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基础上某农村居民点布局革新研究

国学论文计算机论文

GIS基础上某农村居民点布局革新研究

地师围观:℉更新时间:12-18 09:57

GIS基础上某农村居民点布局革新研究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农村居民点是农业劳动者为了共同的生产生活而聚集的定居场所。由于农村居民点长期处于农民的自发选择现实,导致目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零、乱、散,集聚能力差,这种松散无序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对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不仅影响农村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而且影响到了城乡统筹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点散布在广大乡村地区,集生活功能、文化支持功能、乃至生产功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腹地。因此对于居民点布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村规划,而且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阳城县农村居民点布局涣散,呈现满天星;式的布局,大多数农村居民点选址不合理,以至于出现了空心村、居民点闲置的现象,全县人均居民点面积145m2,高于《村镇规划标准》中人均建设用地四级标准140m2,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低,因此本文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个新的修编思路为结合点,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寻找最优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是居民点职能类型和规模序列在区域上的空间组合。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有利于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存量土地,可以进一步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提高居民点用地效率和节约集约化程度,改善无序、低效的农村土地;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要更多的统筹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对农村发展方向的定位,因此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对于存进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作。

阳城县地处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的三山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然而区域内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因此对这一典型地域的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研究丰富了国内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研究。并且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下,通过分析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从而得出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县域内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减少县域内空心村;的现象,落实贯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在对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相关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对比分析、分层聚类分析等方法,借助SPSS等统计软件、ARCGIS软件寻找最优化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方案。

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2基础理论方法研究

2.1基础理论

2.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空间的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相互组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人类活动选择区位主体的最佳空间;二是在空间地理特性、社会经济条件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形式。

土地区位理论主要有以农业为研究对象的杜能农业区位论、以工业为研究对象的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寥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等,是对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土地区位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方面,主要是在农村居民点的选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地形、交通等区位条件;在中心村的选择时,除了要交通便利,还要考虑位于各个农村居民点的中心.

2.1.2人居环境学理论

人居环境学理论在军事、城镇建设、铁路公路选线、卫星发射台的建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农村居民点选址和民宅建设方面。通过居民点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对农村人居环境合理规划,向布局合理卫生先进的新农村迈进。因此在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过程中,本文始终以该理论为指导,最终进一步改善研究区的人居环境。

2.1.3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也有称GIS为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是集关系数据库管理、网络分析、高效图形算法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最新科学技术。

空间分析是一个GIS系统的主要功能所在,空间分析是局域地理对象的位置、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建模的理论和方法。空间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叠加分析:是将同一研究区的多个数据层几何为一个整体,对多个数据图层进行交、并、差等逻辑运算,得到不同的空间数据的空间关系。主要有点与多边形的叠加、视觉信息叠加、线与多边形叠加、多边形叠加。

缓冲区分析:就是对一个、一组或一类空间对象按照某个缓冲距离建立其缓冲多边形的过程,然后将原始图层与缓冲区图层相叠加,进而分析两个图层上空间对象的关系。主要有基于点要素的缓冲区、基于线要素的缓冲区、基于面要素多边形边界的缓冲区。

网络分析:对地理网络如(河网、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网络如各种网线、供排水管线等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是GIS中网络分析功能的主要目的。其基本思想是在于人类活动总是趋向于按一定目标选择达到最佳效果的空间位置。主要的网络分析有路径分析、地址匹配、资源匹配等。

空间统计分类分析:主要用于数据分类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聚合分析、判别分析等。

本文基于以上GIS理论,充分运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对于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的研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直观性。

2.2基本方法

本文研究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技术等方法。

2.2.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对相同时期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状况进行比较,它侧重的是对不同事物异同的认识。纵向比较是对不同时期下事物的状况进行比较,它侧重的是对某一现象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认识。

2.2.2层次分析法

通过建立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加权求和法得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而得出居民点优化布局方案

2.2.3GIS技术法

利用GIS技术建立空间分析数据库,借助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功能,对居民点布局模式和影响居民点布局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

3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11

3.1研究区概况.........11

3.1.1自然地理概况.........11

3.1.2社会经济概况......13

4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18

4.1评价指标体系........18

4.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8

4.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0

5阳城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33

5.1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思路...........33

5.2优化布局的原则.........33

4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

4.1评价指标体系

4.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合理性程度是由农村居民点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生产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在评价中必须釆取综合性原则,全面客观的选取评价指标。但是在这些因素中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因此在指标选取时选择关于键作用的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使评价结果做到科学合理。

(2)针对性原则

针对特定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选择适度的评价单元,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为评价结构的判定提供依据。

(3)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选取的指标意义明确,可量化,便于收集,指标数量适中,以此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4)代表性原则

农村居民点布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从好多个指标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表示某一因素,避免指标含义的重复交叉。

4.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选取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应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评价指标选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与可信度。

根据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阳城县的县域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釆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目标进行分解。阳城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3层结构,第一层为指标层(C)、第二层为准则层(B),第三层为目标层(A)。

结论

在充分分析了阳城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集约节约用地、与相关规划相衔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坚持从村庄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村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考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制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引导农民向区位条件好、经济发展空间大的规划村集中,结合其经济现实和环境要求来因地制宜的确定调整的方向和模式。

努力改变居民点规划用地粗放利用的局面,加快村庄集约节约用地建设步伐,遵循集约化城镇化发展思路,釆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有效地促进人口与经济的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合理发展,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

居民点优化布局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居民点的性质、类型、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居民点的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当前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率不高,充分挖掘居民点内部潜力成为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充分结合当地情况,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优化,充分利用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提高居民点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逐步消除空心村;现象。

参考文献(略)

标题:GIS基础上某农村居民点布局革新研究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jisuanji/42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