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硕士论文范文:财政货币政策和谐问题研究
第1章导论
1.1选题意义
自从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高效运行成为学界、政界共同关心的课题。纵览世界各国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凡是宏观调控作的好时,经济发展就好。反之,宏观调控出现问题时,经济发展也同时出现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两种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宏观调控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能否有效解决市场自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能否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地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之能够高效配合,形成合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二十年来,中国经历了多次经济周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调控也经历了反复的实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无到有,调控水平由低到高,并且这一过程是伴随着政策作用环境不断复杂而进行的。
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调控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否更好地协调,成为宏观调控的新焦点。伴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世界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纷纷出手,中国也及时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大政策协调,有效地应对了复杂地局面,使得中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霆。二十年来,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究竟协调的如何,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水平,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协调路径的安排,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善的提议等,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厘清一些问题,以供各方参考。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在199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后才出现的,故本文的研究期限主要始于1994年,但由于经济周期的连续性以及政策的时效性等,部分研究内容须需向前推几年,即本文的研究时限全部集中在1990年-2009年间,数据也主要是1990年-2009年或1992年-2009年或1994年-2009年。
1.2文献综述
1.2.1主要外文文献综述
1、Pindye(1976)提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目标冲突问题。Blinder(1982)提出了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不当对经济的可能影响。Alesinaand Tabellini(1987)研究了财政货币政策不协调情况下的规则和相机抉择的关于问题。
2、Bradleyand Potter(1986)通过设计财政货币政策反应方程,运用最小二乘法,检验了1969-1984年期间,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情况。Findlay(1999)运用凯恩斯工S-LM模型研究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可能效果。Barrenand Riley(2004)采用英国NiGE模型,提出了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不理想情况下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此外,Blaeand Weale(1998)、Reynolds(2001)、Allsopp(2002)也研究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效果等问题。
3、Woodford(1998)在价格水平财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经济主要依靠财政政策的论断。但Buiter(1999)等则对该理论提出了反对意见。Woodford(2001)、Thadden(2OO4)研究了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
4、Benassy(2003)根据财政货币政策决策时间研究了两种政策相互作用情况。Dellasand Salyer(2003)则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效果。
5、Alesinaand Tabellini(1987)开创性地将博弈论研究方法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领域。此外,NordhauS(1994)、Halland YateS(1999)、Bart(2001)、Leitemo(2004)等分别运用不同的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对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2章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的理论分析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最主要手段,无论哪种经济流派,也无论哪国政府都无法否认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印证了上述论断,特别是在世界各国携手应对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协调,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具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在调控经济时,不得不,同时也必须要进行协调。这个论断,既有深刻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又有广泛的现实情况可以证明。
2.1马列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
2.1.1马克思的财政货币协调观
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对马克思的财政思想的研究十分薄弱,甚至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在财政理论上建树不大,其理由是,在巨著《资本论》中,没有国家财政的专门论述,但是,尽管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并没有对财政问题的专题性、系统性论述,但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对财政理论的研究及贡献,其观点散见于他的各种经济学论文、手稿、书信及评论中。
(1)劳动价值论与税收、公债及国家预算理论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崭新的、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即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商品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和相同的劳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提出,彻底解决了古典学派所没有或不能解决的诸如价值实体、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等一系列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中国财政监管改革的路径设计........... 39-50
一、法理上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 39-41
(一) 明确而清晰的目标 ...........39
(二) 监管当局需具有独立性........... 39-40
(三) 足够的监管资源........... 40
(四) 有效的执行力 ...........40
(五) 监管的综合性........... 40
(六) 成本效率监管........... 40-41
(七) 监管标准和行业结构的有效性........... 41
二、我国财政监管的法律现状........... 41-43
(一) 存在监管空白与监管重复........... 41-42
(二) 重复的机构和人员设置........... 42
(三) 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42
(四) 缺乏有效的外部协调机制...........42-43
三、我国的财政监管路径设计........... 43-49
(一) 财政监管的目标 ...........43-44
(二)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44-45
四、路径选择...........49-50
结论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率己经接近500,但与中等发达国家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弥补这个差距的过程就是中国发展的过程,更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其次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环境、资源、就业等民生问题更加突出。财政货币政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协调配合就是围绕这些变化进行的。
财政政策首先应防止土地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要通过制度建设,减少土地财政现象。从支出上看,财政要以多种创新方式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力度,本论文修改过程中,中国大地又出现西南旱灾、青海地震等各种问题,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多年来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在城市,财政政策必须以更大力度支持资源和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派生问题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城镇人口多,就业需求就就多,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加大对就业的支持也成为现实需要。货币政策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应注意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具体而言,首先货币政策要注意解决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问题,由于央行的首要职责是防止通货膨胀,但房价等没有计入CPI,故货币政策要高度关注资产泡沫问题,防止资产价格高涨带来的CPI上涨。在环境、资源、就业等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上,货币政策要主要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防止出现政策抵消的问题,特别是防止紧缩政策影响环境的改善,以及可能带来的失业。
参考文献
1.王志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陈卫东:《积极财政政策理论与中国实践效应分析》,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3.祖智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4.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利率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应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5.张通:《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马海涛:《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7.杨晓华:《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测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8.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9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一全球金融危机下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徐杰:《货币政策可信度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求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裴平:《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