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的多种可能——论蒋峰的小说创作
一、死亡与成长蒋峰小说的主题意蕴
(一)死亡:故事的起点
80 后;写作者们对于死亡主题格外热衷,他们的作品中总是有挥之不去的忧伤情调,而最终这些汇聚成了最为伤感短句的悲剧结局死亡。纵观蒋峰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对死亡的主题很感兴趣,出版的七部长篇中,有四部(《维以不永伤》《一,二》《为他准备的谋杀》《白色流淌一片》)是以此作为叙述起点的,对死亡的追索也成了蒋峰小说中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小说中死亡的出现往往代表着结束,而在蒋峰的叙述中死亡则是所有的开始。
1.死亡形态及其意味
自杀和他杀是文本中最常见的死亡方式,在蒋峰的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叙述策略。我能总结的写作秘诀并不多,照药方子抓药就不是文学了。有一段话我一直警惕,很适用永远不要从故事开始写起。;这是蒋峰的写作圣经;,是他讲故事的原则,在这里死亡的出现恰好能满足作家本人和读者群体对于文本内容建构的好奇心理。先来关注蒋峰笔下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自杀形态,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给自杀下的一个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的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换言之,自杀即是死亡的主体以主动的心态去接受死亡。
蒋峰小说中的人物选择自杀的原因是多样的。第一部长篇《维以不永伤》中几个主要人物都不是善终,尤其是小说中负责案件调查的警察队长雷奇在逃过了<维以不永伤>的数次劫难之后,很不幸,最终还是死在了<一、二>里。;⑥蒋峰自己也承认或许是二〇〇三年太过悲观;,在这一年完成的两部长篇中,蒋峰为主人公们安排的结局就是相继死去。其中第一位选择走向死亡的是《维以不永伤》中算不得主要人物但却是少女凶杀案;的结案罪犯钟磊。将钟磊的死亡划定为自杀可能有些牵强,因为毕竟他的结局是被判处死刑枪决而死。蒋峰早在之前的短篇《死在六点前》中描绘过他妻子想要在他被执行枪决前去见最后一面的故事,而在长篇中这个故事被放大,成为推动破解凶杀案至关重要的环节。认为钟磊的死是自杀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以主动的心态选择死亡。他本来和妻子生活幸福,在充斥着喜悦的期盼中等待孩子出生,他十分渴望拥有一个儿子,女儿毛毛的出现让他心生恶意:如果女儿不在了,那第二个孩子就一定是个男孩。蒋峰在此处情节设置上有意为之,让女儿淹死在深谙水性的父亲面前,当然父亲的选择不言而喻了。女儿死后钟磊无法原谅自己,精神失常,直到几年后同样名为毛毛的女孩被杀让他紧绷的神经彻底失控,他几次来到警察局自首说自己是杀死毛毛的凶手,遭到阻止不惜和警察大打出手,种种迹象表明钟磊选择成为案件的替罪羊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解脱,是为求得精神上的救赎。子弹打进了你的额头,这让你清楚自己马上就要死了。毛毛,爸爸来了,爸爸替你报仇了。;
...........................
(二)成长:悲怆中突破
成长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永恒主题,也一直是 80 后创作群体热衷表现的叙述主题。成长的过程往往是喜忧参半的,文学作品所书写的重点恰恰就是成长给个人带来的矛盾和突破。但是成长不只是局限于个体上,对于成长的群体来说更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们在每个时代中对于成长主题的书写都存在着差异,在二十世纪前,成长主题并不是文学书写的主要问题,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和个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长也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五四时期,鲁迅和冰心等人率先关注到儿童的成长问题,之后在战争时期,由于大时代环境的需要,成长主题往往成为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80 后文学异军突起,他们所写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对于成长主题都却都格外关注。
80 后;写作者们异军突起,他们笔下的成长故事都有他们这代人自己的烙印,变现出了和前辈们巨大的不同。1980 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已过而立之年,而在他们青春年少时写下的对于成长的种种表现如今看来却更加耐人寻味。蒋峰在被问及是否在有意脱离青春文学时有过这样的回答:我基本是什么年纪写什么东西,继而发表在什么样的杂志。至于你说读者很难重合的问题,我们看看萌芽,2021 年的萌芽和 2002 年的萌芽,也许没有一个读者是重合的。读者的年纪始终维持在二十岁。有人长大了也许改看《人民文学》了,有人长大后兴许不读书了呢。所以年龄段我没有重合,也许读者,十多年来还真有坚持买坚持读的。;23成长主题不仅仅出现在蒋峰的青春叙述中,作为新时期社会变革的经历着和见证者,蒋峰用自己的笔表现80 后;那代人的生活现实,同时也尝试突破只关注个人的微小叙述;,记录下几十年社会变革的点滴变化。
1.忧伤与反叛
80 后;文学成长叙述中往往带有伤痛的体悟,忧伤是伴随成长主题必不可少的内容。郭敬明反复强调过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24在蒋峰小说中人物的成长过程往往伴有忧伤,同时表现出反叛是逃脱成长带来伤痛改变的方式。在写过几部短篇小说后,蒋峰一出手就是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维以不永伤》,这部作品总是被扣上炫技;的帽子,可是抛开复杂的叙述手法外,小说中各色人物的塑造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小说从少女毛毛被杀写起,谁会对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痛下杀手,而这个少女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都成为这部小说吸引读者的看点。作为被害人,毛毛的成长经历是破案的关键,年幼时父母相亲相爱,家庭幸福,直到父亲抛弃母女二人,另组家庭,毛毛便整日和因丈夫离开而变得偏执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这成为她日后反叛的重要前提。毛毛被父亲接到新家庭中生活,虽然会惦念依然深爱父亲并相信总有一天丈夫会回来的孤单母亲,却也和继母相处融洽,相安无事。杜宇琪的出现为毛毛原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少年男女间的情爱成了成长中忧伤与反叛的直接原因。毛毛的成长过程中掺杂了太多上代人的爱恨纠葛,让本应青春恣意的少女成为阴谋报复的牺牲品。毛毛成长过程中的忧伤不仅仅存在于与杜宇琪没有结果的恋爱中,更多的是没有逃脱掉命运的摆弄。
.......................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蒋峰小说的叙述特色
(一)中国传统叙述的影响
蒋峰一直被称为是80 后;写作者中模仿西方小说最成功的作家,而他本人却一直很讨厌这种说法。蒋峰认为最先给自己打上模仿西方小说标签的一批人很匪夷所思,他一直都在写中国人,写中国故事。虽然在蒋的小说中有明显的西方现代派痕迹,但是同样也能在他的文本中找到中国古代传统叙述方式的影响。
1.故事连环相套的中国套盒;手法
小说的精彩程度依赖于故事情节是否具有说服力,怎样说故事就成为作家们一直在探寻的根本。小说的创作者们为了使小说呈现出故事连环相套的格局,往往会采用中国套盒;的手法,指的是按照民间工艺品那样结构故事:大套盒里容纳形状相似但体积较小的一系列小套盒。一个主要故事生发出另外一个或者几个派生出来的故事,蒋峰在采访时也强调过自己写一个故事,一环套一环的,用的是中国套盒;的小说技巧,典型的冯梦龙手法。而不是刻意去模仿西方现代小说技法,蒋峰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故事连环相套的手法。
蒋峰试图自己建立一个小说王国,他的小说往往采取故事中套故事的做法,一部小说在展开叙述时就环环相套,并且在故事安排上会指涉其他小说中的情节,这样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系统。《维以不永伤》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发现少女惨死作为故事的开端,在叙述案情的同时,作者通过不同叙述者的视角逐渐还原少女被杀的过程,以及案件背后所牵连两代人的恩怨纠葛。少年男女因偷食禁果而为爱出走,无意间带走了女孩父亲受贿的罪证,父亲为掩盖不得不将女儿杀死,这看似有违常理的情节竟然是后母精心设计同丈夫博弈的结果,而这些仅仅才是故事的开始。随后在蒋峰的笔下,一个个故事逐渐浮出水面,环环相套。穷苦青年张文再为摆脱做一辈子农民的命运走他乡,在北方一座小城市落脚并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工作中邂逅了热爱文学的年轻女孩朱珍珍,两人一拍即合陷入热恋,女孩是副市长的女儿,利用手段终于得偿所愿与他完婚,而张文再虽然深爱妻子也只能无奈妥协。婚后虽然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是张文再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前妻和女儿,而朱珍珍也感觉不到幸福,随即亲手设计一步步让张文再失去挚爱,痛不欲生。少女毛毛的死牵连出前后十几个主要人物,首先登场的是与毛毛一同离家出去的男友杜宇琪。杜宇琪在小说中的另外一个身份也相当重要,他最终成为一名作家,也写出了一本名为《维以不永伤》的小说。随后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队长雷奇也粉墨登场,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选择向金钱和势利低头,最终以假死的方式离开了大家的视线,他成为主要人物里少数的存活者,小说的后半段叙述以他的视角展开。《维以不永伤》作为一部小说来看情节是吸引人的,在整体大故事之下又套有不同的小故事。调查少女毛毛被杀案件是整体上的大故事,而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穿插的每个人物的小故事又具有穿针引线补充说明的作用,足见才二十岁出头的蒋峰对于小说情节的把控能力。
............................
(二)小说文本的互文性
互文性;由法国理论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文本都建构得像由无数引语组成的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可以说是文学的一种共性,在克里斯蒂娃之后,经过热奈特等人的重新阐释,互文性概念趋向狭义,主要指文学作品与文学遗产之间的关系,并更具有文学评论造作性。蒂费纳·萨莫瓦约在《互文性研究》一书中,曾对互文手法进行详细的分类,有引用、参考、暗示、抄袭(抄袭在理论上存在,现实中涉及法律问题)等合并手法,卷首语、文中资料等粘贴手法,以及戏拟、仿作(热拉尔·热奈特视为超文性;)。蒋峰以个性化的语言讲述有趣的都市生活故事,给自己建筑了一个城堡王国。在他的作品中,小说故事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会重复出现在不同小说中,其生命轨迹会得到整体的联结。同时,蒋峰小说的情节多以死亡悬念开篇讲述对理想追求而以悲剧性结果的相似性为构筑方式,贯穿了多个文本。此外,蒋峰小说又蕴含了中西方經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叙述方式。
1.小说内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概念的广义和狭义阐释在蒋峰小说中皆有体现。分析其小说文本间的关系时,可以更多的理解为一种狭义的互文性,即热奈特的互文性;。蒋峰小说在戏仿、拼贴、元叙述之上的长短篇间、长篇间具有互文性;人物形象中蒋峰出场现象;又是元文本性;的运用。蒋峰小说间人物形象又以重复的方式体现了狭义的互文性。
(1)戏仿情节和拼贴模式
蒋峰小说的情节以戏仿的方法形成了互文性。戏仿是述本对底本的戏谑性仿拟,即述本在底本之上的转换、变形、滑稽性模仿。因此戏仿的形成必定存在底本与仿本,而这种复合型的戏仿体文本内含了互文性,即后文本在对前文本进行转换或模仿的基础上,与前文本形成了相似、派生、吸收和变形。蒋峰的小说文本就在戏仿中形成了文本的互文性,尤其以情节的戏仿最为显著。其小说普遍存在后文本对前文本(即时间先后顺序)情节的模仿。这主要体现在关于死亡、出走(逃离)等情节上,具体如《维以不永伤》中少女死亡这一情节模式在之后的《一、二》和《白色流淌一片》中皆有出现:《一、二》中是少女雷莲不堪家庭变故和学校流言而跳楼自杀;《白色流淌一片》中是少女房芳无法承受内心的虚荣和道德上的谴责而割腕自杀。再如《维以不永伤》中毛毛和杜宇琪的出走、雷奇逃离情节模式在蒋峰之后的小说创作皆有体现:《一、二》中具体对雷奇逃离现实的原因做出了具体的阐释;《去年冬天我们都在干什么》中写出了杜宇琪出走的结果和之后的生活;《淡蓝时光》中李小天延续了面对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时就出走逃离的生活方式;《白色流淌一片》中许佳明高中时急于长大,想要摆脱没有自由的内心焦灼的尴尬处境,同样选择以离家出走,逃离现实生活的方式解决等等。根据蒋峰创作发表的时间来看,这些都是后文对前文情节的模仿,小说故事在情节上有共通点,这就体现为文本的互文性。而这正是热奈特狭义互文性理论的表现,即通过简易转换或间接转换把一篇文本从已有的文本中派生出来;。
..........................
三、拒绝与坚守蒋峰小说的创作理念和精神源头 ...................... 28
(一)创作理念 .............................. 28
1.拒绝80 后;作家的命名...................... 28
2.不想当一个类型作家; ..................... 29
三、拒绝与坚守蒋峰小说的创作理念和精神源头
(一)创作理念
1.拒绝80 后;作家的命名
80 后;作家的兴起与新概念写作大赛密不可分,1999 年《萌芽》杂志目光敏锐,联合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举办中国权威写作比赛新概念写作大赛。连续几年盛况空前,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反响。2002 年,不满 20 岁的蒋峰参加第四届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蒋峰曾经坦言过,他同大多数参加新概念写作大赛的青年一样,除却对文学理想的热忱追求外,国内知名大学的保送机会是通向理想最实际的奖励。
蒋峰对于新概念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是他有谢谢之情,是新概念比赛的出现确实给了很多有文学理想却无处施展而彷徨失措的孩子指引了一条道路,譬如蒋峰。他说它使我勇气指着陈佳勇、刘嘉俊的名称向父母说不要再管我了,到时候我也像他们一样上个好大学就是了。;新概念让高中时的蒋峰更加笃定要去实现自己的文学之梦,并为此坚持读书。但是在获奖之后,蒋峰对于新概念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行为上表现为撕毁获奖证书,企图烧毁相关附带的杂志,并且写过诉苦的文章要与新概念说分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蒋峰参加的这一届正好取消了保送条件,他先是被保送到中山大学,最后却不了了之,只能花高昂的学费去念一所伪军校。大学中受尽打骂,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被人当畜生对待;,理想中高雅的文学氛围和现实实在差距巨大,蒋峰多次想要退学,但是想到要有一定的资本才能离开,于是在大学一年中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维以不永伤》。可能这些外在条件打破了蒋峰原来心中的美好期许,但是作为一个对文学有赤诚之心的青年来说,真正让他想要对新概念说分手还是因为他不想被贴上任何标签。那篇伤感短句装可怜的文字被我撕掉了。我在结尾处说,我不希望我们仅仅凭着一篇肤浅的东西就得意洋洋地向后走,我不希望被冠以新概念标签,它将像印在我们头顶的烙印一样告诉人们,这是一群轻狂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孩子们,我不希望文学父辈将新概念看作是给一些表现欲旺盛的孩子们消遣的手机游戏,甚至我们的后代也将我们视为无所事事而不甘寂寞的典范。;
.........................
结语
蒋峰不愿将自己的写作放在80 后;写作群体中去比较,但是无论从他进入文学现场的方式还是这十几年的不断发展,蒋峰都无法真正和80 后;作家群体摆脱关系。从起初的青春书写,到逐渐于细微处体现对社会和生命的思考与挖掘,蒋峰一直在不懈努力地探索新的更适宜自己的叙述方式和故事主题。多年来,他已渐渐学会抛开市场消费和粉丝效应,蒋峰之名只与纯而又纯的文学相连。十四岁确定要成为一名作家,立志写出最好的话语小说,可以说,这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主流文坛的认可。蒋峰说过他不是在模仿西方文学,他笔下写的就是中国人和中国故事,只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在不断探索讲故事的方式,叙述的多种可能。蒋峰到底在写什么,他笔下的死亡是故事的起点,叙述的开端,悬念的设置,人物的不可抗命运;他笔下的成长是忧伤是反叛,是悲怆是突破;他写底层却不刻意放大苦难,他不回避社会问题却又浅尝辄止,其实蒋峰真正想要的就是讲好一个故事。蒋峰在80 后;写作者中在形式实践和意义探索上都是走得比较远的一个,历来评论者们对于他作品的叙述特点会有更多的关注。蒋峰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叙述和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叙述技巧。他特有的拒绝被命名、贴标签和不想成为类型作家的创作理念都源自于自身特殊的流浪经历和丰厚的阅读汲养,以及坚守文学的赤诚之心。在众多的80 后;写作者中,蒋峰无疑是独树一帜又才华横溢的,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文字的熟稔,对写作技巧的把握,以及对中西方文学經典的认知都让我们刮目相看。也正是这样,让我们对蒋峰充斥着期待,他将带给文学更多的故事,更多叙述的可能。
当然,蒋峰的写作并不是极致无缺的,作为青年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出现形式与内容失衡的情况,形式大于内容,被称为匠气过重;。孔子说过文胜质则史,当一篇小说读过后只被人记住了其中令人眩晕的叙述技巧,只会让人肯定你作为小说家的敬业程度,难有更高的评价。蒋峰写小说的认真固然可贵, 但深究下去, 《维以不永伤》仍然是一部可读但不耐读的作品, 是一部技巧胜过含义的作品, 苛求一点说, 主题不免流俗, 艺术难有回味, 更难论精神高度了。;蒋峰后来也承认当时自己确实用力过猛,我当时就想写一个技巧上严密得可以做教材的小说,任何一个细节都能被拎出来,变成一个故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