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对农业经营绩效影响之实例概述
1 绪 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对于供给现实与运行效力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长期对其产生影响的仍是正规金融,尽管非正规金融在一定条件下对金融体系呈现出不可或缺的补充机制(葛永波等,2021)。国内外的研究指出在信贷过程中就借款人特征,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农业贷款约束,这使得许多潜在借款人的贷款绩效大打折扣。已有的计量研究结果也指出,样本农户户主年龄、耕地面积、非农收入(褚保金,2009)以及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工资性收入、教育支出、生活支出等(丁志国等,2021)对贷款成功与否存在概率统计上的负向显著影响,而农户家庭成员学历程度、种植业收入则呈现出正向的影响。农村金融市场上贷款供给总投入和农户的特征分别以不同的渠道影响农户的福利水平,进而影响了农户从正规金融融资的绩效。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绩效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金融机构方面,从融资农户角度的考察则相对较少。在借贷过程中,两者是相对立却又统一的一个整体,进而构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中融资活动的两个基本主体,而农户的绩效是否得到提高则关系到借贷市场上需求的变化,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借鉴已有的对于金融机构角度的研究,对农户绩效角度的考察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上借贷的研究,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有:Stiglitz Weiss (1981)和 Townsend (1979) ,他们将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信息不对称按行为次序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事中和事后。首先,事前为逆向选择阶段。该阶段内,借款者确知自己项目的预期收益与风险,而贷款者只知晓项目平均预期收益与风险。若正规金融机构将利率提高到一定水平,那么市场内将会只有高风险借款者愿意留下,而稳妥的借款者将选择退出。(2)事中为道德风险阶段。贷款者在合约实施之后观察部不到借款者行为,也不能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此时提高利率将会降低还款激励。(3)事后为现实确认成本阶段。如果贷款者不能轻易地证实借款者因丧失还款能力而无法还款的真实性,就需要花费高成本以证实。代理理论证明,以上任何一种情形都可能导致信贷配给,进而损害了有贷款需求农户的绩效。Burgess Pande (2002) 通过印度 1961-2001 年银行业政策调整阶段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印度农村银行业通过改变农村的生产活动和雇佣行为,减少了贫困,增加了产出,继而也就证明了正规金融机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有正向绩效的。从供需的角度来看,政府人为干预金融市场,压低利率减少了农村的储蓄而增加了对信贷的需求,迫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实行信贷配给 (Burgess Pande,2003) 。而在无法识别借款者类型的情况下,affee Russell (1976) 以及 Stiglitz Weiss (1981) 均证明,借款人的类型构成是利率的函数,进而成为合约激励设计的影响因素,所以当利率趋向市场化发展时,金融合约绩效考核必然不能排除这一点。Adams Nehman (1979) 认为,贷款交易成本包括利率之外的如手续费、贿赂、交通费用以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其他费用。不适当的农村信贷政策,如行政审批费用 (Ahmed ennedy, 1994) 亦导致高昂的成本 (Binsw anger haner, 1995; Diagne Zeller, 2001; hander Faruqee, 2003) 。而小农户受到信贷配给进而阻碍其借贷绩效提高的根本原因就是贷款交易成本, (Cuevas Graham, 1984; Ladman, 1984) 。
2 相关理论
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虽有加大,但显然支持的重点并没有投到点;上。据已有研究指出,在农业金融流向中,用于消费的虽受到些许关注,但对于专门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关注度还是不够的,而且相关实证研究已证实消费型用途的贷款在所有农业贷款中占的比重是甚至达 66.83%,包括与生产型投资无关的婚丧嫁娶、房屋建设、人情往来、临时性生活困难等等消费者性支出(何广文,1999),而农业贷款流向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依然滞后。探究其中原因,可概述为:家庭收入风险、流动性约束、基础设施、失业和收入风险等因素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家庭收入风险主要是表现在收入的巨大不确定性,这一影响因素最早被提出来用以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持续下降(宋铮,1999)。已有研究证明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负面影响,进而抑制了消费(万广华等,2001)。而家庭基础设施情况通过家庭耐用消费品过的需求状况进而对家庭消费产生间接影响。失业风险也和以上其他几种因素一样构成了家庭借款人消费的谨慎性动机,进而对拉动农村消费需求造成障碍。农村地区固有的人情世故和消费习惯,造成整个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的低水平流动现实,而当有新的资金融通进入时,能够起到的拉动作用也是有限的。另外考虑到现实金融市场的市场不完全情形,金融合约的不完全和借贷市场中存在的区域范围内无法分散的系统性风险,会使资金需求农户采取一些特殊方式来克服消费问题,比如对种植作物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多样化,重新配置家庭劳动力或买卖其他土地、房产等资源,进行特殊的婚嫁对象选择甚至移民等方式。这些特殊的解决方案虽都可在短期内对消费问题进行缓解,但在长期看来,农户的福利损失也是可观测的,是不可持续的选择行为。
..
2.2 农业收入理论
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农民收入的直观改变,而且发展的目的很有必要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经济建设为本质目标。对农民收入的改变与农民面临的收入风险问题密不可分,如何通过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的保险机制、保障农民就业和农民的社会保障等来平滑和缓解农民收入风险,以促进农民消费能力、提高农民整体绩效水平,是农村金融发展进程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已有大量研究已指出,收入的不确定性还会让农户选择预防性储蓄,因此可知,理性的农户所做出的谨慎性消费行为很大一方面是由于收入的不确定性。就是说,在开源节流;的资金流向过程中,资金的来源即收入不确定情况下,资金的流出即消费也会因此受到节制,当一个经济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面临这一同样问题时,就会使整体经济环境达到一种均衡的低水平现实。如何破解这种因收入的不确定或低水平导致的整体经济低水平呢?过去的实际经验表明,政府的金融支持可以很大程度上融通农户的收入流动性约束,扩展消费需求层次,有效地改善农户收入不确定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户本身也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减少收入风险损失,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农业种植作物的产量多样化和非农活动的多元化(即非农就业种类和就业数量)。研究表明,在从传统农业向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并有更多参与的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户文化程度水平在农户资产使用的专用性方面越来越具有显著影响力。
.
3 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绩效影响的总量研究 ......... 11
3.1 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11
3.2 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22
4 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绩效影响的结构研究 .........33
4.1 农业贷款对种植作物种植面积结构变化影响....33
4.2 农业贷款对种植作物产量结构变化影响....41
5 结论与政策提议 .....51
5.1 主要结论........51
5.2 政策提议........52
5.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53
4 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绩效影响的结构研究
4.1 农业贷款对种植作物种植面积结构变化影响
因数据选择的是面板数据,所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两类农作物种植面积选择的分别是对应的省市区中对总播种面积的占比,比如,北京组的数据会有在某一年分的北京市粮食播种面积占总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某一值。数据年份从 1988 年到 2007 年,共 30 年。沿用 3.2.1 节的 27 个省份。涉及到 9 个变量。被解释变量考察的主要种植作物分为粮食和经济作物,其中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和油料(花生、油菜籽、芝麻)。两种种植作物结构的变化是通过两类占比是相对于总农业种植面积和总农业产量,这两者除了包括以上的种植作物外,还包括其他的农业产量和农业种植面积。考察变量仍是农业贷款的三项指标,分别是全国总贷款、全国总农业贷款和总农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即农贷占比。控制变量会因两部分被解释变量的不同有所不同,本节的控制变量选择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村用电量。变量定义如表 4.1。
结论
正规金融机构的投资和融资行为,不仅引起金融市场上资金的健康流动,也使金融机构本身经济绩效得到提高,但被放贷者的绩效表现也必须是借贷双方考察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长久以来存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正规金融机构,依然是农业贷款向农村金融市场释放和吸收金融资源的最重要枢纽,而贷款收受方的农业经营绩效便是借贷的最终考核指标,本文就是将资金的源始端和终流端综合整理为量化指标,在宏观和微观两类渠道上,通过工具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总体来说,农业贷款的变动控制显著摇动农业产出。按对农业贷款的分类来看,(1)全国总贷款量值上的增加,并没有真正的完全比例的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上,同事实证结果也加力证明了这一点,即当全国总贷款增加时,农业产出对应的是一个减小的趋势。这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体制模式密切相关,因为金融抑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长期存在且普遍严重。结合中国特有的金融发展的转型特点,农村金融成为工农二元转型中被忽略的地带,并没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金融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优导流,进而在与农业产出的作用上缺少了必要的链接。(2)总农业贷款增加引致农业产出的减少,也一点也不难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找到解答。(3)农贷占比的量值可作为判断农业产出的有力指标,农贷占比增大指示出农业产出的增长,农贷占比的减小预示农业产出的降低。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