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AHP法概述乡村避暑地选址——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为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器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远离了幽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加之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许多城市居民产生了利用双休日、黄金周;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强烈愿望。有着新鲜空气、田园美色、新鲜瓜果的乡村自然成为了城市居民的首要选择,他们到乡村进行休闲度假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炎热的夏天,人们追求凉爽的避暑旅游盛行。凉爽的气候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利用其开发避暑旅游产品,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乡村避暑旅游蓬勃兴起,近年来日益火热,乡村避暑旅游地层出不穷。以重庆为例,纳凉避暑新村就有近200个;重庆周边的贵州毕节、桐梓,湖北利川等地也是夏天乡村避暑热点区域。
乡村避暑旅游是乡村旅游和避暑旅游的结合体,是指游客在每年夏天(即6-8月)到乡村地区,不仅利用乡村的气候资源消暑纳凉、度假休闲、健身疗养,而且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⑴。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乡村避暑旅游开发处于盲目无序现实,不少乡村避暑地空有其名,夏天不凉爽,不能达到避暑目的,名不副实,导致美誉度下降,游客感觉受骗不再来,经营者也为此遭受损失。因此,乡村避暑旅游项目的正确布局和区位选择是吸引游客的关键,科学选址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市南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地形特征明显,以中山、低山为主,垂直气候明显,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旅游资源。对于乡村避暑旅游的选址而言,其综合条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择南川区作为案例地进行研究。
1.2研究意义
尽管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对避暑旅游的研究成果则不多见,尤其是对乡村避暑旅游的选址问题进行研究更是较少涉猎。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对乡村避暑地选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2.1理论意义
(1)运用GIS技术解决传统选址研究中对复杂地理数据如地形、坡度处理时不够科学合理,费时费力等问题。
(2)运用AHP法将旅游选址中众多因素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复杂的选址问题。
1.2.2实践意义
(1)对案例区南川区的乡村避暑地选址有参考作用。通过对南川区乡村避暑地选址的实证研究,寻找出南川区适宜发展乡村避暑旅游的地域空间,对未来南川区乡村旅游、特别是乡村避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2)对于与案例地类似地区的乡村避暑地选址有借鉴作用。当其它类似地区要幵展乡村避暑旅游时,可以借鉴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科学的选址。
第2章文献综述
在旅游活动中,选址问题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选址是最重要的长期决策之一,其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等,进而影响到利润和市场竞争力,甚至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好的选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降低成本,扩大利润和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效率和竞争力,不当的选址往往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和损失,甚至是灾难。所以,选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意义。
2.1旅游选址研究
2.1.1旅游设施选址
旅游设施选址研究主要涉及旅游服务设施选址,如王荣娟通过SWOT分析和GIS技术对北京山区的旅游服务设施选址进行了研究刘春玲运用网络测度指标对河北省太行山区一森林生态旅游区内的景区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选用中位点法对景区内服务设施选址进行了探索。丁艳席、汪波、伍海玲分别对西安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玉龙雪山景区游客中心、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等的选址进行了研究。在住宿设施选址研究中,裘亦书通过GIS技术对旅游住宿设施选址进行了研究程阵从宾馆建筑要与名山景观相协调和符合旅游者的行为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名山景区中宾馆的微观选址的合理区位李贤金以福州为例,从产业集聚理论角度提出了旅游宾馆的微观选址策略保继刚从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角度归纳出宾馆选址的规律。针对旅游饭店选址,马立红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对其进行了研究王鹏研究了景区内旅游购物设施的选址问题玛依拉艾则孜,苏金玲、王满仓则对旅游客运站的选址方法进行了研究。
2.1.2旅游项目选址
一是旅游景区、度假村(区)选址,如高峻等通过GIS技术对广东南昆山七仙湖景区度假村选址进行了评价郑朝洪等通过GIS技术对旅游度假区区位选址进行了分析刘家明等从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入手,指出旅游度假区的选址具有3种类型:资源型、客源型和资源客源型,对每一类型的选址给予解释黄攀对旅游度假综合体选址、风险评估和选址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二是旅游项目选址,汤清研究了旅游项目选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唐代剑、熊金银、冉群超、林森分别对乡村旅游项目的选址,项目选址的影响因素基于GIS技术的项目选址评价展开研究。蒙睿等以昆明市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区选址问题刘明对临折市农业观光园选址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文燕冬则对观光农业的规划选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杜杰等分别对我国高山滑雪场选址、自驾车营地选址的影响因素、海岛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选址。、森林公园选址、动物园选址、主题公园选址,以及乡镇公园选址进行了研究。
2.1.3其它
邱仁都等对影响旅游地产项目选址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继峰基于景观感知敏感度研究了生态旅游地的观光线路选址问题。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于旅游选址研究的文献并不少,但大多涉及旅游设施、旅游项目选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乡村避暑地选址的研究成果。
2.2旅游选址研究的常用方法
(1)文献资料法。如杜杰在对我国高山滑雪场选址高峻对广东南昆山七仙湖景区度假村选址,黄攀对旅游度假综合体选址的研究中,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进行总结归纳。
(2)层次分析法。文燕冬在对观光农业规划选址研究中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址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建立观光农业规划选址模型和产业型观光农业、休闲型观光农业、科技型观光农业的规划选址补充模型。丁艳席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得出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是建立西安城市旅游集散主中心的最优选址。王学在对动物园的选址研究中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自然条件、开发建设与经营条件、人文与环境条件进行了评价分析。
(3)模糊综合评判法。马立红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对旅游饭店的选址进行了评价。
(4)尔菲法。黄攀对旅游度假综合体选址研究中,对国内外研究者已建的选址和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选取了合适的评估指标,并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优化,构建了旅游度假综合体的选址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地理信息系统(GIS)法。裘亦书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解决选址评价因子中景观、交通、安全等关键技术,用GIS技术对七仙湖地区的旅游住宿设施进行选址的实证研究⑷。王荣娟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山区的旅游服务基地的建设选址问题进行研究。郑朝洪等将GIS技术应用于旅游度假区区位选址研究中,为旅游度假区的选址工程提供辅助决策。林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梨香溪旅游项目选址进行单因子适宜性评价。
(6)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就是将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主要外部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和决策等。丁艳席在对西安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研究中,通过对西安旅游资源现状、政策环境、市场、效益分析等背景进行分析来进行辅助研究。王荣娟应用分析工具对北京山区的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剖析,提出北京山区旅游应釆取开拓型发展战略。薛凯应用SWOT方法分析了山东乳山黄金公园的选址。
(7)多因素评价法。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刘明用多因素评价法构建了农业观光园选址的评价体系,对临沂市农业观光园选址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玛依拉艾则孜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旅游客运站的选址进行了定量研究。
由于选址涉及的因素多,要考虑的问题复杂,决策过程多以综合性评价方法为主,构建指标体系,统一到相同的评价体系中分析。
第3章基础理论与影响因子筛选......13
3.1基础理论..........13
3.2乡村避暑地选址的影响因子筛选........15
第4章研究方法与思路.....23
4.1GIS空间分析技术............23
4.2层次分析法(AHP法)...........24
4.3研究思路.......27
第5章研究结果.......29
5.1基于GIS的乡村避暑地选址模型..........29
5.2基于AHP法的乡村避暑地选址模型.......32
第6章实证研究一重庆市南川区乡村避暑地的选址
6.1研究区概况
6.1.1旅游资源条件
南川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如表6-1。
6.1.2经济状况
2021年,全区GDP总值160.45亿元,人均GDP达29350元。财政总收入46.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4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3.27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27.45亿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459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28元。在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3870元,经营性收入4281元,财产性收入999元,转移性收入54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38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065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492元,财产性纯收入151元,转移性纯收入67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65元。
第7章结论与讨论
7.1结论
(2)乡村避暑地选址条件指标层的权重值分别是:旅游资源与环境因素、区位因素(B1=0.4706)、市场因素(B2=0.1806)、社会经济因素(B4=0.0826)、政策环境因素(B5=0.0509),表明旅游资源与环境因素、市场因素在乡村避暑地选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7.2讨论
在本研究中,由于主客观原因,还存在以下不足:
(1)影响选址的因子众多,所确定的评价因子数量有限,主要来源于对文献的梳理及研究者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对于乡村避暑地选址来说,评价因子可能存在遗漏,分类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2)指标的权重值主要来源于专家意见征询,因为时间关系,发放的问卷数量和专家的代表性还有待优化和完善。
(3)部分指标值的确定来源于其它项目选址,对于乡村避暑地来说,指标值划分标准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检验。
(4)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对8个备选地的信息量获取不够完全,使得在评价过程中的数值有一定的偏差。
基于以上不足,乡村避暑地的选址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1)完善评价因子,提高选址模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2)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调整评价指标值与相应的权重,使得在当地的应用更具科学性与准确性。
(3)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使得指标体系的更加客观与科学,减少人为主观性的影响。
(4)与时俱进地将新方法、新理论融入乡村避暑地的选址研究中,不断完善选址模型,增强选址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