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角度看新中国女外交官的嬗变
第一章社会性别与新中国外交
第一节国际政治中的社会性别
简易来说,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建构起来的一整套范畴。具体而言,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两性的群体差异和行为方式它是政治、文化、经济等综合发展的产物。在个体上,每一个男性和女性都是不相同的,但是作为群体,男女两性有其共性。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生理差异在社会性别中被极端化,衍生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这组二元对立关系。不同学者对男性特征、女性特征,或者说男性、女性的价值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和男性特征被赋予以下特点客观的、强硬的、积极的、理性的、侵略性的、竞争的、主动的、统治的;;而女性和女性特征则是主观的、软弱的、消极的、感性的、合作的、被动的、被统治的;。如表1。
这样的二元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而不是相互倾听和对话。这两种特质被建构成一种权力关系和政治本质。在西方政治思想中也有类似的二元关系,其二元法;或者两分法;便制造了许多领域的对立关系,比如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前者被认为是有序的、理智的、和谐的,而后者被认为是无序的、情感的、混乱的。所以公共领域在地位上优于私人领域,并制约着私人领域。而此时社会性别中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性就相当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性别社会中的投射。
因此,在社会性别中就诞生了两组二元关系,分别是男性与女性、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当然,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并不总是和现实中的男性与女性一一对应。很多女外交家、女总统具备男性特征,比如撒切尔夫人,被认为是铁女人;。当然也有其他妇女,如爱尔兰前总统玛丽鲁宾逊这样被认为具有女性特征。而圣雄甘地则是一位被认为具有女性特征的男领袖。总体而言,男性和男性特质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而女性和女性特质则处于被统治和被支配的地位。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每一位男性和女性,并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其也深深影响着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因为现代国家和国际关系体系是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建构起来的。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外交的社会性别分析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路线几经调整和改变。但总体而言,中国把平等;和独立自主;作为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各国建立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关系,打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体系。从社会性别角度说,就是新中国摒弃了解放前那种唯唯诺诺的女性特质,但同时也不宣扬趾高气昂和咄咄逼人的男性特质。中国希望能够超越这种两性的社会性别观念所带来的控制与被控制模式,和其他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但这种希冀并没有顺利地进行,由于近代历史上,中国饱受西方的侵略和践踏,这使得中国领导人对外部保持着高度的戒备,在强调斗争对抗的时候,忽略而且低估了和平与合作的可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五十年代末期,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中苏结盟,对抗美国,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中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一边倒;相对应的政策还有另起炉灶;打扫整洁屋子再请客;。前者是指中国不再继承国民党政府与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坚决隔断与旧时代屈辱的外交传统的联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对外关系。后者指要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后再谈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在确立了和平共处;独立自主;两个原则,并基于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与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年周恩来总理在与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谈话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随后中国多次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亚洲各国的广泛认同。1953年,中国出席对于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大会,作为大国登上国际舞台。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政策,得到了许多亚非国家的响应。这一些系列作为体现了中国此时所理想的外交关系,各国保持独立自主,并尊重他国利益,不试图控制和侵略他国。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这种外交思路设法改变中国二元对立的观点,尽量避免将中国与国际社会对立起来,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原则性差异,避免中国的外交思路走向单一的男性中心主义;之路,即将两性差异对立且极端化的思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分歧,而且苏联意欲控制中国,将中国作为其卫星国,但遭到中国的拒绝。这所有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破裂。同时,中美两国的对抗也在加剧,美国依旧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不仅高调保持了在台湾以及台湾海峡的军事存在,还从南部威胁中国的安全。此外,东西方两大阵营持续冷战,苏联同东欧矛盾开始暴露,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成为矛盾焦点。面对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不再试图与其他国家争取永久和平。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参政与女外交官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一节女性参与决策
在考察中国女外交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之前,就必须先从大方向入手,考察中国女性的政治参与情况。因为外交是政治领域的一部分,只有女性获得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作为基础,才能有女性在外交领域的发展。
建国后,中国在女性参政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宪法和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各种权益。中国先后颁布了《共同纲领》、《婚姻法》、《选举法》、《宪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和法令。这些法律都以男女平等作为立法,明确规定女性和男性享受平等的权利,为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如《共同纲领》确认了妇女与男子一样享受平等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等。同时,中国也大力选拔和任命女性干部。从50年代到70年代历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常委会女委员、全国政协女委员的人数都在逐步增加。见表2表3。虽然在文革期间,许多女领导和女革命家收到打击迫害,但这个时期的女性参政人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点。例如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女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2.63%,这是历史以来的最高点。此后历届全国人大女代表的比例都无法超越。
然而这个时期虽然女性参政在数量上取得巨大进展,但是在质量上却背道而驰。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夜之间赋予了女性的参政权力。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中国女性省略了西方女性在两百多年来为获得平等权力的追求和奋斗。中国女性在十分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西方女性所期盼的成果。但是问题出现了,这些快速的过程使得中国女性缺乏独立性,缺乏自主主体意识。虽然有社会的支持和国家的扶持,却少了女性自身的自觉付出。客体上的赋予隐含着一定意义上的主体失落。另外,干部的任命机制是委任制。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配置方式。这说明中国选拔女领导干部的方方面面,如培养人数、选拔人数、选拔条件、选拔时间甚至岗位工作等都是上级决定的,体现的是政府的意愿,缺少了女性个体的意志,也无法体现社会性别观念。这些种种隐含的问题导致在改革开放后,女性参政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很大幅度的倒退。
第二节女外交官与外交官夫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到政治领域中,特别是外交领域,成为职业外交官的女性人数日益增加。在改革开放之前,虽然参与政治的女性数量不少,但是进入外交领域的女性并不多,且工作都以翻译和接待为主,更不用提进入决策和外交谈判的女性,所以这个时期没有出现女性大使。中国的第一位女大使是年派往荷兰的丁雪松。从1949年到2021年2月,中国向世界160多个国家派出大使好几千人次,包括一人兼任两国大使的情况。其中只有54名女大使,85人次,出访57个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相比起男性大使,中国的女性大使人数比例不到3%,和女性在人大中所占比例很不相称。但是从表格也可以看出她们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从70年代的1人次,增加至80年代9人次、90年代24人次,以及90年代后的54人次。此外,从表格中也可以看出,女大使被派往中小国家居多。但是进入21世纪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傅莹在2004年出任澳大利亚大使、2007年出任英国大使。杨秀萍2021年出任中国驻东盟大使。另外,虽然女大使人数不多,但是在其他外交机构中任职的女性数量十分可观,她们有参赞、一秘、二秘、领事、随员、翻译、国内外交部门的工作人员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外交官夫人。
中国的外交官夫人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驻外使馆中,外交官夫人就相当于一个外交官,她的工作是外交活动的一部分。建国初期,中国的大使基本是从解放军中抽取高级将领,派到国外当大使。同时要求其夫人也跟随外交官出国,在使馆里担任工作,男女同工同酬,只是她们的身份是对内,称为对内一秘;对内参赞;等。改革开放后,中国正式任命了一批身份对外的女外交官,同时,外交官夫人的身份也得到公幵和认可,正式担任了参赞等职位。在一些回忆录中涉及到了外交官夫人的内容。如朱仲丽在《随王稼祥出使苏联》中描绘了自己以大使夫人的身份随丈夫出使苏联的经历。《将军、外交家、艺术家》中,前驻美大使黄镇写到其与夫人朱霖在美国积极开展夫人外交与妇女外交的经历。1983年,张颖随丈夫章文晋出使美国,成为大使夫人。在《随章文晋出使美国一大使夫人纪事》中,张颖也详细描述了她在美国作为中国驻华大使夫人的经历。她认为,夫人的社交很重要,虽然大部分时候讨论的不是国家大事,但是夫人之间的交往可以增进友谊增加了解。倘若某位夫人在她的圈子中有些影响力,那么对丈夫的外交事业不无裨益;。
第三章选取个例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女性外交官............33
第一节改革开放之前的女外交官以王海容、章含之为例.........33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的女外交官以吴仪、傅莹为例..........40
第四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外交官嫿变的社会性别分析...........50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外交官嫿变的总结.........50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外交官嬗变的原因............53
第三节女外交官嬗变的思考..........60
第四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外交官婕变的社会性别分析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外交官婕变的总结
综合上述对女性参政和女性外交官总体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经历变化和波折。从宏观角度出发,女性参政人数方面,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里激增,并达到巅峰,改革开放后初期发生较大滑坡,之后慢慢上升,但总体而言还未达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但是从质量方面看,女性参政一直走的是上坡路,这与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有很大关系。从外交领域看,无论是数量和质量,女外交官的情况都是稳步提高的。
从女外交官个体的微观角度来说,新中国女外交官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她们大都不是普通平民家庭出生,或者其父母是政界名人,或者其亲戚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关系密切:章含之的养父为章士钊,是当时著名民主人士,在政界影响颇大;王海容祖父王季范不但是个文人,还是毛泽东的表兄;唐闻生的父亲唐明照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外交家。而她们的出身对于其进入外交部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女外交官选择从事外交领域的原因大多是国家需要、社会理想等等,个人意愿不是主因,而是置于其次。原因在于当时外交部并不是一个开放的,可以自主考试来进行选择的工作岗位,是相对隐秘的国家机构,需要国家领导人亲自进行挑选。还有一个因素便是当时中国与大多数国家恶交,学生普遍有排外思想,并不愿意去学习作为外交官所必备的语言这个学科。再次,许多女外交官进入外交领域的途径基本是毛泽东钦定或者其他领导人指定。章含之和王海容都是毛泽东亲自动员并要求进入外交部的。而当时大多数学习语言旳学生最后终其一生都只能当一个普通的外文教师。此外,这些女外交官都深受文革的影响,站队正确时升迁,相反则受到批斗。她们自身受到文革的荼毒,有些人甚至反过来用文革对他人进行政治迫害。许多女外交官无法在文革中洁身自好,内乱内斗大大消耗了其作为女外交官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男女两性的博弈:倡导性别外交;
改革开放之前,法律法规的确立使得进入外交界的女性激增,但是由于非正常化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女性自身意识尚未崛起等因素,这个时期的女外交官在地位、贡献和影响上还处于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之后,法律和法规对于女性进入政界和外交界的要求趋于完善,并引入竞争机制。此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开明的社会环境和女性自身意识的崛起使得这个时期女外交官的整体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女外交官在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引人深思。最主要的因素是国内的政治环境,其不但直接影响了外交政策的走向,还见间接影响了女外交官的发展和整体风格。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处于好斗而尚武的男性特质;时期,整个国家的女性都被迫表现出强硬;的男性化特征,包括外交中的女性。另外,层出不穷的政治斗争也消耗了女性外交官的原本应有的成就和贡献。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时期中,中国及时纠正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错误斗争路线,社会回归常态。女性特质逐渐被人所欣赏和接受。女性外交官也不再受制于男性特质外交方式的束缚,合作;妥协;双赢;等女性特质在外交中获得成功和肯定。此外,外交遴选机制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也促进了女性外交官的发展。不仅如此,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其在外交界的发展。所以,在国际环境、国内政治、外交政策、社会风气、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外交官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萌芽阶段迈入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形与繁荣阶段。然而即使在女性外交官发展的繁荣阶段,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外交风格上女性特质在潜意识中仍然被排挤,依靠男性特质更容易得到认可;法律法规中对女性参政人数比例的规定引起争议等。这些归根结底是男女两性的矛盾问题,也成为了理解和解决女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