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

国学论文文学论文

《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

钢铁时代围观:℉更新时间:12-18 09:18

《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

第一章《萌芽》期刊的转型

第一节作品转换从纯文学;到青春文学;

一本文学期刊的办刊宗旨和风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其所刊登的作品上,期刊转型也将直接表现在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变化上。本节将依据具体的作品从栏目设置、主题转换和风格转换的角度来阐述《萌芽》的转型。从1996年更换主编正式改版,到1999年新概念写作大奖赛;的一炮打响,再到成为青春文学;的孵化场,最能证明这个转型过程的就是发表在《萌芽》上的文学作品。转型的过程是曲折渐进的,总体而言可以将作品的变革概括为从纯文学;到青春文学;的转换。在讨论之前,我们先将纯文学;和青春文学;的定义厘清。《辞海》中对‘纯文学的解释是中国古代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著作称为‘文学,‘五四以后,文学的范围局限于用形象的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如小说、诗文、剧本、散文等。为区别于哲学和历史等著作,遂将语言艺术称为‘纯文学。今也有为区别于纯粹消遣、娱乐为目的的通俗流行文学而称艺术格调较高、思想内容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为4纯文学的。;可见,纯文学;的概念是多义且富于变动的,它的含义因时代语境的变化而变化。陶东风认为,文学之‘纯与‘不纯的标准历来都是模糊不清的。唯一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大凡‘纯文学的话题总是在一个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言说的;我们肯定某种文学的纯;时,总是基于否定另一种文学的不纯;而言的。1980年代,纯文学;作为否定文革喷期文学沦为政治工具的反抗话语而被推崇,要求还文学应有的审美性和独立性。1990年代,纯文学;又作为与粗鄙媚俗的通俗文学、商业文学相对立的严肃高雅文学的代表而被推崇,要求文体的‘纯正,精神的‘纯洁,情感的‘纯真要求作家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严肃深刻的文学探索,而不是成为消费时代的金钱俘虏。本文中所使用的纯文学;概念适用于1990年代语境下,区别于纯粹消遣、娱乐为目的的通俗流行文学,艺术格调较高、思想内容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

......................

第二节作者与编者间的身份转换一从写作导师;到青春伙伴;

作者和编者的身份认同决定着期刊创作的发展方向,本节将从《萌芽》转型前后作者群体的身份转换和作者与编者之间的身份关系转换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分析不同身份的创作群体及不同的作者、编者关系对《萌芽》期刊的发展方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作者身份转换从预备作家;、业余作家到青少年学生

转型前《萌芽》发表的作品主题十分多样,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包罗了丰富拍社会现象,从乡村、都市、企业、军队、机关、校园到家庭内部生活等都是作者们创作的主题。此时的《萌芽》是主要刊登文学新人作品的刊物,也就是说这些写作者大多不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专业作家,而是业余作家,因此广泛多样的主题背后必然是熟悉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同一期刊物的创作者中可能同时有在校大中学生、售货员、服役军人、电视台记者、机关公务员、海外华侨、各类工人和已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专业作家等。有资历的专业作家的身影较为少见,而且很多时候是以老作家;来指点文学新人的身份出现,发表一些评论文章或创作感想。下面是论者整理出的一部分1981-1995年间在《萌芽》刊登的作品数量相对而言较多的作者名单。

..........................

第二章《萌芽》期刊路线转型的多重动因

第一节文学生产机制的冲击和《萌芽》的资金困境

1990年代是社会发展重心从思想改造转向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时代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动对《萌芽》期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文学期刊散滥现象的出现及治理、文学期刊自主性的获得和《萌芽》转型前的经济困境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1990年代社会转型期新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学生产体制对《萌芽》期刊路线转型的重大影响。

一、文学期刊散滥现象的出现及治理

..........................

第二节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市场的新变

在文学生产机制发生变化对文学期刊的生存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社会文化语境、作者写作心态和读者审美取向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文学生产机制的冲击和《萌芽》的资金困境是迫使《萌芽》转型的外在动力,那么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市场的新变则是催动《萌芽》转型的内在动力。

一、文学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本文所说的文学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并非指不再有作家以文学创作为谋生手段,而是指意欲通过纯文学;创作而谋生的人大大减少了,文学爱好者开始把文学和谋生手段分开看待。现今,依靠通俗文学发家致富的作家不在少数,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小说网、久久小说网等网络小说发表平台培养了一批以文学创作为生存手段的作家,但是不同时代语境里文学;的含义发生了改变。过去,文学曾经是社会最重要的热点之一。她的热,除了文学本身的因素之外,还有政治的因素和生存的因素。文学写作既是一种爱好,又是一种生存技能;生存和文学是合为一体的。千军万马挤上文学的独木桥,这种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谋生的需要,是个人发展前途的需要。;作家被视为一个崇高神圣的职业,纯文学;被视为精英;的所有物。剧作家斯民三在1996年留念《萌芽》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上说:四十年前,我在中学读书时是《萌芽》的忠实读者,当时的青年崇拜的是理想是神圣。如果有谁在马路上握一卷《萌芽》,那他必定被看作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文学出版领域不景气之时,作家的精英光环变得黯淡,所持有的话语权也开始减弱,而经济资本的拥有者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作家改行下海;经商甚至成为一种潮流。

........................

第三章在主流;与市场;的夹缝中《萌芽》所承载的中间文学;的存在现实...........61

第一节作协体制边缘;的办刊方式与作家心态.............61

第二节在纯文学;与市场化;之间寻求平衡的办刊立场与文学创作立场..............71

第三章在主流;与市场;的夹缝中《萌芽》所承载的中间文学;的存在现实

第一节作协体制边缘;的办刊方式与作家心态

一、中国文学期刊界内的《萌芽》

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646种文学、艺术类期刊,本文意欲探究《萌芽》在这数量庞大的文学期刊体系内居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扮演了怎样的一个角色?要对数百种文学期刊进行分类梳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论者意欲以上海市的文学期刊为切入点,从分析《萌芽》在上海市文学期刊体系中的位置和角色角度来透视以《萌芽》为代表的这一类文学期刊在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中的地位与处境。《中国期刊年鉴》统计的《全国各地区、各类期刊出版的种数、印数、总印章、总金额》显示,2021年底上海共有636种期刊,其中文学、艺术类期刊38种,是全国拥有总的期刊种数及文学、艺术类期刊种数最多的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程度最髙、思想文化活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文艺事业代表了我国的较高水平,是备受重视的。

.....................

结语

《萌芽》转型是具代表性意义的,19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语境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越来越多像《萌芽》一样在纯文学;与市场化;的天平上徘徊不定、进退两难的中间道路;文学期刊。如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学》就有着与《萌芽》极其相似的转型经历和办刊追求,曾提出纯文学期刊在高贵品位和平民意识之间,一定有一个最佳衔接点;,试图寻求好刊;和好看;的统一。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时代环境下,这种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办刊路线是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也将成为越来越多文学期刊探索的方向。但是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这种双重追求很难实现。

布迪厄认为,只有在一个达到高度自主的文学和艺术场中,一心想在艺术界不同凡俗的人,才执意显示出他们相对外部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权力的独立性。_当前,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场;和政治场;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萌芽》期刊转型的现象分析及成因探究可以发现,《萌芽》在转型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由《萌芽》转型而成长起来的这一类介于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既要文学品格也要市场份额的业余作家创作无疑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学发展动向。在这一文学生产队伍里,文学期刊保留了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追求,文学创作者将文学当作一种爱好而非谋生的手段,这样的文学生产方式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必将影响今后中国文学的发展路向。

参考文献(略)

标签:历史

标题:《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wenxue/42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