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普通大学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状况与策略研究

国学论文体育论文

河南普通大学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状况与策略研究

落神之征围观:℉更新时间:12-19 10:04

河南普通大学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状况与策略研究

第1章前言

1. 1选题依据

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前那种独树一偶的专才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再加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却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体系。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冷漠,利己行为越来越普遍,信任危机越来越严重,社会规范意识和责任感越来越淡化等。为缓解这种局面,人们既希一望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当前高校一般把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尽管这只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权肩{之计,但确实在某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比如学生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补充了专才教育的一些不足。通识课一般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管理科学教育、生命教育、两性教育、环境教育、公民资质教育、艺术类、体育类等课程。而体育通识课程就是面对全校学生开展的,供学生选择的以达到通识教育目的的体育课程。那么,体育通识课程会有什么样的通识教育价值呢?在完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当前高校体育通识课的开展状况如何?能否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为了使体育课程通识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相应的采取哪些改革措施?这些都是高等体育通识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于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知识狭窄的、独有一技之长的专才或者是只具宏观视野而无特长的通才都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于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宽阔的通识视域容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便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砒柱、时代的弄潮儿。在高等教育系统外部规律的制约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领域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而通识教育正是迎合了教育改革的趋势,它首先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善的人,强调的知识的广博与统整,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公民,这是人们对人类永恒的理想与极致人格的向往寄希一望于高等教育的具体表现。而如何发展大学通识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尚无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围绕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2. 1对通识教育本体论的研究

目前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尚无统一。不同的学者们,对通识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通识教育在其本身的发展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容和含义也都会被赋子一定的时代特征,含义不断丰富。相关的论文有多篇,人们对它的称谓有: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liberaleducation;与其意思比较相近,liberaleducation也就是国外说理解的博雅教育;、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与其在某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一些学者给子他们一样的定义,也有的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他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多数学者还是认为通识教育是在自由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识教育;一词从19世纪初被提出后,人们对他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有代表性的解释就有50种以上。将其理解为一种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的有:鲁洁教授十分直接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它的重点是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不是过程中实施的办法。把她同认识为一种理念的还有杨春梅博士,巴通识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别。李曼丽、江永锉阐述通识教育是一个含义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其作为一个概念具有多维性。

20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通识教育取得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其涵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根据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期中第一次给了通识教育一个定义,其中指出通识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完善和谐的公民为目的的教育,罗索夫斯基指出通识教育有广、狭两层含义。他指出通识教育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的广博与通整和人全面发展。帕卡德((A. S. Pacard)教授泽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的基础教育,珍显然这种说法也是不全面的。

我国学者李曼丽博士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给了界定,分别是通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设置等方面。她认为通识教育是相对与专业课教育的,是专业课之外的学生应接受的教育。以其目的为出发点定义,它是以培养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的教育。在内容方面,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的,非只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机器,它与专业教育的功利性是相对立的(℃在对通识教育目的、含义以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等关系认识和研究上,作为国内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的倡导者和忠实的实践者的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的观点最为推崇,他强调了人文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文与科学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的还是对于具体的个人的发展来说,二者的作用的旗鼓相当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们却往往现实的短浅的忽视了人文的潜在力量,一个国家的人文含义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公民的基本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点,关系一个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关系着一个国家是否能长远的和谐的发展。我们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把我们国家的人文力量提上去,两者是相符形成的。介

那么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有什么关系呢?一般都认为,大学通识教育应该包含人文学科,文理应该相互补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识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还有部分有学者认为在不同的地域给人文教育的名称和教育模式也不同,在中国有二种教育模式,如台湾的全人教育、香港的通识教育、内地的素质教育。培养全人;就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全人化通识教育;或全人格的通识教育;也常被称为全人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焦点都在于人;,主要又集中在人的价值;,即人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尊严、创造能力和潜能。这也是人文学科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这个层面上看,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也就是国内所推行的素质教育;。

1.2.2对通识教育实践论的研究

通识教育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较为流行,在我国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对其真正研究也就10多年。其中,李曼丽博士在《通识教育一一一种大学教育观》中就通识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作了对比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黄俊杰教授在《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从我国历史文化(道家、儒家、法家)为出发点,阐述和解释了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冯惠敏教授的《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对近现代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作了研究分析,并试图找出它发展中的一些规律。

彭寿清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通识教育教育理念在高校的实施,是弥补专才教育弊端,发展素质教育的很好的解决措施。蔡映辉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中提出我我国通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内容结构等方面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也没有形成核心力量,提议各高校打造自己的核心课程来提高通识教育的品质。张寿松、徐辉论述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概念不清、教育哲学欠缺、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目标不明晰、构成比例失调、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划分标准不一、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等九个问题,并提出应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技术操作等层面着手进行改革。蔡映辉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比分析,全面具体地分析了通识教育的特征。尚海磊在《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中把中国和美国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作了对比研究。孟祥林博士对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发端与发展以及现实问题的分析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结合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启示,我国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必须探索适宜自己环境的发展策略。周奔波以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实行之必要性为基点,分析了国外、海外、内地代表性大学的实践状况,从中得到启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张维平博士在《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中就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规律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在对通识教育的评价方面的研究上,冉昌光先生在《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中提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和策略第一是整体性原则,第二是指导性原则,第二是持续性原则,第四是灵活性和建设性原则。土瑜在《通识教育的产生背景及其实施方法》中指出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二种是:永恒主义的名著课程方法、多科性通识教育方法和主辅修制通识教育方法。黄明东及其他几位学者在其文章中指出目前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在实施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将课程设计与学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课程存在太多的随意性。

1. 3研究意义

1. 3. 1理论意义

体育的教育价值首先表现在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通过体育实践训练,可以获得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实现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而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只关注体育的表面的生物学价值,而忽视了体育作为人类文化一象征性特征的人文含义。而高校体育通识课程的实施正好符合了这种需求,具体体现在:一是它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体质增长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二是它把体育教学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二是它强调知识的广博与统整,和对学生个性及能力结构的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完善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四是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目的。而如何实施好体育通识课,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方法和管理体制去挖掘它的深层次功能。这样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单薄,目前研究通识教育整体性研究的较多,而不同学科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的文章较少。而作为实现通识教育重要途径的高校体育通识课程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ifu}_现有的对于高校体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学习的探讨上,就高校体育而论高校体育。因此,加强高校体育通识课程的研究成为一项于分紧迫的任务。

1.3.2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主要有二方面:一是从对人的终极关怀上讲,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我们还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了,忽视了对作为活生生人类主体的人;的关注。人只存在最本真的意义丢失了,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类纷繁复杂的活动价值中来回头重视对人终极意义的关怀上,而其中起重要影响的高校教育也应加强它的人性教育理念。二是从人的社会适应角度讲,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使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界限越来越模糊。目前我国高校专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好多边缘学科,但也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继而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通识教育。二是从通识教育的实践上讲,通识教育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显著性环节,它也确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体育通识课程教学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人们却往往只关注了它的生物学意义,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还是它的主要内容,没有对其人文价值进行深层次挖掘。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均衡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河南是教育大省,在校学生多,对其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价值。然而目前河南高校体育通识课程违背了通识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体育通识教育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管理不完善,没有引起学校重视,以至于体育的通识教育很多只是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对通识教育的作用。高校体育通识课程如何成为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待关注。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河南高校体育通识课,并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言。

第2章 研究对象............20-24

2.1 研究对象.......................20

2.2 研究方法......................20-24

2.2.1 文献资料法...............20

2.2.2 专家访谈法....................................20

2.2.3 比较法.........................20

2.2.4 问卷调查法........................20-22

2.2.5 数理统计法.................22-24

第3章 研究结果与...................24-42

3.1 河南普通高校体育....................24-33

3.1.1 体育通识课的教...............24

3.1.2 选课学生情.....................24-27

3.1.3 师资队伍情况.......................27-29

3.1.4 课程资源情况............................29-32

3.1.5 课程教学管......................32-33

3.1.6 教学场地器....................................33

3.2 制约河南普通高校......................33-36

3.2.1 缺乏对体育通识...................33-34

3.2.2 通识课程教学管理...............34-35

3.2.3 教师教学任务重,课..............35

3.2.4 开课时间与学生课余社....................35

3.2.5 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与公共体.................35

3.2.6 对课程人文含义与教育价值................35-36

3.2.7 体育课程资源...............36

3.3 提高河南高校体育通识.............................36-42

3.3.1 明确体育通识课程.....................36-37

3.3.2 优化体育通识...........................37-38

3.3.3 建立合理的教学管...........................38-39

3.3.4 教学内容和方式灵.............................39-40

3.3.5 激励经验丰富.............................40

3.3.6 挖掘课程的人文内.................................40-42

第4章 结论

1河南各高校对通识课目标定位基本能反映出通识课程的某些价值含义,但还不全面,不深刻。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体育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河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对体育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必修课和学院专业课的上,体育通识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学生选修体育通识课的动机主要有四个,第一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第二是容易过关拿到学分,第二是看中课程的实用性,第四喜欢与同学交往或一起活动。

2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内容多是基本技术和基本理论,内容单一,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未纳入教学内容,缺乏深层次及课程外延的挖掘,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对课程人文含义与教育价值的挖掘不足,学生收获不大,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3学校按照学科专业划分院系的机构,使通识教育得不到应有重视,成为通识教育面临的根本制度困境。没有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都仍把运动技术和期末考核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体育通识选修课的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是否完善,综合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参考。教学组织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技能掌握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

4体育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上体育通识课的需要,有的高校体育由于器材、场馆设施的不完善,而无法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体育通识课的教学以年轻教师为主要力量,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名师、教授讲课的很少。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及学习收获的满态度不高

5制约河南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和领导缺乏对体育通识课程价值的深刻认识,通识课程教学管理不够完善,教师教学任务重、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课程时间安排与学生课余社团活动相冲突,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与公共体育课差别不大,对课程的人文含义与教育价值挖掘不足,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等等。

6为了提高河南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提出了应该成立专门的通识课程管理机构、在各院系成立通识教育管理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灵活多样、激励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课、挖掘课程的人文含义和人文教育价值等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园园,龙佩林. 高校体育通识课程的价值及教改措施探析[]. 科技致富向导. 2021(05)

[2] 朱杰,王晓霞,杨芳,王军. 体育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08)

[3] 龙佩林,周道平,刘少英. 从体育文化的逻辑结构看体育文化人;的培养[].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4] 甘阳.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03)

[5] 李迎春,陈帅. 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精神与情感教育[].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6] 胡莉芳.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复旦教育论坛. 2008(03)

[7] 张凤娟. 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发展历程[]. 教育发展研究. 2003(09)

[8] 疏韵. 人文精神与体育的辩证关系[].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9] 陆惠珠.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10] 胡爱民. 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标签:我国学者

标题:河南普通大学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状况与策略研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tiyu/43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