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实空间法的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工程管理研究
这是一篇工程管理论文,本文首先从复合系统等角度给出了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含义的见解,丰富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含义。其次选择 2021-2021 年为研究期间,拓展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思路,而不仅研究某一特定年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现状。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方向与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从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到北京、上海等世界级城市群的打造,城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一览无余。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出现了诸如生态多样性破坏、资源枯竭、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交通拥挤、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活动的承载体,城市不仅支撑着人的经济发展活动,而且还承载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小可作为衡量城市发展能力的重要尺度,要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因此,为了探寻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引起了政府和众多学者的关注。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区,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已获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 年)》中,明确将合肥建设成长三角地区的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成为有影响力的特大城市。在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25 年)》中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是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时期,也是城镇化转变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提升城镇承载力。横向观察合肥市近几年城镇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截止到 2021 年合肥市城镇化率约为 72.10%,全市常住人口总数达到 786.90 万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张林波(2009)指出承载力理论起源于人口统计学、应用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5],后来逐渐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承载力研究的范围也从一开始的单要素承载力研究逐渐发展到多要素承载力研究。英国学者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978)在其代表作《人口论》中提出了人口原理这一理念,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模式是呈几何级数的,生活资料的增长模式是呈算术级数的,因此人口的增长速度要远超过生活资料的产出速度,由于二者的速度差异较大,就会在人口和生活资料的关系中出现问题。因此马尔萨斯提出了人口制约这一概念,指出人口与生活资料两者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正常的比例关系,人口的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制约,一旦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范围,那人口就无法继续增长了,即人口的增长受生活资料的制约[6]。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和欧内斯特·伯吉斯(1921)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提议》一书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其认为某一地区内可以生存的生物个体的最大数量可以通过该区域内物质资源水平来确定[7]。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1949)提出了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认为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可以为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活提供服务和支撑的能力[8]。英国学者威廉·阿伦(1994)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的计算基础是粮食产量,计算前提是土地生产能力不会发生退化,具体是指在考虑某一地区的土地面积以及耕种面积下,农业生产活动所能产出的最大粮食数量,以及在此最大粮食数量情况下,该区域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9]。联合国粮农组织(1982)提出了土地资源分析法,即用该地区总的热量值除单位个体需要的热量,从而可以得到该地区可以供养的单位个体数也即人口数量[10]。Millington(1973)提出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将研究对象由以往的单一要素转变为多要素,认为地区承载力的确定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考虑了包括土地、水以及能源等多种要素,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澳大利亚的多要素资源承载力[11]。加拿大学者 Wacer nagel 和 William(1999)提出生态足迹;这一概念,Wacer nagel 和 William 的研究不在局限于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单一要素,其研究视野更加广阔,已经转向了整个生态系统[12]。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综合承载力含义目前,对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含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罗亚蒙指出城市综合承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一方面是战略意义上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具体是指城市地理基础的承载力。任何城市都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不存在脱离地域空间的城市,因此城市的地理基础是一个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根本意义上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决定了城市可以有多大。另一方面是技术意义上的承载力,主要是指科学技术与人观念上的。牛建宏(2006)在其文章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可以提升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样的产出所需的资源更少了,有利于提升承载力,而且人类观念的改变,主要是可持续观念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于资源的保护,技术意义上的承载力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深度[30]。中国人大教授叶裕民(2008)认为,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拥有的资源总量、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内部拥有的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对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31],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交合构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傅鸿源(2009)等人认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含义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资源承载力、安全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以及基础设施承载力,且这些承载力并不是机械性的相加构成城市综合承载力,而是通过一定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2]。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不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以承载体为基础的,城市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可以支撑受载体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上述定义中有两方面需要明确,一方面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与两个对象关于系,即承载体和和受载体,承载体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受载体主要是指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是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变化的。.........................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相关理论
2.2.1 复杂系统理论对于系统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机体论,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是由一定元素组合而成。在继机体论提出之后,贝塔朗菲(1968)又在之后的研究中,多次表述了一般系统论这一思想,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在研究问题时,必须把有机体看成一个完整的部分或者系统来研究,决不能孤立的研究问题,只有具备整体和系统的观念,才能发现不同系统下的组织原理[33]。而且不论是何种系统,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有何不同,也都一定存在着适用其系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运动模式。一般系统论思想的提出,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李以渝(2005)在其文章中指出,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与系统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系统内部各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且系统会产生部分没有的东西,如整体的形态、功能等[34]。对于系统的研究是从简易系统逐渐发展到复杂系统的,复杂系统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与提高。史宝娟(2021)在其研究中指出,复杂系统是指具有复杂行为的系统,该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组成的[35]。复杂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穆学英(2021)指出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作用,彼此之间关联性十分强烈,是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特殊复合系统[36];二是系统内部各部分间的关系难以用线性方式表述,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三是相对于简易系统的模式型而言,复杂系统的运动行为模式难以通过一般的模型来分析,系统的不确定性较高。复杂系统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动不仅对自身产生影响,而且会通过作用途径影响其他部分;四是复杂系统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和周围的环境处于运动变化的,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分析复杂系统时要注意阐明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方式。................................第三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8
3.1 研究区概况.................. 183.2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8
第四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实证分析....................... 27
4.1 现实空间法................... 274.1.1 现实空间法基本原理................. 274.1.2 理想值确定........................ 27第五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 425.1 对策提议................... 425.1.1 控制土地利用规模,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425.1.2 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保持适度增长............... 42
第五章 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
5.1 对策提议
5.1.1 控制土地利用规模,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合肥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己经超过全市行政面积的 30%,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压力会逐渐增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的指导意见称,以 2021 年为基年,至 2021 年末安徽省万元 GDP 产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要达到 22%,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要求更高。十三五期间合肥市万元产值 GDP 用地需求下降率为 12%左右,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合肥市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用地结构,提升存量用地水平,加大主地的二次利用和融合[58]。抓住土地增效转型的契机,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利用方式,转而向管理创新方向发展。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变传统的用地评价体系,健全集约的用地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的技术水平和标准,构建集约用地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理论基础上,以城市复杂系统理论,城市复合系统理论,短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2021-2021 年间,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1-2021年合肥市综合承载力处于下降现实,2021-2021 年合肥市综合承载力处于上升趋势,且与理想承载力现实较为接近,合肥市整体发展现实良好。(2)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各子系统中,社会承载力相对比较稳定,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较小,经济承载力波动最大,其次是环境承载力,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较大。其中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是促进合肥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提升社会承载力的关键在于保障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以及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提升经济承载力的重点在于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此外从上文研究期内各子系统理想承载力值与实际承载力值对比来看,环境实际承载力的最大值与理想的环境承载力值差距最大,意味环境承载力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改善的重点在于控制工业废弃和废水的排放以及加强市污水集中处理水平和扩大绿地面积。参考文献(略)