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陌上》的现代性忧虑文学研究
这是一篇文学学校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永恒的,文学便永无止境。中国从乡土走来,乡土永远牵动着游子的心,乡土永远是中国的命脉,不管它被挤压、被缩小还是被改变,乡土在中国永远不可能销声匿迹。
第一章 《陌上》的现代性忧虑主题
一、家园之忧
这悠长的叹息,首先是对现代性冲击下家园不再的叹息。与鲁迅的大声疾呼不同,付秀莹乡土文学显得柔婉、细腻、不动声色。但就在看似不经意当中,却将一个被现代性围困的乡村刻画得入木三分。
且看付秀莹笔下的皮革生意:芳村这地方多做皮革生意。认真算起来,也有二三十年了吧。村子里,有不少人都靠着皮革发了财。也有人说,这皮革厉害,等着吧,这地方的水,往后都喝不得了。这话是真的。村子里,到处都臭烘烘的,大街小巷流着花花绿绿的污水。老辈人见了,就叹气。说这是造孽哩。叹气归叹气,有什么办法呢。钱不会说话,可是人们生生被钱叫着,谁还听得见叹气?上头也下过令,要治理。各家各户的小作坊,全都搬进村外的转鼓区去。上头风儿紧一阵松一阵,底下也就跟着一阵松一阵紧。后来倒是都搬进转鼓区了,可地下水的苦甜,谁知道呢?;付秀莹并没有将大篇幅放在这上面,只是偶尔提上这么几句,看似不经意的书写,却暴露了芳村的隐疾,使整个小说有一股潜藏的危险在涌动着,使读者为芳村的命运担忧。
本来以从事农业生产为根本的乡村,却经营起了皮革生意,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世界的戕害和冲击。这短短的几句话,不仅道出了皮革生意对环境的破坏,而且道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上头风儿紧一阵松一阵,底下也就跟着一阵松一阵紧;揭露了基层政府两天大鱼,三天晒网;的不作为现实。叹气归叹气,有什么办法呢。钱不会说话,可是人们生生被钱叫着,谁还听得见叹气?;两句话道出了人在金钱面前的屈服和无奈,也更深层次地揭露了中国人骨子里遇事得过且过、将就、凑合的惰性。
作者并不隆重地大篇幅地写这一问题,而是镶嵌式地看似不经意地提上几句,在整个行文中几次出现,互为补充。这地方做皮革,总也有三十多年了。这东西厉害,人们不敢喝自来水不说,更有一些人,不敢进村子,一进村子,就难受犯病,胸口紧,喘不上来气,头晕头疼。只好到外头打工去。看着小子那斑斑点点的胳膊,她心里真是疼,又怕又疼。小子这是舍着命挣钱哪。也不知道,往后上了年纪,有没有什么不好。如今村里人,年纪轻轻的,净得一些个稀奇古怪的病,难说不是这个闹的。;芳村人早就感觉到了皮革生意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深深感到忧虑不安,但是仍然接受皮革生意的存在,而且还为了到皮革生意加工厂里打工托关系找人脉(翠台托香罗到大全厂子里打工),以到近处的加工厂里干活为荣,对经营皮革生意的大全、增志更是羡慕不已。芳村人为了眼前利益,置身体健康而不顾,本末倒置,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麻木和愚昧,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性的强大作用力,人们仿佛中了现代性的蛊毒,心智受到蒙昧,为了物欲的追求甚至把生命置之度外,这飞蛾扑火式的对物欲的追求,正体现了现代性的强大作用力,以及在现代性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奈。
.........................
二、伦理之殇
翠台的饺子撒了一地、素台两口子吵架了、银栓把短信发错了、爱梨怀孕了、臭菊成了儿媳妇迷付秀莹耐心地讲述着整个芳村的家长里短、鸡零狗碎,却深刻揭露出在日常平淡生活之下的伦理之殇。
几千年来,乡村秩序一直由特定的传统伦理道德维持。然而,在当下,短短的几十年,乡村伦理遭到了颠覆性的破坏。
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孝道,这是亘古不变的传统伦理。然而在芳村,这一伦理遭到颠覆。在第十八章《老莲婶子怎样了》中老莲婶子和小猪他娘的对话中可以得知,芳村到处都是可怜的老年人。老莲婶子从十九岁上嫁到芳村,在此开枝散叶,生活了五十年,可如今却成了独居老人,一天一天将就度日。孩子们都在忙,很少来看她,墙上贴着儿子、儿媳、闺女的电话号码,她却很少拨出去。她日常的生活是这样过的:胡乱吃了一口前天的剩饭,也没有吃出什么滋味来。还是难受。头晕倒不怕,她血压高,头晕是家常便饭了。这些天老觉得胸闷,仿佛是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上,叫人喘不过气来。吃过饭,她倒了半杯水,去北屋里拿药。桌子上瓶瓶罐罐,也不知道都是一些什么药。她拿了一瓶,凑到眼前看,看了半晌,到底看不清楚。索性就弄了一大把药片子药丸子,仰脖子吃了。久病成医。这些年下来,她也算得上半个先生了。;[1]当她摔得浑身骨头疼、几乎动弹不得,小猪他娘嫌她不通知孩子,她却苦笑道:他们都忙,我这点子事儿,还算个事儿呢。咬咬牙也就过去了。;这两段话把乡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现实真实地呈现出来,可以说,凑合、将就、忍耐;就是农村独居老生命活的常态,老莲婶子就是千万农村独居老人的缩影。
........................
第二章 《陌上》的书写方式
一、集合式主人公
很多作家都有自己最擅长描摹的文学地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商州;、韩少功的马桥;、阎连科的耙耧山脉;、李锐的吕梁山;他们以各种姿态、各种角度讲述着改革大潮中农村的喜怒哀乐。付秀莹初入文坛便找准了自己的文学地标芳村。她的《恋爱到处流传》《旧院》都以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农村芳村为背景。到了长篇《陌上》更是完成了她的芳村世界的整体性的建构。这说明作家是清醒地有意识地打造一个自己的文学根据地。
与大多传统的文学作品不同,《陌上》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相继出场的二十多个人物,翠台、香罗、素台、小鸾、建信其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可能被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形象;,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事件也琐碎、零散,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支撑起整个小说的中心事件。全书共二十五章,除了翠台独占第一章和第三章之外,其他人物各占一章。占了两章的翠台似乎是《陌上》的重头人物。翠台是一个端正、淳朴、传统的农村家庭主妇,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丈夫性格懦弱,儿子没什么本事,还要小心翼翼地看儿媳脸色,家里有了事都靠她这个女人盘算,娶儿媳妇舍了脸面跟妹子借钱,为了儿子的工作低三下四地求自己看不惯的妯娌。翠台感到苦闷,感到生气,可是又能怎样呢?她只能在自己家里赌赌气发发牢骚,接着还得继续地为难自己,在生活压力下苦熬着。翠台象征着千千万万的农村妇女形象。
即使翠台占了两个章节,给读者的印象颇深,接着往下读,便会发现,每个章节都有新的主人公出现,翠台的苦恼早就被淹没在众多人物的众多苦恼中了。后文中小鸾、望日莲、春米等等更加鲜活的形象盖过了翠台的光芒,翠台无论如何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主人公。可以说,她与其他相继出场的人物一样都可以称为《陌上》的主人公,又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陌上》,犹如放幻灯片一样,随着人物的一一亮相,芳村人日常生活的片段被展览,他们的生活原貌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集体印象,由此,整个乡村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得出结论:芳村才是《陌上》的主人公,只是这个主人公形象是隐形的,是由二十四位主人公集体塑造的。
.........................
二、串门子结构
既然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也就没有一个传统小说的主要线索或者叫中心故事,一个长达数十万字的小说是怎样呈现出来而不使人觉得枯燥呢?付秀莹采用了聪明的串门子写法;。
她首先带领读者去了翠台家串门,让我们看到了翠台的生活:这是个腊月二十三,早就做好了饭,儿子媳妇却迟迟不过来吃,巴巴地送到新房里去,送到了却敲不开门,打电话又怕打扰了小两口惹得儿媳不高兴,只好在寒风里等着,偏偏遇到妯娌香罗。翠台和香罗年轻时候本十分要好,如今却有了隔阂。村里人都传香罗在县城开的发廊不正当,她和大全的不正当关系也人尽皆知,但是对香罗的发家致富却羡慕不已。如今妯娌二生命活品质天壤之别,翠台本就心里不是滋味,偏偏被香罗撞见自己给儿子送饭的窘境,委屈和气愤便一发不可收
既然提到翠台和香罗的纠葛,接着,付秀莹便带领大家到香罗家串门。香罗刚刚从城里的理发店回来,就是这一次回家,她又是哭又是闹,经历了一场情绪的地震。香罗是芳村一带有名的风流妇人小蜜果的闺女。人们从小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她为母亲感到羞耻决心自己要过清清白白的生活。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发现自己实在看不上老实巴交、懦弱无能的丈夫,而禁不住与有钱有本事的开厂子的大全苟合。面对丈夫对他的照顾她感到内疚,可是又恨丈夫的懦弱无能,她知道别人在对她指指点点,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折磨着她,然而她已经无法回头了。这种矛盾的心理驱使她在懦弱无能的丈夫面前大哭大闹。
陪着香罗气了一场、哭了一场,付秀莹还是不放心翠台,于是又折回了翠台家。果然,翠台又在苦苦挣扎。翠台的儿子大坡在外地打工,不久就要与新过门的媳妇爱梨分别。小两口两地分居,不是长久之计,难免会生事端。可是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老实巴交的丈夫却从来没想过,想了也没有什么办法,最终还得翠台想办法。她硬着头皮求妯娌香罗帮忙给她的恋人大全递个话,让大坡在大全的厂子打工
..........................
第三章 《陌上》的意义及不足48
一、乡土文学的现代性传承48
二、诗化的反讽;之路50
三、《陌上》的局限52
第三章 《陌上》的意义
一、乡土文学的现代性承传
贾平凹说:在中国,你想真正了解这个社会,获得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就去看一看乡土小说。乡土小说就仿佛馆藏一样,那里有丰富的宝藏。;孟繁华说:中国百年来文学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乡土文学;。正像二位所说,近现代以来乡土文学取得了辉煌成就。
.........................
结语
文学是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学也是有着千万张面孔的。付秀莹式的乡土文学为文学天空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是永恒的,文学便永无止境。中国从乡土走来,乡土永远牵动着游子的心,乡土永远是中国的命脉,不管它被挤压、被缩小还是被改变,乡土在中国永远不可能销声匿迹。
在当今时代,社会大转型时期,乡土呈现出新的姿态,对乡土的关注必然呈现出新的现代性特点。就像阎连科说的,完成乡土文学的现代性,是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需要思考的。如果完成了乡土文学的现代性,它不仅不会消失,还仍然是文学的潮流都有可能;。乡村如何发展,农民该何去何从,路怎样走。留守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农民工问题、农民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法律意识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都是作家应该关注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乡土文学的天空刚刚拉开帷幕,乡土文学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以更丰富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付秀莹以崭新的姿态接过乡土文学的大旗,其对中国乡村现代性忧虑的关注,其开创的诗化的反讽;乡土文学书写方式,为乡土文学的命运和方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由此证明了乡土文学的巨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