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体制的关系概述

国学论文经济论文

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体制的关系概述

不朽剑道围观:℉更新时间:12-19 09:21

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体制的关系概述

第一章 社会福利制度与主权债务危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与主权债务危机的概念

一、主权债务危机的界定

如果一国不能按照当初约定的期限偿还债务时,那么该国就出现了主权债务违约。主权债务违约爆发集中而频繁,并对债务国和债权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构成了主权债务危机。爱尔纳(Elena)与索特瑞斯(Sotiris .)(2006)认为,评级机构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是一国违反了当初的债务条款。然而,主权债务危机还指未偿还的外债本金或利息或是推迟偿还的所借债务的本金或利息,以及国家对其债务进行重组。博格(Berg)和萨斯(Sachs)(1988)、李(Lee )(1991)、贝尔坎(Balan)(1992), 拉诺伊(Lanoie) 与利玛博瑞(Lemarbre)(1996)以及马凯斯(Marchesi)(2003)认为主权债务危机是指债务重组。他们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债务进行重组,通过合同安排使债权人偿还其所欠债务,合同安排的主要内容是延期付款、减少债务的本金和利息等。

国内对于主权债务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研究比较少。张茉楠(2021)认为主权违约是指一国不能及时偿还其对外债务的情况。当主权违约在一定时期和一地区域相继发生时,就形成了主权债务危机。刘舒年(2003)认为,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偿还对内对外债务,是债权人受到损失的一个经济过程。栾彦(2021)认为,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是经济过程,它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本文认为,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内,一国政府不能按照合约支付所欠债务的本金和利息或是推迟支付,而且所欠资金数额巨大,给债务人带来损失的经济现象。在本文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福利体制理论

本部分主要介绍艾斯平-安德森的三种福利体制理论。在学术上,这三种福利模式的划分具有开创性,同时也具有借鉴意义。安德森的三种福利体制理论对研究福利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为福利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参照系。

(一) 非商品化和三种福利体制

通过对不同福利体制国家的非商品化程度的考察,艾斯平-安德森把社会权利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福利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由主义体制、保守主义体制和社会民主主义体制。

1.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的救助以资产调查方式为主。这种制度主要是满足那些收入较低群体的需要,以国家救助为主。因此,这种福利体制的非商品化程度较低,公民享有较少的社会权利,并且社会秩序呈现分层化的特点。这种福利体制的代表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安格鲁-撒克逊国家。在这种福利体制下,每个国家的社会救济或济贫计划都以家计调查为主,而且相互之间的差别不大。

2.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在保守主义福利体制下,社会权利的资格获得的前提条件是参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缴费记录,具有保险的精算性质;保守主义福利体制最早发源于德国,然后逐渐扩展到欧洲的其他国家,主要有法国、意大利等国。总体而言,这种福利体制的社会权利与各国的非商品化程度和精算程度相关,也就是说,公民所享受的社会福利权利与其工作年限、参保年限、过去缴费和现在的给付水平相联系。

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坚持普遍性的原则,公民的社会权利资格的取得主要与公民的资格和居住资格相挂钩,而与个人的工作表现无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的福利给付坚持平等的原则,为公民提供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给付,所以,这种福利体制的非商品化程度相较于上面两种体制较高。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给这三种福利体制的非商品化程度进行排序,非商品化程度最高的是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其次是保守主义福利体制,而自由主义福利体制非商品化程度最低。

第二章 欧债危机的演变及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萌芽

慈善是社会福利制度最早的形式之一。在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农民受到教区和地主的人身束缚,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范围狭小,以地区性为主。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或慈善事业只是维持农民最低生存。

英国在16世纪就开始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的后果之一是,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很多人开始流入城镇,并成为城市贫困人口和城市乞丐。这就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数量,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冲击,并且产生了大量的贫困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也被称为旧的济贫法)。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承担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圈地运动和工业化使英国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和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他们流向城镇,使城镇的贫困人口增加,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新《济贫法》。新《济贫法》的主要原则是:国家具有保障公民生存权的义务,认为救济是由专门的、受过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来从事的工作,它是积极的福利举措,而不是消极的。在土地革命后,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实行了相类似的济贫计划,如在 1847 年和 1871 年,瑞士制定了《济贫法》,法国也颁布了一些关于济贫的法律法规。这一时期,欧洲的济贫法采取强迫贫民劳动与救济相结合的原则,而且实施济贫法的主体是政府,这表明慈善救济的主体开始发生变化,由社会团体为主变为以政府为主,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确立了国家承担社会福利制度最终责任的原则。

二、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

在1883-1889年,德国颁布了三项法案,分别是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工伤保险法》、1889年的《养老和残疾保险法》。这三部法案的制定揭开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上的新篇章。这三项法案是由俾斯麦在德国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史称俾斯麦模式。俾斯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保险原则,体现一种横向的风险分担机制。如身体健康的人给生病者支付医疗费用;就业者给失业者支付失业补助;单身者给多人口家庭支付家庭补助等。俾斯麦模式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影响巨大,甚至对欧洲各国的社会政策也有巨大的影响。从19世纪末期,许多欧洲国家相继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并且主要参照了俾斯麦模式,如奥地利1887年首次立法实施的《工伤保险法》,1888 年的《疾病与生育保险法》,比利时的1894 年的《疾病保险法》,丹麦 1891 年的《老年保险法》、1892 年的《疾病保险法》,英国1908年的《养老金法》等等。

第二节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

全球化的进程会削弱国家政府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判断力。因此,有时候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只能根据世界经济的真实变化来解释。如就业机会转移到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上便导致了欧洲经济的长期失业状况,并由此对福利制度安排形成不可抗拒的压力。近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在世界资本的自由环境中,这就要求不太健全的福利制度和训练有素的廉价劳动力。所以,新兴的工业国家在创造工作的投资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因为这些国家拥有最基本的福利制度和很低的工资水平。就那些拥有更广泛的福利制度的欧洲国家而言,如果工人不能通过提高技术来竞争的话,那么,他们就面临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导致出现没有手艺的永久性失业人口这一底层阶级。

经济全球化给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带来的威胁还有金融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促进了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这些可能会使国家的收入减少,而高福利的体制需要一定国家支出的支撑,又由于福利制度具有刚性,所以只能增加税率来维持高福利的体制。这样会使企业在工资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成本提高,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财政收入将减少,并可能造成更大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雇员来说,对他们征收较高的税收会使他们向外流动。然而全球化是否会导致这些结果,还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该国相关方面的制度设计以及该国的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企业和员工到税收和关税较低的国家购物或生活的倾向。

由于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于民族国家的范围,其基本条件是资本受到民族国家政府的规制调节。而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全球大规模流动和整合成为可能。当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流动到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较为低廉的国家的时候,流动的不仅仅是企业,而且预支相关的带有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工作岗位以及国家税收和社保费用的基础。经济和资本的全球化带来的另外一个显著后果就是形成了劳资之间不对称和不平的权力结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资本的流动,资方可以以转移产业相威胁,要求该国的产业界降低社会和人力成本,否则资本家将会把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这样劳资双方的权利关系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资方有较强的话语权,而工会的力量受到削弱,这使得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权利差距扩大。

第三章 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分析.............34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体制下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34

一、劳动力市场体制的衡量指标..........34

二、劳动力市场体制下各模式的表现.............35

三、劳动力市场体制下各模式表现迥异的原因............39

第二节 财政赤字视角下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42

一、财政赤字的基本理论............42

二、财政赤字视角下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各模式的差异.................45

三、财政赤字视角下各模式表现迥异的原因...............48

第三章 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体制下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欧债危机的爆发,一方面使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保险和税收所承担的社会福利支出需要增加。而另一方面,与收入水平挂钩的税收和社会保险缴费因为人们收入水平的下降和就业人数的减少而最终减少。这样,在社会福利制度内的可支配资金就迅速的减少。而社会福利制度中失业保险制度一方面发挥着救济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增加,有利于减轻危机的冲击。因此,劳动力市场体制,特别是就业政策是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连接点。

在劳动力体制下,衡量欧债危机对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失业率来表现。通过图表分析,我们发现在欧债危机前后各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欧债危机对欧洲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了影响。但各个福利制度模式的表现具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不同的福利制度模式对债务危机影响不同。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个差距,笔者又从就业状况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比较,这一比较所采用的指标是就业率、妇女就业率、老年人口就业率和兼职雇用的就业率。下面对这些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体现出二者在劳动力体制下存在的关系。

一、劳动力市场体制的衡量指标

劳动力市场体制包含多个指标,比如就业状况、失业状况、工资与成本状况、贫困与收入分配状况等。本文主要是通过就业状况和失业状况两方面进行分析的。失业可以通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两个指标来考察。失业人数是考察一国失业总人数的绝对数量。失业率是失业人员数与失业、就业人员的总数量的比,可以通过总失业率和各个年龄段失业率来反映。

结语

通过以上对欧债危机与福利制度关系的深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欧洲社会福利对欧债危机起到缓冲的作用,但也能够触发和加重危机。而欧债危机对欧洲社会福利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影响各国的福利开支的同时,也为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提供了契机。影响二者的关键因素是一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政策的激励性,并与各模式的福利体制关于。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龄化成本不断上升,欧洲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所以,为了降低老龄化成本,减轻公共养老金支付的压力,需要对养老金进行改革,主要从参数改革和结构性改革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参数改革来减轻财政的压力。比如提高退休年龄,提高养老保险缴费期限,降低公共养老金的替代率。另一方面,需要对养老保障体系惊醒结构性改革,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

最后, 在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应坚持适度的社会福利水平。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价值是增加人民的福利,它的重要目标是不断提高社会福利的水平。但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欧债危机中,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各模式的表现不同。在福利水平上,北欧模式要比地中海模式要高,但北欧模式受到危机的冲击较小。这说明高福利制度不一定导致债务危机。而在前面的分析发现,北欧之所以受到较小的冲击部分是因为它在危机之前对其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增加个人的责任,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这减轻了政府的公共支出负担,而且北欧模式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地中海模式。相比较而言,地中海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政府的公用债务支出较高,在危机爆发后,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又因为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刚性,所以危机进一步加剧,不得不采取削减福利的政策。

参考文献(略)

标签:的历史

标题:欧债危机与欧洲社会福利体制的关系概述

链接:http://m.zhaichaow.cn/lunwen/jingji/43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