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地名变化及其城市发展革新解析——基于GIS技术
第 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城市作为创造文明和享受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容器,是地方的区域中心 [1]。1949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0.6%,至2021 年底已经快速上升为60%,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就业机会等全方位的转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21 世纪中国将面临三大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目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市地名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形态,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含义,是区域文化的凝结和保留。由于城市地名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及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 人们可以从城市地名中获取诸多直接或间接的城市信息,城市地名也已经成为社会学、语言学、旅游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线索、证据和资料[1]。总之,城市地名所体现和表述的地域概念和地域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含义,也是研究城市文化不可忽略的基本要素。
然而,城市地名自身的演变与城市的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过往对城市变化的关注,更多的是从城市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景观的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及建制、城市房地产发展、城市经济区及城市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着手,一般更多的从宏观层面强调城市要素的改变, 重视的是城市形态和城市物质形体的嬗变。换而言之,现有的城市方面研究,更强调对承载和传承了城市文化的具体实物的研究,而较少关心城市地名对记录城市历史,印证城市发展,体现城市个性等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城市演变,挖掘其深藏的城市变化信息,为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演变提供相关数据,成为具有探索价值的一大课题。
1.1.2 研究目的
随着地名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针对城市地名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主要停留在城市地名管理、城市地名规划和城市地名溯源等方面,从城市地名演变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变迁的论题却相对较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其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直观的展现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地名的空间分布,同时其属性检索功能也能快速有效的筛选地名包含的大量信息。本文希望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统计分析方法,重现城市地名所蕴含的城市发展更新信息,使城市地名的传承关系和空间关系变得清晰易辨,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及地名属性的角度,挖掘和分析城市地名演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城市地名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方面的一些探索。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地名研究源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主要经历了从地名词义的研究到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的空间分析,从个别地名的研究到地名系统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在二战后,由前苏联和日本将地名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美国于 1890 年成立了地名委员会。如今,美国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出版了的州地名词典。1905年Henry Gant(盖内特)出版了专著The origin of certain place names in the United State(《美国地名由来》)。40 年代,George Rippey Stewart(斯德瓦特)的names on the land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placenaming in USA(《美国地名命名的历史诠释》)。50 年代后,美国地名研究发展迅速。1952 年,首先成立了地名学会,第二年创办杂志 Names(《名称》)杂志, 并连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汇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对于地名及地名同名的研究成果。如 George Rippey Stewart(斯德瓦特)的 Names on the globe(《地球上的名称》)等。
英国于1919 年成立了地名常设委员会,1923 年成立了英格兰地名学会,并开展了丰富的活动。特别是英格兰地名学会从创办至1956 年,出版了 19 册各地区的地名研究杂志。该学会的创办者、著名历史学家Allen Mawer(艾伦·麦维尔)在伦敦大学开办了地名学课程。1929 年Allen Mawer(艾伦·麦维尔)出版了problems of placename study(《地名的问题》),详细讲述了地名与国家历史的关系,地名的意义等问题。另外他还出版了English place-name study:its present condition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英国地名研究:现状和趋势》)等著作。到20 世纪50 年代, Albert Hugh Smith(艾伯特·休米·史密斯)出版的著作English place-name element(《英格兰地名成分》),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是研究地名学方法的奠基之作。另外英国还有很多地名专著,如Percy H. Reaney(佩尔西·里尼)的The origin of English place-names(《英国地名的由来》)、Gertrude M. Miller(葛楚德·米勒) 的BBC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British Names(《地名发音词典》)等。
第 2章相关理论研究
2.1 地名
2.1.1 地名
地名作为各种地理实体、居民点和行政区域的标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地名概念,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学术界主要提出来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观点。
谢前明在《地名规划原理》中提出,地名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和生活基础上的,是对具体地理实体或者地域的名称;王际桐所著的《王际桐地名论稿》中,提出了地名的指代特性,他认为地名是人们对特定区域的某一项地理实体所指定的名称或称谓。曾世英和褚亚平强调地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性,他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了地名的概念,即宏观角度地名指地方的名称;微观角度地名专指是特定地理实体的位置、范围和形态特征。徐兆奎和韩光辉在《中国地名史话》中强调了地名的服务性,他们认为地名是由人创造且服务与人的地域或地物名称。
可见,地名主要是指人们对个体地物、地域范围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具有指示性、服务性、文化性等特点。
2.1.2 地名的结构
在我国地名的形成初期,地名的采词一般使用一个字或两个字,如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随着人类探索的地理范围逐渐扩大,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名数量的日渐增多,地名的取词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地名基本形成了专名+通名;的标准地名结构。其中专名指专用的名称部分,它被赋予给某个特定的地理实体,是识别个体地名的主要标志;通名是指通用的名称部分,是表示地理实体所属类型的标志。在专名 +通名;的标准结构上又衍生出了通名省略式、类名失真式、通名重叠式、专名+类名;固化式、通名倒装式、专名+通名;重复式、通名共用式七大类。
2.2 城市地名及其主要功能
2.2.1 城市地名
城市地名的概念建立在地名概念的基础上,主要指城市范围内的地名。本文所界定的城市地名主要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有的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根据城市地名与城市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2.2.2 城市地名的主要功能
2.2.2.1 指位功能
即能够指示其所涵盖的地理实体位置和区域范围。例如,看到成都天府广场这个地名,马上就知道其位于成都市城市中心,是成都中心广场和地铁中转中心;而听到春熙路就能确定其是成都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是成都市商业的象征。这就是地名的指位功能。
2.2.2.2 文化传承功能
城市地名是城市历史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座城市历史上重要的地理特征、历史特征和人文特征,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
2.2.2.3 社会功能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如办理身份证和户口、交通运输、邮电传递、贸易往来、探亲访友、消防救护、导游指路等。
2.2.2.4 教育功能
我国城市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采词于人物事迹、故事典故、传说寓言的命名方式。只要一提起某个地名,人们就会自然联想起某个故事或某个人,如一提起成都市保路运动留念碑,人们就会想起清朝末年爱国志士为保护川汉铁路和民族尊严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这无疑体现了地名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城市居民起到了教育作用。
第 3 章城市地名时空数据组织 .......... 15
3.1 数据来源 ............. 15
3.2 城市地名时空数据的建立意义.............. 15
3.3 城市地名时空数据库的构建 ................. 15
第 4 章 成都市地名演变分析 ......... 25
4.1 研究区概况 ............. 25
4.1.1 成都市城市发展概况 ........... 25
4.1.2 成都市地名发展概况 ............. 26
第 4章 成都市地名演变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成都市城市发展概况
公元前311 年,张仪、张若按照当时秦都咸阳城的规划、设计和城市管理制度兴筑成都、郫城、临邛三城,是成都筑城有确切纪年之始,是成都早期城市规划和建设史的标志。
自李冰修建都江堰以后,郫江和流江流经成都,主要用于行船和灌溉。从秦汉到隋唐,二江并行流经成都城南。晚唐时期,成都的父母官高骈筑罗城,将府河改道,形成了二江抱城;的特色。这种城市格局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
建国后,成都城市发展逐步打破沿江发展的模式和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成都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由改革开放初期1979 年的 22%发展到 2021 年的 60%,增长了近 38 个百分点。总结下来成都市城市化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4.1.1.1 城市化起步阶段
1949 年至 1960 年少成都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全国上下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1953 年全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都市被定位为全国内地重点工业城市,工业繁荣使成都经济发展迅速。成都市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20.08%上升至1960年的29.14%,年均增长率为0.9%,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
结论
城市地名凝聚了丰富的城市信息,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发现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城市建设中具有记录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化的作用,是珍贵的城市文化资源。人们可以通过城市地名的演变,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特色,挖掘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总结城市发展规律和展望城市发展趋势,从而把握城市文化演进的特点和趋势。对城市地名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实际就是对城市文化的保护,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城市资源的开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市地名与城市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凝聚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老地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永久的消失,是城市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遗弃,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损失。
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不仅要重视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历史街区和地段的研究和保护,同时还要关注对那些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地段所留存的人文、自然环境,特别是对城市地名的保护和研究。当然,这里的保护并不等于简易的保留,而是以保护为目的,通过对地名资源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挖掘,创造和设计反映城市地名含义的地名文化景观,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甚至成为未来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这样城市地名的发展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城市地名的保护才能够得以实现,城市地名所蕴藏的文化含义才能得以传承。总之,城市既要根据自身发展,及时补充适应时发表展的新地名,以增强城市的可识别度,还应该对承载了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老地名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唯有这样,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个性特色才能在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背景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才能的到全面系统的保护,城市个性和风貌才能得以更好的展示与发扬。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