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文学小说的散文化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笔者认为读汪曾祺的小说犹如一股清泉能够沁润人的心灵,令人神往美不胜收。汪曾祺的小说文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他的小说将散文化巧妙地引入了短篇小说,使得小说和散文不再有界限,同时将和谐淡然的审美观念渗入其中,这种章法就给小说的观念带来了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优秀民族文化的融合做的浑然天成。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及成因
一、散文及散文化的界定
散文,是与诗文、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拘泥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和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述。
形散而神不散可以看作散文的主要特点了。散文在取材方面比较自由,表现手法也是不拘一格;散文可以刻画人物、可以抒发感情、更能表述意见。而内容方式,却可以由作者自由调整。但从散文的立意方面来说,不管内容多么宽泛,散文所表述的主题却是集中且明了的;不管作者写了多少内容,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
小说的散文化是指,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在人物的刻画上颇费笔墨。作者都是想将原汁原味的东西表述出来,因此故事里没有跌宕起伏,只有平平静静。小说的散文化,其实是将小说的环境变淡,却将情绪变得越来越浓。小说的散文化虽然在写作手法上与传统小说有所改变,但是在艺术的探究上却使得文章的现代意味变浓。
对于小说散文化,学者杨义先生对此做出的解释:它是小说的自由化、随意化,他把小说的环境淡化,人物化虚、情节化少,而唯独把情绪化浓。;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写道: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抒情诗人。散文化小说是抒情诗,不是史诗。散文化小说的美是阴柔之美,不是阳刚之美。是喜剧的美,不是悲剧的美。散文化小说是清澈的矿泉,不是苦药。它的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主题不在乎大小。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落,一片段。即使有重大主题,他们也会把它大事化小。散文化的小说不大能容纳过于严肃的,严峻的思想。;
..........................
二、外部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者爱人;,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汪曾祺。在汪曾祺的思想里,儒家思想最为人性,就汪曾祺而言,孔子十分仁慈,讲人情,而且他还是个诗人。因此,汪曾祺认为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汪曾祺小说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单纯的、朴素的。汪曾祺觉得,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散文不受大家关注,这些都是源于大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轻视。汪曾祺喜欢《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早期的散文化本体,而这段话表述了作者追求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汪曾祺的小说也是追求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汪曾祺觉得这样的诗正是他所求,如 《大淖记事》 中淖, 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还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渺,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流,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州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牙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绿了。;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水边景色图画!把这里的淖;写成了世外桃源了。
汪曾祺对中国古典文学是比较了解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人物和事件的独到;郦道元《水经注》描绘各地的景色生动精彩的语言无与伦比。唐代宋代以文章选人才,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不管在结构上还是语言上,都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宋代的文人擅长传记,简洁潇洒,读起来颇有味道;到了明清时候,八股取士,文章也是各有特点。汪曾祺从中学习其记述语言的简易真实、情结表述的准确到位等。汪曾祺尤其喜欢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归有光在写作过程中,也存在不刻意去写人记事 ,在叙述语言和人物的时候做到衔接自然,毫不做作。归有光应该是擅长观察生活更善于表述生活,这些对汪曾祺后来散文化的语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表现
一、散文化意境的营造
对于意境,宗白华先生说: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以宇宙生命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这里,宗先生认为:艺术不只是具有美的价值,且富有对生命的意义、深入心灵的影响。;从这些解释当中不难发现宗先生特别重视心灵和人格对已经形成的重要意义。
广泛地来说,意境,一般被认为是把社会生活中观察、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不是变幻莫测的幻觉,而是一种言外之意。意境在散文创作中不可缺少。在某种程度上说,一篇散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意境的营造。而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他十分关注意境营造,在自己的小说中创设意境,而意境已经成为他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灵魂。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氛围之中。氛围;包括作者的感情、也包括自然风情、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的描述。汪曾祺的小说里,整个故事都弥漫在一种氛围之中。汪曾祺觉得故事重在氛围的营造,小说中有了氛围即使不去描绘人物性格、创设故事情节、也不会影响故事的叙述。在营造氛围的时候,汪曾祺更喜欢去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以及淳朴的风俗人情。从风俗人情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天性。这正是汪曾祺寻找人物性格的源泉。描绘风俗人情却不仅仅停留于风光人物的描绘,这所有都与小说中的人物密切相关。汪曾祺在写小说时,与人物关于的景色和风俗他不会吝啬笔墨;与主题人物无关的景色习俗即使再美,他也会依然割舍,不拖泥带水。在小说中,环境氛围实际上是民俗风情的另一种表现。小说中的人物实际上组成环境氛围的材料;。小说中的人物已不再简易代表实际意义上的人物,而是变成了一种习俗的符号。汪曾祺将氛围的营造当作整篇小说的核心,他让整篇小说都浸透在氛围之中。他以描绘风俗人情来代替故事编写,这就是他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样不仅赋予了小说人物生命的活力,而且将那些带有抒情的自然景色,人情风俗、地方文化浸染于整个小说氛围之中。我们将汪曾祺的小说氛围加以分析。
..............................
二、散文化的叙述模式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带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文章还可以是这样写的。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小说区别于传统主流小说,他淡化了小说情节、淡化了人物,本着气氛即人物;的创作原则。随着市场经济对文学市场的冲击,散文化小说慢慢走近了人们的视野。
汪曾祺的小说首先在选题方面就与众不同,这对小说的叙述模式来说是必须地。一些学者认为,作者的工作就是负责写出小说,读者的任务就是读小说,与小说的主题毫无关系。汪曾祺不同意这个观点。创作一篇小说,其主题思想并不是单纯由作者决定,读者的认可也很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对于小说主题把握不会一样,因为他们读书时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
读者对小说主题起建构作用的观点是给予认同的。在他的作品中,他也是强调要突出读者的重要性。
汪曾祺说: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不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太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及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大真实。;阅读汪曾祺的小说,不像是在读小说,像在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又像在拉家常。他故事中的人物,最多的还是社会底层的百姓和一些小知识分子。作者在记述他们的生活时,没有去讲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天动地的故事,而是去讲述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常百姓生活。如《故里杂记 榆树》中的侉奶奶牵的那头驴,驴乏了,想打个滚,可是滚了四五回就是翻不过去。侉奶奶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八千岁》中的八千岁卖米、生活节省,却没来由地被敲诈,得到别人的帮助,从此之后不再像以前那样节约;《岁寒三友》中描述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个人物。这三个人各成一章,貌似没有联系。当王瘦吾、陶虎臣做的生意不景气导致不产,家里揭不开锅,陶虎臣在此时将他那几块极其珍贵的田黄变卖以此来救助朋友们。《羊舍一夕》一书一共分六节,而这六节都可以独立存在。写小吕就是专门写小吕,老九那章也是独立存在,前后故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在气韵上融会贯通。而他的小说 《幽冥钟》一文之中,我们甚至没读出其中有没有人物,也看不出任何故事情节。对于小说的结构更是无从谈起,就像信手涂鸦。小说留给我们的就是那悠远的钟声,这钟声留给读者一种感受、一点空间任由读者自由的感受和想象。
...........................
第三章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影响 ..................24
一、散文化语言的美学价值 ................24
(一)平淡语言流露出的人性美 ................24
(二)平凡小事,蕴含百味生命 ...........25
(三)文章处处有景色...............26
结语 ...................33
第三章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影响
一、散文化语言的美学价值
汪曾祺被评论家认为是大器晚成之人。他的文章为新时期的文坛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小说文体。其中像儒家道家等崇尚和谐的精神在作品中就是一道亮丽的景色,也深深吸引了读者。这些特色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同时汪曾祺也巧妙地加入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含义和写作技巧。他觉得,写作就是要去写一些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情。对于生活来讲,他总是充斥着希望,认为中国未来必定是美好的,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了作者,他追求地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因此,汪曾祺的作品里尽是处于自然现实里的人性的真善美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境界是超越世俗的;这种美的存在对人类的影响是恒久的。
(一)平淡语言流露出的人性美
汪曾祺小说中流露出的美,遍及我们的心灵和性灵。他总是虔诚的将我们的传统美德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出来。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赏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作品的核心便是人性。他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塑造作品中那鲜活的人物,人类率真自然的本性就显现出来,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汪曾祺小说多是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系总是和睦融洽,人们之间的交际方式也简易率直,人物更是质朴宽厚,简易平凡的老百姓。像《羊舍一夕》中的四个团结友爱的队友;《大淖记事》中锡匠们、挑夫们与百姓之间的和睦相处;《岁寒三友》中三个朋友之间危难之处见真情,这一系列的故事都露出了人性的美。汪曾祺笔下的人性美,率真自然,但在表现形式上,他的语言做到简易,易懂;在人物的描绘手法上,他总是用人物的外在美引领人们去发现内心深处的美。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