新世纪内蒙古散文而言,其主题面相当广,包括游记类、现实生命类、哲理类、咏物小品类、历史文化类等等。散文小说化的写作手段使读者从中可以得到情感上的陶冶与净化。

从散文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性情,小说中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智慧;。小说大多以多元的叙述视角叙述故事,追求故事情节,而大部分散文却是回避叙述,进行抒情。这是由散文自由、散漫、直抵人心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内蒙古散文作家较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在创作中强调叙述性,主张适当的抒情。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刘志成的《夕阳下打开的秘密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之七》、杨清的《文盲母亲》、浩日沁夫的《科尔沁乡间的事》、苏莉的《在地坛》、照日格图的《夜未央》、《苏牧奶站》等。

刘志成的《夕阳下打开的秘密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之七》一文中叙述了作者在东胜蹬三轮时,听房东大爷讲述其童年在城里挣钱的经历。这篇文章没有过多抒情的片断,散文笔墨集中于房东大爷进城捞金经历的叙述上,将李新考这样一个对生活有着执着追求,聪明睿智、为人善良的同时又勤劳勇敢的形象凸显出来。作品并不是空洞情感的简易堆砌,而是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穿插曲折的故事情节,进而完成情感的表述。

............................

结语

本文梳理了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的情感含义,考察了新世纪内蒙古散文结构化、类型化特征与艺术审美特色,挖掘内蒙古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勾勒了新世纪内蒙古散文的发展概貌。新世纪内蒙古散文成就颇丰,一方面是因为宽松的写作环境使写作视角更为开阔,内蒙古作家在 21 世纪中积极展现生活,对自我进行反思,显示出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内蒙古作家在进行散文创作时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无论是许淇诗化的语言,鲍尔吉原野犀利的文笔,还是艾平的小说的叙述手段,都体现了他们对散文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的自觉追求,正是这种对艺术的大胆创新、执着追求使得新世纪内蒙古散文具有了新的生命。

当然,新世纪内蒙古散文创作仍有很大的反思和批评空间。既需要立足于地区文化的土壤,充分挖掘和表现内蒙古散文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特质,也需要有时代的悟性,把握时代精神,给予现代意识关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内蒙古散文的文学史地位。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

标题:新世纪内蒙古汉语创作散文文学研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